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山, 黃 燕, 閆文超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醫(yī)院 影像中心, 江蘇 淮安, 223300)
胰腺囊腺癌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一種惡性腫瘤,臨床較為罕見,約占胰腺惡性腫瘤的1%, 患者無特異性臨床癥狀,部分患者可伴有飽脹不適感、腹部隱痛等,該病易與囊腺瘤、潴留囊腫、胰腺癌等疾病混淆,臨床診斷難度較高[1-2]。目前,臨床對于胰腺囊腺癌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可較好地控制病情,而不同病變范圍、位置、浸潤及轉移程度患者所采用的治療方法具有差異性,故有效的術前診斷方法尤為重要。隨著影像學檢查技術的發(fā)展,胰腺囊腺癌的臨床檢出率不斷提高,臨床常用的診斷方法有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等,其中CT檢查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可清晰顯示腫瘤位置、形態(tài),而MRI檢查有助于直觀、清晰地探查病灶結構,且無放射性,安全性較高[3-4]。本研究比較分析了CT檢查與MRI檢查在胰腺囊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旨在更好地指導胰腺囊腺癌手術方案的制訂,現(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60例疑似胰腺囊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87例,女73例,年齡43~79歲,平均(62.31±5.27)歲。納入標準: ① 接受MRI檢查和CT檢查者; ② 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完整者; ③ 無其他腫瘤者。排除標準: ① 中途退出者; ② 存在腹膜后出血、感染者; ③ 存在多器官功能異常者; ④ 術前接受放化療者。
所有患者均進行CT檢查與MRI檢查。① CT檢查: 采用Siemens公司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雙源CT, 常規(guī)管電壓120 kV, 管電流210 mAs, 準直器128.0×0.6 mm, 螺距為0.984∶1, 視野(FOV)296.0 mm×296.0 mm, 層厚3.0 mm, 層間距1 mm。掃描范圍為膈頂至肝下緣,先行常規(guī)平掃,其后進行三期增強掃描。對比劑為非離子型碘對比劑(碘佛醇350), 經(jīng)肘前靜脈用Mallinckrodt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射,維持3.0~3.5 mL/s速率。根據(jù)患者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多平面重組。② MRI檢查: 采用PHILIPS公司Achiva 1.5T超導型磁共振儀, Sense-body四通道相控陣線圈聯(lián)合呼吸門控。進行軸位快速多層繞相梯度回波(DUAL-FFE)、彌散加權成像(DWI)、自旋回波序列(SE)T2加權成像(T2WI)脂肪抑制序列,冠狀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2WI序列掃描。層間距1.0 mm, 層厚3.0 mm。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對比劑使用釓特酸葡胺,按0.1 mmol/kg劑量經(jīng)肘靜脈推注給藥,注射速率為2.0~3.0 mL/s。行增強動脈期(20~25 s延遲掃描)、靜脈期(65~75 s延遲掃描)和延遲期(240 s延遲掃描)掃描。③ 影像學分析: 由工作站接收影像學資料,并由影像診斷經(jīng)驗豐富的2名醫(yī)生進行分析,遇意見不一致時需討論后得出一致結論。
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2種影像檢查方法對胰腺囊腺癌的診斷價值,并記錄檢查時間。陽性為確診胰腺囊腺癌,陰性為非胰腺囊腺癌,真陽性以a表示,真陰性以d表示,假陽性以b表示,假陰性以c表示,準確度=(a+d)/總例數(shù)×100%, 特異度=d/(b+d)×100%, 靈敏度=a/(a+c)×100%, 陰性預測值=d/(c+d)×100%, 陽性預測值=a/(a+b)×100%, 計算并比較2種方法的診斷準確度、特異度、靈敏度、陰性預測值及陽性預測值。
本研究160例疑似胰腺囊腺癌患者中,經(jīng)病理檢查后, 50例患者確診胰腺囊腺癌,另110例患者確診良性腫瘤。
