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中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團溪鎮(zhèn)新華小學 貴州 遵義 563131)
人類創(chuàng)造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和表達,如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表達對世界的看法等。而學生學習語言,也應當以交流和表達為基本目的。試想,如果學生學習了語言,卻難以用所得為所用,學習的意義何在?在小學階段,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重要的交流和表達工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應當重視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前很多語文教師往往過度重視對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培養(yǎng)?;诖?,筆者結(jié)合自身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經(jīng)驗,探索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對策。
1.1 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存在心理障礙。在語言表達方面,城鄉(xiāng)學生存在很大的差距。誠然,在教育上,我們本不應將城市和農(nóng)村區(qū)別開來,但現(xiàn)實面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前,在教育方面,城市和農(nóng)村之間具有很大的差距。以小學語文的教學為例,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孩子在語言表達方面欠缺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敢表達、羞于表達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種羞于表達的現(xiàn)象,與學生表達心理障礙息息相關(guān)。而學生表達的心理障礙,又源于其內(nèi)心的不自信。正是因為表達心理障礙的影響,使得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孩子語文綜合素質(zhì)普遍偏低,普通話水平低,朗讀、演講、朗誦能力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
1.2 教師的語言表達訓練普遍不足。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能力。這項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結(jié)合教學的需要,開展日常的或者是專項化的語言表達訓練,方能在長期的訓練中促使學生語言交際和表達能力提升。然而,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試化、教條化的語文教學模式的存在,使得絕大部分語文教師忽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種語言表達訓練缺失的現(xiàn)狀,導致學生因缺乏訓練而使得語言能力低下,從而使得學生“不能”用標準的語言交流和表達。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用“不敢”表達和“不能”表達來形容當前小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學生在表達方面存在心理障礙,導致學生“不敢”表達;另一方面,教師日常訓練不足,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低下,使得學生“不能”表達。正是因為“不敢”和“不能”兩方面因素的制約,使得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
2.1 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不敢”、“不能”表達的現(xiàn)狀,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緊密結(jié)合新課改的教學要求,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激發(fā)學生表達自我的欲望,為促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首先,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提問,構(gòu)建互動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一堂優(yōu)質(zhì)的課,一定不是教師的“獨角戲”,“問題”應當貫穿于整個課堂的始終。因此,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思考和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這種問題的環(huán)境下,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較多,學生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表達自我??傊畞碇v,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將積極回答問題當成是一種習慣,學生一旦敢于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其語言表達能力將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其次,開展課前“三分鐘”語言訓練。在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面,課前三分鐘活動歷來備受歡迎。一開始,按照編排順序輪流講,提前有準備,消除緊張情緒,用標準普通話講一則寓言或者小故事,要求口齒清楚,聲音響亮,有頭有尾。慢慢地,要求學生口頭推薦書籍或者優(yōu)美的詩篇。久而久之,便可以采用隨機抽講的辦法,再后來采取自愿報名方式講,調(diào)動學生積極主動性。這種課前三分鐘的語言訓練模式,有助于消除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心理障礙,讓學生均有機會展現(xiàn)自己,并在長期的訓練中促使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
2.2 將語言表達訓練融入到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從簡就繁,逐步加深、逐步豐富、力求內(nèi)容多樣化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筆者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讓學生有話能說:首先,以漢字、拼音教學為依托,開展普通話訓練。小學階段,漢字、拼音教學是重要的模塊,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普通話訓練的重要模塊。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jié)合漢字和拼音教學,糾正學生不正確的發(fā)音,提高學生音準,進而促使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升;其次,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積極開展朗讀訓練。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看似是一句簡單的化,然則蘊含著較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地開展朗讀訓練,讓學生把握朗讀的技巧和方法,在長期的訓練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表達能力。
2.3 強化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在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不可或缺。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用標準的普通話開展語文教學,營造良好的語言表達環(huán)境;另一方面,在開展語文朗讀訓練、普通話訓練等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給學生示范,例如,教師可以節(jié)選一些優(yōu)秀的課文片段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此之前一定要熟悉課文片段,深諳某處需要加以指引。當學生的情感達到飽滿的時候,請學生加上動作,配上神情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學生的熱情被調(diào)動起來了,靈感噴涌而出,在朗讀的過程中,眼、口、手、腦、心都動起來了,情、意、志都得以表達,對文章的理解也更深了。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解讀影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因素,積極開展語言訓練,全面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