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J.A.:你好!一向爽朗大氣的你,愁眉不展地來找我做咨詢,說實話,我蠻詫異的。你說,覺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甚至想過放棄自己的生"/>
>>>陳 曦
J.A.:
你好!一向爽朗大氣的你,愁眉不展地來找我做咨詢,說實話,我蠻詫異的。你說,覺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甚至想過放棄自己的生命,為了走得安心,還想方設法鼓勵媽媽生二胎。你到底遭遇了什么,令老師印象中那個熱情、開朗、大方的你如此痛苦?
你告訴我,上高三以后,怎么努力成績都提不上去,大概考不上好的學校,只能考個“老二本”,找份很一般的工作,過平庸平淡的人生。你一邊不甘地拼命努力(作業(yè)寫到夜里兩點),一邊又想放棄自己。想放棄自己的同時,又覺得愧對為自己付出很多、期望也很高的母親。你不知道該怎樣面對母親,索性便在學校住著,周末也不回去。不甘平庸讓你拼命,但付出努力又看不到希望,想放棄卻又被愧對母親的自責和內疚感折磨。學業(yè)上挫敗的絕望感,疊加上愧對母親的內疚感,壓得你不止一次地想過徹底解脫。
看到淚流滿面的你,老師忍不住想抱抱你,也想抱抱那些跟你一樣陷入困境的“巧刻力”(乖巧、刻苦、努力)女孩。比起那些到了高三還渾渾噩噩度日的“熊孩子”,你們這樣懂事、習慣于高標準自我要求的孩子,特別令人心疼。在這里,老師想談談導致你陷入困境的幾點思維誤區(qū),希望能對你有一些啟發(fā)。
你心上最重那塊石頭——覺得對不起父母。
與對不對得起父母相比,你更應該關注的是對不對得起自己,這是你自己的人生。父母生下你,精心照料養(yǎng)大你,為你付出很多,這是他們的選擇,別人無法替他們承擔。你也無須為此感到虧欠他們,需要用一些東西——很好的成績、功成名就——來回報他們。這是他們?yōu)槿烁改傅穆氊熕凇o論你好與不好,都是他們最愛的寶貝。
一年后,無論你是考得好,還是考得不好,對他們的人生都不會產生根本性的改變。你考得不好,父母會難受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甚至大學4年。你考得好,父母會高興那么一陣子,一個月、一年,或許能持續(xù)整個大學4年。但那又怎樣呢?父母依然要去面對他們人生當中那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工作上的任務、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你考上什么樣的學校,都無法幫他們回避掉人生當中,他們必須要去面對的那些坎兒。那是他們的人生。同樣的,你父母再愛你,也無法替代你承受你現(xiàn)在的煎熬,幫你上“戰(zhàn)場”,因為這是你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當中,都有無法回避的屬于自己的責任。
比起給父母一個交代,更重要的是,給自己在將近20年的學習生涯中付出的那些汗水和淚水一個交代。自己到底學到了些什么?在考場上,盡力把它發(fā)揮出來,好也罷,不好也罷,都要接受,因為不能欺騙自己,要面對真實的自己。
第二塊石頭——人生只能這樣了,考一所差學校,找一份爛工作,過平凡的一生。
初中時你的成績不錯,姥姥家這邊的表哥、表姐都是名校的碩士、博士。現(xiàn)在到了高三,你說怎么努力成績也提不上去了,頂多只能上二本,然后人生從此走下坡路,去一所不怎么樣的學校,打一份平凡的工,過平庸的一生??磥砟阆嘈鸥呖际侨松姆炙畮X,去到層次不同的高校,就會過上截然不同的人生。我相信,持這種想法的肯定不止你一個。讓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老師的高中同桌是一個農村來的姑娘,家庭條件不太好。高考的時候,她的成績沒有上重點本科線,志愿填飄了,本地人都不屑的三流院校唯一的本科專業(yè)——物理系,給她發(fā)了錄取通知書。復讀,還是去上那個三流院校?在其他同學眼里,這有什么好選的,當然是復讀再試一次。然而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她選擇了去讀那所學校的物理系,昔日的同學都替她感到惋惜。
