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華 崔瓊 李琴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1.老年呼吸內科;(2.綜合內科;(3.急診科,陜西 延安 716000)
呼吸衰竭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較為常見,由于疾病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加之換氣功能障礙極易使患者出現(xiàn)窒息感,更加重其焦慮、抑郁情緒,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1]。對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自我效能干預和治療性溝通,可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探討分析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自我效能干預和治療性溝通作用,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進行呼吸衰竭治療的患者88例,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平均(68.92±4.26)歲。觀察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平均(69.17±4.3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呼吸衰竭診斷標準[2];(2)意識清晰;(3)知情同意權。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3];(2)機體肝腎功能存在明顯異常;(3)嚴重認知功能障礙;(4)視覺、聽力以及語言功能障礙。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基礎護理。觀察組予以基礎護理、自我效能干預和治療性溝通,具體:(1)關系性溝通,主動與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醫(yī)護關系,準確掌握患者病情。(2)評估性溝通,與患者一同分析導致其出現(xiàn)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原因,深入交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分析出現(xiàn)不良情緒的原因,制定針對性溝通計劃。(3)治療性溝通,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措施以及護理方法,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樹立正確觀念,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指導患者在情緒低落時,可通過觀看電視節(jié)目、傾聽音樂、散步等分散注意力,也可回憶過往高興事件,自我調節(jié)情緒;囑患者家屬予以其家庭支持,鼓勵并陪伴患者戰(zhàn)勝疾病,增強患者信心。(4)自我效能干預,鼓勵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自我價值感,與患者一起總結有效調節(jié)自我情緒的方法;定期召開健康座談會等形式,邀請病情好轉的患者分享自身治療經驗,指導病友間交流,相互鼓勵,提升治療信心。護理人員每天進入病房溝通2~3次,溝通時間控制在30~60 min/次。
1.3觀察指標 (1)干預前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4]及抑郁自評量表(SDS)[5]評估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最終得分越高則代表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2)比較兩組依從性[6]。(3)分別于干預前后使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7]評估每組患者生存質量得分,該量表共包含26個項目,分別從環(huán)境、社會、心理以及生理四個方面進行評估,每項得分在1~5,最終得分越低則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越差。
2.1SAS、SDS得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AS、SDS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AS、SDS得分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SAS、SDS得分比較分]
2.2依從性比較 對照組依從性高16例,一般19例, 低9例, 總依從率79.55%;觀察組依從性高32例, 一般11例,低1例,總依從率97.73%。觀察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生存質量得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存質量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生存質量得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每組患者生存質量得分比較分]
呼吸衰竭常見于中老年人群,而對于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而言,會使其心臟以及肺功能受到嚴重損傷,進而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8]。呼吸衰竭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不高,加之疾病反復發(fā)作,極易使其出現(xiàn)不良情緒,進而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不利于疾病恢復。治療性溝通是指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進行身心調節(jié),使患者從疾病狀態(tài)向健康方向發(fā)展,可以應對應激、調整適應,并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一種溝通技巧。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干預后,兩組SAS、SDS得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依從率、生存質量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與吳玉珊等[10]研究一致。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自我效能干預和治療性溝通,有利于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提升其依從性以及生存質量,發(fā)揮一定臨床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