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MRI檢查的準確度、特異度、靈敏度、陰性預測值及陽性預測值均略高于CT檢查,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3。
表1 CT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例
表2 MRI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例
表3 CT檢查與MRI檢查的診斷效能比較 %
CT表現(xiàn): 病灶均呈低密度囊性腫物,病變部位分別位于胰頭部、胰體部、胰尾部,均見囊內(nèi)結節(jié)或線狀分隔,囊壁清楚; 部分患者囊內(nèi)可見實質性組織。
MRI表現(xiàn): ① 由于囊內(nèi)容物中存在渾濁、黏稠液體,腫瘤與壞死組織在T1加權成像(T1WI)上呈低至中等信號,略高于水的信號,信號強度因內(nèi)容物不同信號可不均勻, T2WI上呈高信號改變。② 胰腺囊腺癌的壁結節(jié)含有較多的軟組織,呈等或略低T1WI信號灶, T2WI上呈等或略高信號。③ 增強掃描囊壁及實性部分呈中度至明顯強化。
胰腺囊腺癌的臨床發(fā)病率較低,主要由胰腺囊腺瘤惡變形成,屬于胰腺的增生性囊腫,其病因尚未明確,吸煙、飲酒、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胰腺炎等因素均有可能誘發(fā)該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包塊、腹部隱痛,少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黃疸、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5-6]。外科手術是胰腺囊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且對于黏液性囊腫等難以確定病變性質的胰腺囊性腫塊,均依據(jù)胰腺囊腺癌治療原則去治療,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命,提高生存率[7]。胰腺囊腺癌患者術前接受合理的檢查,可為臨床醫(yī)生制定疾病治療方案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jù),有效的術前診斷對于改善手術效果及預后尤為重要。
CT檢查為診斷胰腺囊性病變的常用影像學手段,是基于精確準直的X線束原理,運用CT增強檢查對患者的組織器官進行多時相掃描,有助于達到預期的肝臟及胰臟增強效果,進而將病灶清晰顯示,可幫助臨床醫(yī)生準確判斷血管與腫瘤位置間的關系[8-9]。該檢查方法操作簡單,可快速成像,檢測適應證廣,且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檢查覆蓋面積廣,檢查費用低廉,患者接受度較高[10-11]。MRI可全方位、多角度成像,其通過激勵人體中的氫質子而形成磁共振,通過掃描序列的不斷變化,可獲取不同的掃描圖像,進而將病變的分隔、范圍、邊界等清晰顯示,同時MRI具有較高的組織分辨率,非常適用于胰腺囊性病變的定位定性檢查[12-13]。MRI 檢查對于囊腺癌等實性成分的增強效果優(yōu)于CT檢查,可清晰區(qū)分出病灶內(nèi)實性成分與囊變成分,且應用T2WI序列可直觀、清晰地探查病灶結構,并將囊變的境界、范圍全面呈現(xiàn),有效減少漏診、誤診現(xiàn)象,對胰腺囊腺癌的診斷價值較高[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 MRI檢查的準確度、特異度、靈敏度、陰性預測值及陽性預測值均略高于CT檢查,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胰腺囊腺癌在CT上均表現(xiàn)為囊性低密度影,囊內(nèi)見結節(jié)或線樣分隔,囊壁清,部分囊內(nèi)見實性成分; 胰腺囊腺癌T1WI表現(xiàn)為低至中等信號, T2WI表現(xiàn)為等至高信號,囊壁結節(jié)及實性部分信號與軟組織信號相似,增強掃描囊壁和實性部分呈中度至明顯強化。由此表明,在胰腺囊腺癌診斷中應用CT檢查與MRI檢查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兩者各有優(yōu)勢,且均具有一定特征性,可為臨床醫(yī)生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因此,醫(yī)生臨床應用時可結合實際情況加以選擇,或聯(lián)合應用兩種檢查技術,以提高診斷準確度。
綜上所述, CT檢查與MRI檢查各有優(yōu)勢,在胰腺囊腺癌的診斷中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均能夠充分表現(xiàn)病灶影像學特征,為胰腺囊腺癌的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