在那所大家都不愛學習的三流院校里,她一邊積極地參加學校豐富多元的社團活動,一邊保持著重點中學學生的學習勁頭,在學校里脫穎而出成為學霸。大四的時候,順利保研,去了鄰市一所二本院校的天文系。讀研期間,學習和活動兩不誤,參加演講、辯論,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在學校承辦的國際天文學年會上,擔任活動主持人。研二時,學校要選派一批學生,去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交流學習一年,她因為綜合素質突出,順利入選。在國家天文臺交流學習的一年里,她實屬菜鳥,從看外文文獻,到數(shù)據(jù)處理,再到寫英文文章,都是從頭學起。有什么不會的,就向一切可以請教的人請教,從不怕別人嘲笑。為了學到東西,壓根不在乎什么面子。
一年的交流學習后,她想繼續(xù)留在這個實驗室深造,于是便萌生了考這個實驗室博士的想法。實驗室的師兄師姐和導師,都對這個像雜草一樣野蠻生長的姑娘印象深刻??疾┏煽兂鰜硪院螅姆謹?shù)沒能達到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錄取水平,實驗室的導師推薦她去昆明天文臺,跟著一位退休的院士讀博。博士畢業(yè)以后,她回北京工作,留在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做老師。
從三流院校的冷門專業(yè),到二本院校更冷門專業(yè)的碩士,再到昆明天文臺的博士,終到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當老師。起點很低,經過幾級跳,跳到了更高的平臺。她的經歷很好地詮釋了:人生是分階段實現(xiàn)的,電梯不能直達,走樓梯多走幾步,同樣能夠到你想去的地方。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分水嶺,只要你沒有放棄自己,像雜草一樣,野蠻生長,終將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第三塊石頭——割舍不下對“名牌”學校的向往,認為好的成績意味著好的學校、好的前途。
真是這樣嗎?我看不盡然。好的分數(shù)固然重要,高分低就,甚至未被錄取的案例,每年都有。去了名校不滿意,蹉跎歲月,繞了一圈從頭再來的也大有人在。2008年青海省高考第5名周浩,大二時帶著痛苦和迷茫從完全不感興趣的北大生命科學系退學,休學一年后轉學到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發(fā)揮自己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優(yōu)勢,在機械領域多次獲得國家級大獎,朝著稀缺的知識技能復合型人才方向不斷前進。
同樣是985院校碩士畢業(yè),有人畢業(yè)就獲得華為200萬年薪的天才少年獎勵,有人工作數(shù)十年卻依舊拿著3000元左右的工資。那些學業(yè)上的優(yōu)勝者,為何會在人生路上繞這么大的彎兒,甚至高開低走、明珠蒙塵?恐怕與家長和學生本人生涯規(guī)劃意識淡漠有很大的關系。
高三幾乎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抓成績,學生向內的自我探索、向外的院校和專業(yè)了解,這些重要而緊急的事卻無暇顧及。對內外都沒有了解的“佛系”家長,孩子填志愿時一片茫然,跟著感覺走;了解孩子優(yōu)劣勢但對學校和專業(yè)缺乏了解的封閉型家長,把不準孩子的競爭力,容易出現(xiàn)分數(shù)與學校錯位,志愿填報時低就;了解外部世界早早幫孩子做好決定、卻沒摸清孩子興趣能力價值觀的強勢家長,很可能是一廂情愿,給孩子規(guī)劃好的人生路卻成了他一心想逃離的軌道。
所以,在高三的一年時光里,分數(shù)很重要,但并不是故事的全貌。早做生涯探索,明確自己的興趣領域、能力優(yōu)勢、價值取向,確定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幾所目標院校,比一味地盯著“名牌”更具可操作性。努力固然重要,也需有方向,要知道為什么而努力。梯子搭錯了墻頭,再努力也是白費。
你的朋友: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