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王 梅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城關初中,甘肅靜寧 743400)
心理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國家對中學生重點教育的方向之一。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改革的決定》中提道:“應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們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笔聦嵣希睦硭刭|教育相比實踐教育仍然落后,甚至無法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因此,應從新的角度出發(fā),運用新的方法提高中學生的心理素質。
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當學生出現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時,最容易反映在學習方面。中學的學習與小學等低年級學習不同,講究的不僅是勤奮,還在于學習方法、學習效率等。有些適應能力強的學生,很快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但很多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尋找學習方法時往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這時他們就容易產生浮躁心理,失去學習興趣與信心,面對考試容易產生畏懼心理,學習沒有動力與目標,最后甚至是自暴自棄。
很多學生的心理素質不過關,體現在不擅長與他人交流方面。這種情況主要分為兩個方面:首先,自我封閉導致交流過少,這種學生即便是在家里與父母的交流也是少之又少,他們只顧干自己的事情,表現出對其他事物的冷漠,久而久之,就會忘記如何與他人進行溝通。其次,由于性格原因不愿意與他人進行交流,主要體現在害羞、自卑等方面。這種學生缺少的是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勇氣。
中學生正處在能夠接觸外界事物的時期,對他們而言,很多事物都是新鮮的。追求潮流、時尚,進而產生追求虛榮、互相攀比的心理。例如,看到名牌就要買,過生日一定要到大飯店宴請朋友等。在這樣的風氣下,很多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就會產生壓力,造成心理負擔。很多學生還會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比不上其他同學,變得膽小、自我封閉。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家庭因素是造成學生心理素質較差的最根本的因素?,F在,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都希望孩子能成為棟梁之材。這就導致家長容易用過高的期望來要求孩子,只要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就會用語言甚至行為傷害孩子,導致孩子的內心更加叛逆,或者是自卑[1]。不僅如此,即便家長沒有直接管教孩子,他們的言行舉止也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有些家長成天出去打麻將、早出晚歸、酗酒、游手好閑、說話不干凈等,都容易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除此之外,家庭不和睦、父母離異等因素,也會造成學生心理素質脆弱。
在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受到社會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有些學生過早地接觸社會,以至于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對自身的心理容易產生很多不良影響。這是因為學生的社會識別能力較低,思想比較脆弱,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很容易被同化。除此之外,接觸的社會層次不同,也容易造成學生不同的心理素質。生活在大城市的學生,接觸的是先進的事物,但是過分的繁華使他們盲目追求物質享受,容易產生心理上的虛榮感;生活在農村的學生,缺乏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思想比較封閉,再加上農村思想的影響,很容易產生自卑、與他人交流困難等心理問題??偠灾?,無論哪種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都對學生的發(fā)展極其不利[2]。
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最近的表現,判斷出學生心理素質脆弱的根源,然后從根源上出發(fā),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此,教師可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出發(fā),主動聯系學生家長,爭取家長合作以及協同工作。一方面,多召開家長會,讓家長正確管教孩子;另一方面,多找學生進行單獨談話,引導學生說出心理問題,爭取幫助學生合理解決問題。教師還可以多進行家訪,讓學生與父母進行面對面交流。
豐富的校園生活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且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促進自身性格的全面發(fā)展。中學時期是與他人交往的年紀,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交流觀念與能力,對完善他們的心理素質是十分重要的。為此,教師應該多多開展集體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并且引導他們正確解決集體活動時發(fā)生的沖突、過失等問題,力求讓每名學生都能用正確的態(tài)度在集體中與他人交往。這對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是非常有效的。
環(huán)境對學生來講很重要。學生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決定其會成為怎樣的人,也就決定他們會擁有怎樣的心理素質。例如,如果課堂氛圍十分緊張,教師本身又十分嚴厲,學生難免會緊張;如果課堂氛圍十分輕松自如,學生也會漸漸喜歡上學習,打開自己的心與他人進行交流,能夠擁有正常的心理素質。除此之外,家庭環(huán)境也是很重要的。教師可以根據上面的方法與家長進行溝通,力求給學生創(chuàng)造適合他們健康成長的生活環(huán)境。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就是學生的表率。學生會不自覺地觀察教師的言行舉止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這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很深的影響。因此,教師要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遇到挫折的時候一定要正確對待,不能沮喪地進入課堂,更不能將氣撒在學生身上,也許一件小事就能造成學生的心理變化。除此之外,教師要多多關懷學生,給學生以鼓勵,學生受到鼓勵后,心理就會變得積極陽光。反之,一旦處理不當,學生很可能出現自暴自棄的不良后果。
總而言之,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只有抓住學生出現問題的源頭,正確對待,營造積極健康的環(huán)境,讓學生的心里充滿信心與陽光,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生只有提高了心理素質,才能應對將來在社會上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成為心理健康、陽光向上、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