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少晶
(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qū)白岸鄉(xiāng)完全小學 河北 邢臺 054014)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不豐富,他們處于正在探索世界的懵懂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可以加強語文學科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小學語文是啟蒙性、基礎性的學科,注重德育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思想產(chǎn)生影響,可以正確的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在教學內容里,有機地滲透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1]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老師是學生健康成長路上的引導者。在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內容的同時,又要延伸好教材內容,鼓勵學生重在實踐,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發(fā)重要資源。在教學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道德教育。[2]
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4課《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文中所寫,父親帶我爬塔頂,羅馬的街道,交叉環(huán)繞,父親對我說,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如此。將這篇課文聯(lián)系到實際上,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不只有一條路,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擁有樂觀的人生。我以這篇課文為題開展了一次班會,讓學生們談一談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事情,麻煩的、解決不來的,或是令自己煩惱的事情。怕學生不好意思或是不方便直接說,我采用了匿名寫紙條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事情寫在紙條上,然后放到一個紙盒里,把紙盒放到講臺上,找兩個學生,一個負責抽,一個負責讀,將事情讀出來后,全班同學一起為這件事情提供建議,將這些事情提出來后,保留好的建議,糾正不好的想法,滿足學生成長的個體需要,是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敬重歷代抗擊異族先烈,了解民族歷史,鼓勵學生調查研究,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勇于承擔敢于承擔,接觸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其有思考有認識。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實際結合,豐富內心的精神世界,增加對世界的了解,走走聽聽看看,接觸指導實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滲透德育內容,用歷史成就培養(yǎng)學生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3]
例如,我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教學習作《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篇文章時,我會將文中所寫的宏偉的北京故宮,美麗的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馬俑等世界著名景點通過多媒體方式展現(xiàn)出來,這些令中國人驕傲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凝結著我們祖先的汗水和智慧,中國是世界四大古國之一,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豐富,中國歷史悠久,進而用中國歷史文化來培養(yǎng)民族自信。其次我會讓學生們在課下有目的的搜集相關資料,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非常多,讓他們搜尋文化的歷史背景,基本現(xiàn)狀等。然后在課上組織班會,讓學生們把自己所了解到的資料展示出來,將它們記錄的歷史變化和相關的故事分享給大家,中國歷史文化是世界瑰寶,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增強對國家和世界的了解。通過展開討論同學之間的辯論,讓學生們聯(lián)系到自己的實際,文化背后英雄人物的事跡,古人的精神,在學生的心中沉淀。學生們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
德育要與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相結合,滲透、貫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學之中。每個人都有目標,有理想。但是大多數(shù)人都缺乏堅定向理想目標奮斗的毅力,理想不是夢想,更不是幻想,教書育人,幫助學生實現(xiàn)理想,不是教人怎樣擁有遠大抱負,而是教會學生怎樣腳踏實地的奮斗,怎樣可以經(jīng)得起挫折,忍住非議,耐住寂寞,理想不在遠方,而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老師正確的領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使學生既能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又能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
例如,我在《他發(fā)明了什么》課文的教學中,我運用了分角色朗讀和表演情景劇這兩種方式,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自己課文中想要的角色,沉浸式的體驗提高了學生的情感,在演情景劇的時候讓大家提出自己以后的理想和近期的目標,然后給予他們鼓勵和正確的引導,傳授科學文化的同時培育他們偉大的理想,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課文的同時,得到了思想和心理上的升華,有了正確的感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育有法,教無定法。小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不光是學好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更是引領著學生如何正確樹立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在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實踐中,教師把握好德育滲透的原則,完成知識授予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