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柏林 馬靜利/焦作護理學校
心理干預是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一定對象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征或心理問題施加影響,使之發(fā)生朝向預期目標變化的過程。心理干預能夠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消除孤獨感和失落感,幫助培養(yǎng)她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fā)展個性,能夠更好地自主學習。[1]針對目前中職生在教育上面臨的困境,結合學生的結構特征,采用有效、積極的心理干預手段可提高中職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挖掘中職生的內在潛質,發(fā)揮中職生的職業(yè)特長。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技能型人才一直是社會的緊缺人才,但大多數公司和企業(yè)的招聘要求最低是大專學歷,這就相當于堵住了中職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出路,于是多數家長和學生都選擇上高中,導致中等職業(yè)學校的生源異常緊張。各中等職業(yè)學校為了求生存,可以說在招生上使盡了手段,夸大宣傳、有償招生、虛假承諾等現象不斷,中招考試成績對中職學校招生已沒有多大意義,學校招生門檻一降再降,可以說來著不拒。學生大多來自中考淘汰的、初中沒畢業(yè)的、社會青年又返校的、在其他學校開除或退學的等等,這些人所組成的中職生群體在知識結構方面參差不齊,行為習慣、學習、修養(yǎng)等方面也存在較大缺陷。
一是社會因素。中職學生的年齡正處于“半成人”階段,對事物的辨別力、判斷力還不成熟,對社會也有偏激的看法,遇到外界的誘惑很容易放棄學習,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沉迷在網絡游戲里或熱衷于談情說愛,容易形成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另外社會對中職學生的認可度也低,使得一部分中職生認為學的再好也沒有出彩的機會,與入學時的心理預期差距很大,由此產生了迷茫、困惑和不滿,對自己的未來極度不自信,整日混世度日,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二是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家庭的經濟來源只有務農、外出打工或城市低保,普遍收入較低,并且多數學生不是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支出較大,多數家長的學歷水平也低,對學生在教育、關愛、經濟上多力不從心,造成孩子對學習的不在乎,自私、攀比心理嚴重;中職學生中留守子女也占多數,父母常年在外,爺爺奶奶無力管束和教育,孩子難免會接觸不良青年,易產生冷漠、偏激、敵對情緒;還有一部分是離異家庭的孩子,性格比較孤僻、自卑、多疑,父愛或母愛的缺失也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思想品質。
三是學校因素。目前眾多初中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往往忽視學生的素質教育,使得很多學生把在初中階段因考試失敗等原因導致的自卑、敏感、偏執(zhí)、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問題帶到中職教育階段;而多數中職學校為改變學生學歷低不易就業(yè)的局面,通過引導和實施對口升學的辦法來進行解決,在課程安排上就會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原本就文化基礎薄弱的學生出現心理恐慌,上課就像坐牢,進一步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者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工作重心多在招生上,對學生管理多不重視,而教師認為學生怎么教都不會,沒有職業(yè)成就感,對工作產生倦怠心理,會在語言上譏諷、挖苦學生,損傷學生自尊心,使學生產生自卑、失望、壓抑、煩躁等心理傾向,不再尊重和敬仰老師,師生關系冷淡,對周圍充滿了敵意。
為改變中職教育的現狀,提高中職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我們針對中職生的現狀和特點提出如下心理干預策略:
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于環(huán)境及其相互間具有較高效率和快樂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衡的情緒,敏銳的智能,具有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2]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進步的要求,是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tài)。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地擺脫障礙,調節(jié)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育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發(fā)展是依托于自身實踐活動的,所以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當然要建立在學習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3]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的開展,不僅有利于學生排除心理障礙,防治心理疾病和維護學生的精神健康,還能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促使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景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協助個體開發(fā)心理潛能或心理障礙的一種心理輔導方式。團體心理輔導具有感染力強、效率高、效果容易鞏固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其成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4]在團體活動中,根據人員的互動可以引導大家討論共同關心的話題,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和接納,彼此啟發(fā)反饋,改善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相互支持鼓勵,提高社會適應性,學習他人良好的行為方式,促使其人格成長。學校團體心理輔導的可行性體現在:一是學生年齡相當,有共同的成長困惑;二是學生本身就是以團體形式存在的,比較容易接受團體授課的角色;三是學生之間比較介意相互的看法,這樣也就比較容易接受同齡人的建議。
教師是心理干預的實施者,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來認識心理干預的內涵、實施途徑、方法與其功能,否則心理干預策略的實施只能成為一紙空談,為使教師和學生管理人員充分理解心理干預策略的實施途徑和方法,應開展教職工心理學系列培訓,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改變教師傳統的教育理念和班主任陳舊的管理模式,在教學和學生管理中能靈活運用心理干預策略。教師能主動關心、熱愛、尊重學生,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自信、陽光、積極的現代青年;班主任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貼近學生生活,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傊?,老師的健康心理表現、無私奉獻在舉手投足間都會潛移默化地對正處于人生轉折點的中職生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
中職學生中很多因前期成長經歷特殊而表現出與其他學生不同的心理外部顯現。一部分學生表現出毫無約束感和紀律感,行為比較隨意,不為他人考慮;而另一部分學生自卑感比較強,眼神躲閃,不愛說話,孤立或不自信,在團體輔導中較為被動。對于第一種學生可在班級中擔任一定的職務,將其融入班級,幫助建立擔當感和責任心。第二種學生應多加鼓勵,讓其自由發(fā)言,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給予正面評價,幫助其建立人際交往和學習的自信心。對于有特殊心理問題的學生,我們也采用一對一的約談方式,主動干預,該方法能發(fā)揮我們在咨詢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使問題學生在活動初期就能及時得到幫助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