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東
(積石山縣民族中學 甘肅 臨夏 731700)
近代以來由于歷史等因素影響,語文教育教學的范圍日益狹隘,尤其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教學方式更趨僵化,語文教學中人文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明顯不足,在當前建設現(xiàn)代化精神文明建設和民族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教育教學應該特別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讓學生能夠自覺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尤其在語文教學中更應如此。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及專家學者的建議,筆者認為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教育教學活動所面對的對象是學生,教育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讓學生具有更高的道德素養(yǎng)以及健全的人格。為此,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特別注重情感的熏陶和真善美的教育,簡言之,落實人文精神。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若要實現(xiàn)上述教育教學目的,實現(xiàn)身為人師的生命價值,就需要教師首先具備一定的人文精神,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具體來說,可從如下幾方面努力:
一是充實自身人文知識,以淵博學識吸引學生。高中語文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外,若希望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還應該不斷擴充其他方面的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并在教學過程中融會貫通,信手拈來,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好地答疑解惑,為學生開啟人生的智慧。
二是關注學生,豐富個人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師而言,其人文素養(yǎng)更多的體現(xiàn)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的信任和關愛、對工作的使命和責任感,體現(xiàn)在與同事、學生、家長等交流溝通時的情感和氣質(zhì)之中。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以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為目的,無論是內(nèi)容的安排還是方法的選擇都應如此,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自由、愉悅、幸福等情感體驗。
三是踐行教育使命,享受更多幸福感。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教師的幸福感獲得盡管離不開一定的物質(zhì)獲得,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饋贈。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能讓教師更多地感受到這種幸福感。
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自然需要課堂之外的努力,但必須重視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挖掘和鉆研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人文情懷,借助這種字里行間的意蘊與學生進行情感的對話和交流,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和人文教育。
一是注重課堂教學中的生命體驗和情感陶冶。情感體驗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必需,為此,我們有必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利用語言、文字、音樂、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出相關的情境,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在文字的品味中,實現(xiàn)情感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和生命的體驗,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品味語文課堂獨有的審美感受,凈化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
二是豐富課堂活動。豐富的課堂活動形式既是教學的需要,更有助于在實踐和體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不僅如此,通過設計如角色扮演、情景重現(xiàn)、話劇表演、知識競賽、社團等形式和活動,更有助于在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體驗文中人物經(jīng)歷的過程中,開闊視野,感受人世百態(tài),體味酸甜苦辣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yǎng),更好地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三是注重交流溝通和平等對話,踐行人文情懷。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絕不僅是文本的學習,更主要是借助于文本,或者以文本為載體跨越時空,實現(xiàn)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或者說是對話的過程。而對話的質(zhì)量如何,前提是采用什么樣的對話方式,是居高臨下,還是促膝而坐,效果肯定是不同的。我們倡導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采用平等對話的方式,與文本平等對話獲取信息和體驗,與學生老師平等對話相互啟發(fā)升華情感,與自己對話促使自我完善感知生命。
當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還需要各位老師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和時代的需求不斷地完善,以上僅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粗淺認識??傊?,人文精神滲透和培養(yǎng)是新時代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一定弱化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相反,知識的學習與精神的培養(yǎng)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為,語文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正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那么,如何更好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還需要我們一線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地摸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