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與李某系男女朋友關系,因雙方出現(xiàn)感情糾葛,李某要求張某向自己出具100萬元的借條。張某迫于其糾纏,就寫了一張100萬元的借條給李某。一年后,兩人分手,李某拿著借條訴至法院要求張某償還100萬元,張某向法院提交證人證言的言詞證據,主張借款并非實際發(fā)生。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張某與李某之間是否存在真實的民間借貸關系。對此存在以下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雙方存在真實的民間借貸關系。因為此借條是張某真實自愿的意思表示,并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為此,雙方形成了民間借貸法律關系,張某應返還李某借款100萬元。
第二種意見認為,雙方并不存在真實的民間借貸關系。理由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是實踐性合同,李某并沒有真實地交付現(xiàn)金給張某,雙方不能形成民間借貸法律關系,對于李某的訴訟請求不應支持。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首先,從合同的內容和性質來看,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約定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而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是實踐合同,貸款人提供貸款時合同生效。本案中,李某作為出借人并沒有向張某實際支付100萬元借款。只是因為感情糾紛,張某處于安慰補償心理自愿給李某出具借條。
其次,從證據規(guī)則來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李某對自己向張某出具100萬元借款的事實,并沒充足的證據予以證明。張某主張系因感情糾葛出具的借條,且向法院提交了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對于僅以借據提起訴訟的案件,應依據全案證據及事實綜合認定借款是否真實存在。李某除了借條并無其他相關的證據證明借貸關系的存在,故應承擔舉證不利的法律后果。
最后,從借貸發(fā)生的原因來看,出借人李某明顯不具備出借能力,且出借人起訴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明顯不符合常理。
綜上,本案的張某與李某并不存在真實的民間借貸法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