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麗 王瓊 徐紅艷
(1.榆林市第二醫(yī)院神經(jīng)科,陜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市第一醫(yī)院體檢中心,陜西 榆林 719000)
腦梗死是常見于臨床上的疾病,通常發(fā)病較急,造成偏癱、失語等后遺癥,較多患者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心理障礙,合并焦慮、抑郁,占發(fā)病患者總數(shù)12%~41%[1]。共情護理是護理人員設身處地理解患者內心想法和心理狀態(tài),站在患者角度對待疾病,積極理解存在的不良情緒[2]。本研究探究共情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情緒、治療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老年腦梗死患者7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6例?;颊吆炗喼橥鈺?。納入標準:符合老年腦梗死診斷標準;溝通能力正常。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史;不愿參與此次研究;伴隨嚴重器質性障礙疾??;腦神經(jīng)功能缺損在24 h以內;短暫性腦缺血。觀察組年齡60~78歲,平均(72.2±1.1)歲;男20例,女16例;病程1~8年,平均(4.1±0.1)年。對照組年齡61~77歲,平均(71.5±1.3)歲;男21例,女15例;病程1~8年,平均(3.9±0.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行共情護理干預,具體:(1)健康教育,通過視頻、宣傳手冊等,給患者及家屬講解腦梗死的治療方式、預后康復、發(fā)病機制等,培養(yǎng)患者科學的生活作息習慣和飲食方式,對患者實施有效指導,按時服藥。(2)換位思考,患者易產(chǎn)生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及時疏導的消極情緒,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3]。(3)共情體驗,患者可能出現(xiàn)疑問及顧慮,護理人員需從肢體動作、語言等方面尋找出患者存在的問題,提供針對性幫助,切實有效滿足患者的需求。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心理情緒、Fugl-Meyer、FMA[4]、STEF評分[5]、護理質量評分、SAS和SDS評分[6]、治療依從性[7]情況。臨床護理工作質量評分,劃分為知識宣傳、醫(yī)護溝通、共情表現(xiàn)、相處關系四項[8]。
2.1Fugl-Meyer、FMA、STEF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Fugl-Meyer、FMA、STEF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Fugl-Meyer、FMA、STEF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Fugl-Meyer、FMA、STEF評分比較分]
2.2治療依從性比較 對照組不依從16例,部分依從13例,完全依從7例,總依從率55.56%;觀察組不依從8例,部分依從17例,完全依從11例,總依從率77.78%。觀察組的治療總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SAS和SDS評分比較 對照組SDS評分(48.1±5.4)分,SAS評分(49.8±5.1)分;觀察組SDS評分(39.0±4.3)分,SAS評分(36.7±4.6)分。觀察組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的知識宣傳、醫(yī)護溝通、共情表現(xiàn)、相處關系各項護理質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質量比較分]
腦梗死指局限性腦組織軟化或缺血性壞死,因腦部缺血、缺氧,以及血液供應障礙造成,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失語、偏癱等,嚴重情況下會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引發(fā)老年癡呆等癥狀以及消極情緒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復[9]。共情護理下,護理人員對患者內心活動有更真實的的感受,可從其角度出發(fā),提供給患者以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更易理解患者的想法[10]。共情護理在對老年期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其具有極高的優(yōu)越性,作為一種全新的護理方式,可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更好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為患者早日康復奠定堅實基礎。除此之外,把共情護理應用于老年期腦梗死患者,能夠通過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臨床護理及治療工作,切身感受護理人員關懷和照顧,實現(xiàn)對其消極情緒的有效消除。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護理后,觀察組Fugl-Meyer、FMA、STEF評分、治療總依從性、各項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共情護理能夠實現(xiàn)患者對護理和治療的積極配合,有效改善其消極情緒,還可提升患者疾病治療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