黃筱婧
子宮肌瘤是生長在子宮上的一種良性腫物,又稱作子宮平滑肌瘤,為婦科臨床上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報道稱,估計30 ~50歲女性患病率可達25%[1]。盡管子宮肌瘤90%以上為良性,但不同大小和位置的肌瘤仍然可能導致女性患者經(jīng)量增多、經(jīng)期延長、出現(xiàn)壓迫癥狀以及貧血等情況,育齡期女性可導致不孕或流產(chǎn)。隨診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及術者手術技能的提高,腹腔鏡技術被廣泛的運用至其中,且其適應證不斷放寬,肌瘤的體積、數(shù)目及部位的特殊不再是腹腔鏡的禁忌,但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手術時間延長、肌瘤殘留及術中出血量多等問題[2]。尤其是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當中出血量的增加,會使得手術視野暴露程度變差,特別是面對深而窄的瘤腔,采用常規(guī)縫合操作對術者有較高的熟練度要求[3-4]。同時,因縫合線鏡下打結較開腹手術困難,尤其是子宮后壁的肌瘤手術視野暴露欠佳,可能出現(xiàn)縫合線的松脫而導致術后腹腔內(nèi)出血、遺留死腔等情況,增加了術后發(fā)熱及遠期盆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5],增加了患者的創(chuàng)傷和危險。單向倒刺可吸收線(1 號 QUILL VLP-2014)因為表明存在小鉤,故沿縫合針穿過組織后不會反向移動,弱化鏡下縫合打結技術,避免手術時間延長及出血量增加,降低了因術中止血困難而導致患者子宮切除或者中轉(zhuǎn)開腹的幾率。本文對收集的100 例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評估單向倒刺線縫合子宮肌瘤瘤腔的臨床效果。 現(xiàn)作如下報道。
收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于本科室100 例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以隨機法平均分為兩組。
納入標準:(1)術前的彩超(經(jīng)陰道或經(jīng)腹)提示為子宮肌壁間或漿膜下肌瘤;(2)要求保留子宮;(3)宮頸篩查正常;(4)患者均無全身麻醉禁忌證。
排除標準:(1)存在腹腔鏡手術禁忌證;(2)子宮腺肌病患者。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進行了血常規(guī)、凝血指標、肝腎功能、乙肝兩對半、感染性疾病篩查及腫瘤指標的檢測。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署了手術同意書。
觀察組及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如表1。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
術中單向倒刺線為1 號QUILL VLP-2014、普通可吸收線為0 號COVIDIEN Polysorb。全套腹腔鏡設備均購自德國Storz公司,雙極電凝自康基公司,子宮肌瘤旋切器自優(yōu)視公司,術中使用的氣腹針、分離鉗、肌瘤鉆、持針器、電凝鉤均為常規(guī)手術器械。
術前6 小時禁食飲,清潔臍部、會陰部皮膚,常規(guī)導尿。
(1)麻醉后取仰臥位。
(2)同一組手術團隊擔當主刀及助手。
(3)臍上緣小切口置入10 mm Trocar 放置腹腔鏡鏡頭,注入CO2氣體,設定腹壓為1.6 ~1.87 kPa(12 ~14 mmHg),術者側置入12 mm Trocar1 個,助手側置入5 mm Trocar 1 個。
(4)患者取常規(guī)腹腔鏡手術體位(頭低臀高位), 全面探查盆壁、腹膜、子宮、雙側附件等, 如存在盆腔粘連予以松解。
(5)兩組均使用垂體后葉素稀釋液(垂體后葉素注射液6 U+ 生理鹽水20 mL)或縮宮素稀釋液(縮宮素10 U+ 生理鹽水20 mL,一般系患者合并心腦血管病不宜使用垂體后葉素時),二者選一注射于子宮肌層,使局部組織變白,用單極電鉤于子宮肌瘤最隆起處斜行或者縱行切開肌瘤表面肌層、深達假包膜,聯(lián)合肌瘤鉆牽拉旋轉(zhuǎn)完整剝除肌瘤,基底用雙極電凝止血。觀察組使用QUILL VLP-2014,自瘤腔基底一端進針,連續(xù)縫合關閉深層瘤腔,達到另一端后扣鎖并返回連續(xù)縫合子宮漿肌層,至原點后原地回縫1 針后剪除縫合線。對照組用普通可吸收線于瘤腔一端進針,自我打結后連續(xù)縫合子宮肌層封閉深部瘤腔,縫合至另一端扣鎖后返回縫合子宮漿肌層,返回初始位置后打結后剪除縫合線。雙極電凝于縫合后針腳滲血者處止血,必要時重復縫合。于術者側切口置入旋切器將肌瘤粉碎后取出送冰凍切片檢查。用稀釋碘伏及0.9%生理鹽水沖洗盆腔并吸凈,查無滲血,清點器械紗布無誤,退出各個Trocar 并常規(guī)縫合腹壁穿刺口。
(1)縫合瘤腔所需時間 :回顧每例手術的錄像,記錄每例手術縫合瘤腔所需時間;(2)術中出血量:吸引器中液體量-術中沖洗液量=總出血量;(3)術后住院時間;(4)術后發(fā)熱情況:術后3 天內(nèi)有無體溫超過37.3℃;(5)術后有無腸梗阻;(6)術后有無腹腔內(nèi)出血。
