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靜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長橋中心小學 江蘇 蘇州 215128)
當前為了進一步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各個學校都在著力的開發(fā)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然而在遍地開花的環(huán)境之下,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學校當中所開發(fā)的校本課程,只是徒有其表,并不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這使得很多校本課程都流于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從理論上來講,校本課程是基于本校在教研過程當中的感悟和經驗來進一步發(fā)展,學校教育當中的可能性,挖掘學生所存在的潛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思路。為了能夠讓這些良好的教學思路真正的起到作用,我們應該更加注重校本課程的可執(zhí)行性,讓校本課程能夠與學生的日常校園活動結合起來,起到良好的作用。
1.1 要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相關聯。在當前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當中,我們發(fā)現有部分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已經超出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就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來說,一些學校所開發(fā)的校本課程已經遠遠超出了語文學科所涉及到的內容,雖然學生在小學階段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也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為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知識教育能夠促進學生進一步拓展自身的視野,但是如果與小學語文學科本身所教授的內容相距過遠,那么學生學習校本課程的意義也就顯得比較模糊。很多時候,學生學習了校本課程,卻未能夠對其語文學科的成績起到良好的作用,這是在白白的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也浪費了學校當中的教學資源。
1.2 要與基本的教學活動相協調。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基于現有的傳統(tǒng)學校教育模式,進一步探索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可能性。在這之中我們常常強調校本課程的外延性,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往往會忽略了校本課程與學校教育的基本內涵。校本課程是生長于校園的特殊環(huán)境當中的與校園當中的基本工作,應該相互協調。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內容不是很多,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學習的,閑暇時間進行校本課程的教學,但是如果校本課程所占用的時間與基本的教學工作相沖突,那就會使得校本課程的開設效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增長學生的見聞,還會加重學生的學習壓力,甚至擠壓原有的基本學科教學時間,使得學校當中的教學工作變得混亂不堪。
2.1 校本課程要能夠調動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們開發(fā)校本課程的最根本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以我們小學語文學科來說,在校園當中基于語文學科所開設的校本課程可能會包括經典名著閱讀課程,課文相關內容的話劇表演課程,或者當地的民俗文化教學課程。這些課程內容或多或少都會與語文學科當中的課文閱讀或者寫作表達等模塊相關聯,而更深入的是調動了學生通過不同維度去探究語文知識的能力。
比如經典名著閱讀課程,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為學生提供更多閱讀文章的思路,讓學生了解到閱讀不同文章,應該抱有哪些思考,而這些思考同樣也可以帶入到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當中,這能夠調動學生的探究能力。
2.2 校本課程要與學科基礎知識相關。承接上文所說,無論是經典名著的閱讀,還是對于課文的話劇表演,亦或是對于當地民俗的賞析,這些內容的設置都要與語文學科相關。想要真正的做到與基礎學科相關,我們就必須要先深入理解語文學科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范圍。
語文學科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了解基本的識字用詞,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因此,不同的方面,我們都可以對相關的內容進行拓展,如果拓展的內容可以形成一個課程體系,那么我們就可以建立相關的校本課程。上文中提到的名著閱讀和課本內容,話劇表演自不必說,民俗課程會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當中所描繪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在語言表達當中能夠有更多的素材,做到言之有物。基于這樣的思路所建立的校本課程會與學生所學習的基礎學科知識形成呼應,讓學生擁有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
2.3 校本課程要與學校當中的基本活動相協調。基于上文所說。當前我們所安排的校本課程,要與學校當中固有的基本教學活動相協調。一方面我們要優(yōu)化學校當中的教學活動安排,讓校本課程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控制校本課程的體量,不過分占用學生學習基礎學科的時間。
綜上所述,在今天的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我們開發(fā)校本課程要遵守與基礎學科之間緊密聯系的原則,同時還要能夠在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學科的內容,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