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從新
(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外科,江蘇昆山 215300)
復雜性肛瘺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屬于肛腸科的疑難癥之一,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腫塊、疼痛及流膿等癥狀,通常采用手術引流治療,但其手術治療難度較大,且療程長,術后復發(fā)率及并發(fā)癥較高[1-2]。復雜肛瘺術后為了防止感染擴散,通常會進行抗菌素治療[3]。但目前存在抗菌素濫用的情況,尤其使用時間上缺乏規(guī)范,主要靠醫(yī)務人員的經(jīng)驗習慣進行臨床指導,因此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使患者預后出現(xiàn)較大誤差,因此對其抗菌素應用有必要進行規(guī)范。降鈣素原(PCT)及其變化率在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預測預后及抗菌素的應用指導方面被廣泛應用[4],而在復雜肛瘺患者中應用的鮮有報道,本研究通過探討PCT及其變化率在復雜肛瘺患者中抗菌素的指導應用價值,對該疾病抗菌素的規(guī)范應用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復雜肛瘺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肛門視診及臨床表現(xiàn)等確診為復雜性肛瘺[5];②均為復雜性高位肛瘺,且接受肛瘺手術治療者;③術后抗菌素時間≥3d;④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疾病,需延長抗菌素使用時間者;②其他腸道病變者;③外傷所致肛瘺者;④長期抗菌素濫用者;⑤中途退出者。80例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20~64歲,平均41.37±2.15歲;病程 1~15 年,平均病程:4.67±2.06 年。
1.2 方法:指導患者取側臥體位,術前給予腰骶麻醉或局部浸潤麻醉,消毒鋪巾,并對肛周及腸腔消毒,均行主管切開掛線支管曠置引流術治療,其余支管進行切除,術后常規(guī)服用抗菌素不低于3d。術前、術后1d分別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空腹8h以上)5mL,離心機離心10min(3000r/min),取上清,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對患者血清PCT水平進行測定,嚴格按PCT試劑盒說明書嚴格操作,并由羅氏E170型電化學發(fā)光自動免疫分析儀自動測定,計算其濃度水平。隨訪3個月,對患者臨床結局及康復情況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術前及術后患者血清PCT水平,分別記為PCT1、PCT2,并計算其變化率,變化率=(PCT1-PCT2)/PCT1X100%;②根據(jù)患者術后肛門括約肌功能情況,分為預后良好和預后不良兩組,分析其PCT及變化率情況。預后良好:大便正?;蚩煽刂疲瑹o漏氣漏液或無漏液,但氣體控制一般;預后不良:大便不易控制,漏氣漏液及排便失控;③通過相關檢查對患者進行感染評估,分為成功控制感染和控制不良兩組,分析其PCT及變化率情況。成功控制感染:感染癥狀被控制,無需進一步進行干預,無持續(xù)性器官功能不全,按預期恢復;反之則為控制不良。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多組數(shù)據(jù)間采用F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抗菌素使用時間患者PCT及其變化率情況:不同抗菌素使用時間患者之間的PCT水平及其變化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隨著抗菌素的使用時間PCT水平下降,其變化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不同抗菌素使用時間患者PCT及其變化率情況 ()
表1 不同抗菌素使用時間患者PCT及其變化率情況 ()
時間 PCT(pg/L) PCT變化率(%)術前抗菌素使用d1 1.23±0.49 46.26±3.36術后抗菌素使用d3 0.05±0.02 98.96±3.37 F值 23.786 58.418 P值 <0.001 <0.001
2.2 不同臨床結局患者:預后不良、術后復發(fā)及感染控制不良組患者術后24h內(nèi)PCT水平明顯比其他組患者高,3d變化率均比其他組患者低(P<0.05),詳見表 2-4。
隨著抗菌素的使用時間推移,患者的PCT水平不斷下降,感染控制良好,即能達到良好的治療作用,因此可以考慮縮短抗菌素的使用時間,避免長時間的用藥帶來的副作用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術后復發(fā)及感染控制不良組患者術后24h內(nèi)PCT水平明顯比其他組患者高,3d變化率均比其他組患者低,結果說明了PCT及其變化率對患者預后有著密切關系。PCT半衰期(約24 h)進行動態(tài)的監(jiān)測,當其變化率值較高,接近50%左右時,且趨向平穩(wěn)時,可考慮縮短抗菌素使用時間,以期達到最好康復效果。但本研究中也存在不足,例如考慮患者接受問題,測定PCT次數(shù)及頻率略少,未能進一步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手術的作用是否對PCT有所影響,未能做出對照組進行統(tǒng)計。
表2 不同預后患者PCT及其變化率情況 ()
表2 不同預后患者PCT及其變化率情況 ()
組別 n PCT(pg/L) 5d變化率(%)預后良好 94 2.36±0.64 49.36±3.36預后不良 26 6.86±1.43 5.46±0.77 t值 15.619 65.954 P值 <0.001 <0.001
表3 不同感染患者PCT及其變化率情況 ()
表3 不同感染患者PCT及其變化率情況 ()
組別 n PCT(pg/L) 5d變化率(%)成功控制感染 95 2.27±0.58 50.48±3.47控制不良 25 7.08±1.46 3.56±0.38 t值 16.444 68.410 P值 <0.001 <0.001
表4 患者PCT及其變化率與術后復發(fā)的關系 ()
表4 患者PCT及其變化率與術后復發(fā)的關系 ()
組別 n PCT(pg/L) 5d變化率(%)術后未復發(fā) 99 2.15±0.39 52.26±3.36術后復發(fā) 26 6.92±1.57 4.36±0.58 t值 15.478 67.410 P值 <0.001 <0.001
綜上所述,PCT及其變化率可對指導抗菌素的使用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并對患者預后有著一定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