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小燕 樊凌云 李婷
(陜西省寶雞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二科,陜西 寶雞 721000)
腦卒中是因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血液難以進入大腦而產生的腦組織損傷疾病,其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1]。腦卒中康復治療具有不可預測性,患者伴隨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直接影響患者肢體康復[2],因此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尤為重要。本研究探討心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合并抑郁焦慮的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腦卒中合并抑郁焦慮老年患者6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與觀察組(心理護理干預),各32例。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62~86歲,平均(69.84±3.26)歲。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61~84歲,平均(69.91±3.1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確診為腦卒中[3]。(2)SAS總分≥42分、SDS總分≥48分;(3)臨床資料完整,知情同意;(4)年齡≥60歲。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肝腎功能疾病及重要臟器損傷;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或血液系統(tǒng)疾??;神志失常及精神障礙;近期接受過抗精神藥物治療。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除常規(guī)護理外,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具體:(1)建立心理護理小組,科室主任為護理小組組長,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護理人員作為小組成員,定期組織進行護理技能培訓及專業(yè)知識學習。(2)心理狀態(tài)評估,以全面評估,制定針對性、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針對嚴重心理障礙患者行積極心理干預。(3)建立良好溝通,實施一對一心理疏導,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主動詢問患者,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心聲,并引導患者通過情感轉移、解釋、升華等方式發(fā)泄負性情緒。(4)情緒疏導,對患者精神狀態(tài)予以評估,與患者家屬交流,共同參與到患者心理護理工作中;為患者提供情緒發(fā)泄的通道,鼓勵患者參與戶外活動,在與人的相處中緩解焦慮、壓抑;培養(yǎng)患者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5)認知行為干預,定期組織患者參與健康講座活動,增進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1.3觀察指標 護理前后均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癥狀、生活質量予以評估,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焦慮、抑郁評估均參照Zung編制的SAS、SDS量表[4];生活質量評分采用GQOL-74生活質量評分量表,共4個方面,患者生活質量與分值呈現(xiàn)為正相關[5];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由臨床科室提供,分為十分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評分范圍分別為>80分、60~80分、<60分。護理總滿意度=十分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2.1SAS、SDS評分對比 見表1,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SAS、SDS評分對比
2.2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見表2,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2.3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十分滿意18例,基本滿意5例,不滿意例9,總滿意度71.9%;觀察組十分滿意24例,基本滿意6例,不滿意2例,總滿意度93.8%。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卒中會導致患者供血動脈血流異常,進而引起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患者伴隨失語、偏癱、語言障礙等一系列后遺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6]。由于該病病程長、預后差,患者對疾病恢復持悲觀態(tài)度,多數(shù)患者面對疾病及無法自理,心理壓力大,多伴隨煩躁、恐懼、抑郁等心理,會直接影響到神經(jīng)及免疫功能,進而影響康復治療,因此,臨床強調針對腦卒中合并焦慮抑郁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7]。心理護理的應用使得臨床護理更為全面,且具有科學性與針對性[8]。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給予患者認知干預及心理疏導可在增進患者疾病認知的同時,為患者提供情感宣泄渠道,放松身心,改善心理狀態(tài)[9]。護理人員針對各個階段患者的心理特點,給予心理調節(jié)與情緒疏導,幫助患者建立信心,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抗病魔。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放松身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獲得理解、認同,逐漸克服心理問題,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