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三附屬小學 陳秀蘭
新課標教學理念引領下的語文教學,更關注高效語文課堂的創(chuàng)建,也就是說,應當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保證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除此之外,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使其思維得以縱深拓展,使學生可以對文本展開更深層次的閱讀。對于高品質的語文課堂教學而言,首先應確保詳略得當,同時也應當突出重點,因此,緊扣文本重點難點展開解讀的第二課時便成為教學諸多環(huán)節(jié)中的關鍵所在。
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情感教育也是重要的核心構成,因為小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相對薄弱,教學實踐中不可缺少教師的適時點撥,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深度閱讀的同時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情感意識。
例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體會文本中的一個比喻:將老天鵝比喻為石頭,把冰面比喻成鏡子。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感悟文本中的情感,由此便可獲得更準確的認知:把老天鵝比喻成石頭,目的就是充分展現(xiàn)老天鵝堅強的意志,雖然自己是血肉之軀,卻如同石頭一般,不斷地砸向同樣堅硬的冰面,因為這群天鵝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破冰。通過這一過程,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老天鵝的精神特質:英勇、頑強、堅毅不屈,同時也能夠被這種精神力量所感染,幫助學生升華情感。在第二課時引導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直接且深入的對話,同時立足于學生的體驗過程進行引導和點撥,既可以達到深入剖析文本的效果,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把握文本的情感主線,獲得更豐富、更真實的情感體驗。
又如,在教學《神奇的克隆》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一開始我沒有直接按部就班地步入教學程序,而是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現(xiàn)了一些活潑可愛的小猴子,同時也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大家知道小猴子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的嗎?”學生答:“肯定是爸爸媽媽生的!”于是我繼續(xù)追問:“但是老師知道有一群小猴子,沒有猴爸爸,只有猴媽媽,你知道這個猴媽媽是誰嗎?”學生疑惑:“是不是齊天大圣孫悟空呢?”于是我展開了更深層面的講解:“孫悟空只是一個神話故事中的角色,在我們真實的世界中有這樣一群生物,它們并不是由爸爸媽媽所生,而是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這是不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呢?”在問題和疑惑的驅使下,學生們的好奇心理被有效激發(fā),他們紛紛打開課本展開了自主閱讀。
引導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對話,最終的目的就是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文本,使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閱讀感悟文本情感,把握文本脈絡,結合主動探究對文本展開更深層面的發(fā)掘。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展開全方位系統(tǒng)化的文本解讀,使學生從小樹立多樣化的理解意識,能夠立足于多元的理解視角,以此推動語文課堂的深化與發(fā)展。
以蘇教版語文教材為例,其中有一篇充滿童趣且文質兼美的課文——《雨點兒》,對于本課的教學而言,不但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生字詞、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同時還應當使學生了解雨水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萬物生長的滋潤。針對文本的閱讀,既要體會文本中所描繪的美好景色,也要能夠從中產生熱愛自然、關心自然以及生命的美好情感。課堂教學實踐中,我首先組織學生初讀文本,同時為其播放了一些輕柔的背景音樂,幫助學生豐富閱讀體驗,使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自主在腦海中生成美好的影像。經過這樣的課堂教學之后,必然能夠使學生對文本內涵產生更深層面的理解,當然也包括對美的鑒賞以及對大自然的向往,必然可以使課堂教學上升到全新的意義層面。
很多文本中的人物和角色,都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同時也散發(fā)著思想特質以及強烈的感召力,實際上,他們也是對話中特殊的一方。很多大家表面上看云淡風輕、閑庭信步,實際上這也是他們最拿手的教學手段,那就是認真地做一件事情,為學生牽線搭橋,使學生可以從中理解文本內涵,充分感悟文本情感。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順利鏈接文本中的角色人物,必然可以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實效。
以《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的教學為例,我先帶領學生了解文本的情感主線,把握情感變化,并設計了如下提問:“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珍惜和喜愛有目共睹,但是為什么他仍然沒有聽從其他人的勸阻,反而毅然決然地下令把它槍殺?彭德懷對大黑騾子充滿著柔情和愛惜,但是為何對身邊的人卻非常暴躁?”跟隨這些問題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文本,直接“對話”彭德懷,既有助于深入地剖析解讀文本,同時也能夠使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得以升華。
總之,新課標教學理念引領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重點在于高效,這也就意味著,第二課時的深入解讀極為關鍵,不但要以學生為本,也要重視教學中的重點以及難點,應立足于教師的啟發(fā)和點撥,使學生的認知得以縱深拓展,使學生可以和文本展開更深層面的對話,能夠基于此細讀、品味和賞析,保證高效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