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祥
(濱州學院生物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黃河三角洲土地鹽堿地比重大、鹽堿程度嚴重,鹽土占濱州市土壤面積的16%。鹽堿農田基礎設施落后,土壤養(yǎng)分含量低,為追求高產,化肥、農藥、地膜普遍過量施用,傳統(tǒng)種養(yǎng)模式效益極低甚至虧損,導致農民收入低下,耕作積極性降低,長此以往,農民經濟來源得不到保障,無法實現(xiàn)脫貧致富。2018 年中央 1 號文件著重提出: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穩(wěn)步提升耕地質量,進行鹽堿地改良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F(xiàn)階段運用較多的養(yǎng)地策略即秸稈還田,但秸稈還田過程中秸稈降解速度較慢是現(xiàn)階段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本節(jié)實驗以此問題作為導向,引導學生參與實驗設計與實施,以期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的全局觀念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2]。
山東省濱州市鹽堿地秸稈還田處地塊土壤及秸稈。高壓滅菌鍋、pH計、超凈工作臺、培養(yǎng)皿、試管。
羧甲基纖維素鈉(CMC-Na)降解菌篩選培養(yǎng)基:酵母膏 0.1%,蛋白胨 0.1%,MgSO4·7H2O 0.05%,KH2PO4 0.1%,NH4NO30.1%,CMC-Na 1.5%、瓊脂粉 1.5%,pH 7.5。
剛果紅染色液:1 mg/mL
生理鹽水:氯化鈉0.9%
從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qū)選取已秸稈還田地塊,選擇腐解程度中等的玉米秸稈與其表層土壤,裝入無菌自封袋,封口帶回。
稱取土壤與秸稈混合物10 g,放入盛有90 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加入滅菌后的玻璃珠,30℃ 180 r/min振蕩30 min,即為10倍稀釋土壤懸浮液。在超凈臺中取該稀釋液,進行10倍梯度稀釋,最終稀釋至10-6。
取已滅菌CMC-Na篩選培養(yǎng)基,在超凈臺中分別倒入無菌平板中,每個平板約20 mL,每組4個平板,做好標記,自然凝固備用。
分別吸取不同梯度的稀釋液置于平板上,使用灼燒滅菌冷卻后的涂布棒涂布均勻,使平板表明無明顯水跡即可,標記稀釋濃度與涂布時間等信息。30℃倒置培養(yǎng),直至長出菌落。單菌落長出后,使用灼燒滅菌冷卻后的接種環(huán),挑取單菌落進行平板劃線,置于30℃倒置培養(yǎng),直至長出單菌落。
將劃線純化后的單菌落點接種至CMC-Na平板上,30℃倒置培養(yǎng)7 d,在長出菌落的培養(yǎng)基上覆蓋配置好的剛果紅染色液,染色15 min,倒出染液,加入氯化鈉溶液洗滌多余的染液,重復一次,觀察菌落周圍是否出現(xiàn)透明圈。
培養(yǎng)基中的纖維素可以與剛果紅染液形成紅色復合物,當纖維素分解菌在以纖維素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時,則會形成以纖維素分解菌為中心的無纖維素圈,無纖維素圈在剛果紅染液染色后則表現(xiàn)為透明圈,通過是否產生透明圈來篩選纖維素分解菌。如圖1與表1所示,具有CMC-Na降解能力的菌株,可以在菌落周圍產生透明圈,透明圈的大小與菌株降解能力直接相關,透明圈越大,降解能力越強。
圖1 剛果紅染色后的纖維素降解菌
表1 纖維素降解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1)選擇鹽堿地中秸稈還田地塊,有針對性的篩選具有抗鹽堿脅迫的纖維素降解菌,有助于將實驗理論與鹽堿地改良的實際問題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對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與結果分析過程理解更加透徹。實驗設計時長為6學時,纖維素降解菌在平板上的生長周期約7天,可以在三個周次的實驗中完成該綜合性實驗。
(2)土壤微生物種類豐富,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實驗目的,選擇不同類型的土壤樣本,有針對性的篩選功能微生物,本實驗目標明確,針對鹽堿地秸稈還田中存在秸稈腐解中存在的問題設計并實施實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針對具體實際問題開展科學實驗設計與研究的能力[3]。
(3)學生針對本實驗進行了相關的資料收集、方案設計、實驗準備等相關工作,在預習過程中,針對學生遇見的問題,老師進行講解。實驗結束后,讓學生對遇見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總結出詳細解答方案,并進行全班討論。這一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初步具備了資料收集、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方案實施、結果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訓練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有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