運用 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用(n,%)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用(±s)表示計量資料,運用t 檢驗。P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縫合瘤腔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P <0.05),見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發(fā)熱、腹腔內(nèi)出血、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不明顯,見表3;術后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4.04±0.60)天,對照組(4.12±0.52)天,t=-0.628,P=0.49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腹腔鏡手術是婦科腫瘤醫(yī)生針對良性腫瘤廣泛推廣的術式。一般認為腹腔鏡肌瘤剔除術的肌瘤大小限定在8 ~12 cm,肌瘤的數(shù)目定在3 ~4 個,可根據(jù)手術醫(yī)生的操作能力及經(jīng)驗進行選擇[6]。隨著現(xiàn)在高齡孕產(chǎn)婦的逐年增加,多數(shù)子宮肌瘤患者保留子宮完整性的實際需求越發(fā)明顯。哪一種方式既可以安全、快速、穩(wěn)妥的關閉瘤腔并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且不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不影響術后妊娠結局等成為了婦科醫(yī)生急需尋找的答案。來自婦科、胃腸外科及泌尿外科的多篇文獻報道[7-8]表明,腹腔鏡手術中運用倒刺線吻合臟器有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而且能夠明顯縮短縫合時間。 對于復雜肌瘤中的多發(fā)肌瘤,往往切口較長或有多個切口,縫合耗時長,倒刺線的使用可大大節(jié)省時間, 對助手的要求也較低,降低因縫線松脫而導致的止血效果差甚至血腫形成的概率[9]。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瘤腔縫合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的比較 (±s)
表2 兩組瘤腔縫合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的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術中縫合瘤腔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 50 31.74±6.13 57.10±21.83對照組 50 39.88±6.13 91.18±41.05 t 值 - -7.029 -7.122 P 值 - 0.000 0.000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例(%)]
普通可吸收縫合線連續(xù)縫合子宮閉合瘤腔是既往常用的方式。因普通可吸收線較光滑,縫合第二針時,由于無助手協(xié)助牽拉縫線,故前面的縫合線常常發(fā)生松動,縫合過程中必須多次重復牽拉縫線,延長了縫合時間、多次切割組織導致并增加了針眼出血的發(fā)生率。如遇到子宮后壁、子宮頸等特殊部位的肌瘤,更是困難重重,有時為了完成手術就需要增加操作孔[10-12]。
與普通可吸收線相比,單向倒刺可吸收線(1 號QUILL VLP-2014)是一種表面帶有體積微小的倒鉤且分布均勻,呈反向排列分布在縫線的兩側。 用它關閉子宮肌瘤瘤腔時有以下幾個優(yōu)勢:(1)倒刺線在縫合第二針時可以固定在肌層使拉緊的縫線不松脫,因而無需使用器械鉗夾縫合線就可維持拉力。(2)單線倒刺線連續(xù)縫合瘤腔較緊密,很少遺留死腔,且縫線可被人體吸收,效果安全可靠。(3)倒刺可封閉縫線的針眼,減少了針眼滲血的同時也減少術中出血量。
使用倒刺線縫合瘤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以下幾點需要注意:(1)倒刺線縫合的第一針應選擇在距切口上緣至少8 mm;(2)建議兩針間距離約為1.5 cm,且縫合邊距為1 ~1.5 cm,避免縫線過密,術后組織缺血壞死;(3)不宜退針,縫合不合意處可另加固;(4)縫合完畢后回縫1 針,防止縫線滑脫并能減少張力,避免組織撕裂;(5)縫線殘端不宜留長;(6)避免自身纏繞打結,否則易出現(xiàn)倒刺切割斷線情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單向倒刺線(1 號QUILL VLP-2014)運用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關閉瘤腔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在減少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另外其間接減少了術中止血時用雙極電凝對子宮組織的醫(yī)源性的能量損傷;另一方面增強了婦科醫(yī)師在腹腔鏡縫合操作的信心并縮短了學習曲線,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