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春燕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實驗中學 江蘇 常州 213100)
然而,長期以來,初中語文審美教育脫離學生實際,純粹是教師灌輸式賞美,寫美,大大違背了審美教育的規(guī)律。而且語文審美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引導學生賞美、尋美,卻忽略了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導致中學生寫作出現較大的問題:
一、作文內容空洞,缺乏情感:大部分學生能寫出文筆流暢,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但是因為缺乏感情,導致文字讀起來蒼白無力,缺少靈性??芍^“只能略看,不可細讀”??!
二、作文缺少個性,模式化現象嚴重:平時一說寫作文,學生就會下意識的搬出作文書,套用模仿,有的甚至是全盤接收。正如一位學生家長說的,“她女兒的作文幾乎是假話、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學幾乎都寫過扶老婆婆過街,給老師送傘,借同學橡皮之類的故事。她們快樂地共同編著一樣的故事,然后套上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這樣的格式,去到老師那兒領一個好分。”
這些作文問題,與現在的語文審美教育脫離學生實際,止于紙上談兵,卻沒有真正調動學生的經驗有關。
因此,筆者覺得,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定不能脫離學生經驗,基于學生經驗的審美教育是語文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這里的學生經驗是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等。
本文著重探討如何基于學生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
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典范,每篇文章都以它最獨特的視角去挖掘人生的本真價值和意義。這里教師需要通過教學來引導學生閱讀這些美文,利用作品中的美的因素去啟發(fā)人的良性。并把它們內化為自己的素材,加工后就是學生自身積累的經驗。
例如,教材中《七顆鉆石》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人性的挖掘,讓學生感受到人世大愛的美好,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這種經驗的積累有助于今后寫的文章傳達正能量。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去體會本文發(fā)人深思的結尾,學習這種寫作手法。
對文章的學習后再鼓勵學生去進行個性閱讀,基于閱讀經驗的基礎上勇敢創(chuàng)造新語,創(chuàng)造具有個性的語言。最后完成基于經驗的審美創(chuàng)造。
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序》中說:“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敝挥型ㄟ^觀察才能去發(fā)現身邊的美,感悟身邊的美,積累審美經驗后才能再次基礎上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因此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觀察身邊的人。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敏感,善于捕捉身邊的美,并用文字記錄身邊的美好。
例如,新學年開學之初,正直秋高氣爽,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去感受秋天。讓學生六個為一組組成學習小組,帶上本子和筆,用心去感受身邊的秋天,在觀察的同時為有意引導學生邊看邊議論,調動自己的已有經驗去發(fā)現秋天的特別之處。把新的發(fā)現或者體會記錄下來,回去后小組內整理材料制成名為“我們眼中的秋天”的小冊子。
創(chuàng)造美是審美教育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有了審美經驗,后應致力于啟迪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智慧”,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作文教學就是審美創(chuàng)造訓練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師應該在作文教學時,引導學生基于審美經驗,用美的語言描述自然美、社會美,表達美的思想和情感。力求讓學生能獨辟蹊徑、敢于創(chuàng)新,盡力做到構思獨特、思辨深刻。
例如,寫《雪》,一般同學都在歌頌雪的純潔無瑕、美麗多姿。有位同學則毫不客氣地貶斥雪的虛偽,用美麗的外表掩蓋世上的丑惡與骯臟:寫雪的窮兇極惡,依仗狂風,耀武揚威;寫雪的殘忍無情,雪壓冰封,萬木蕭條;最后抒寫了不怕風雪嚴寒的意志和迎接春天到來的信心,揭示了與“潔白”相對的另一種美的精神。對這種有創(chuàng)意的作文,教師應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并以此為范例來打開其他同學的思路,以啟迪廣大同學創(chuàng)造美的智慧。
引導學生對同一事物進行多角度的觀察與思考,才能寫出深刻又有創(chuàng)意的作文,這也是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在要求。
“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教師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對作文的修改、提升。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再次調動學習經驗,對已有經驗再次加工創(chuàng)造,提升對美的感悟,從而提高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秋》時,我要求學生在完成作文后,進行反復誦讀,自己發(fā)現問題,自我解決問題。而后同學互相修改并交流,最后老師通覽學生作文,及時發(fā)現問題,再引導學生做第三次修改。
修改的過程也是學生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的作文凝聚著他們創(chuàng)作的心血,因此,教師在做最后的點評時,要用欣賞美的眼睛、用美的語言去評價。以美啟真,以美育人。達到春風化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