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江蘇城鄉(xiāng)建設職業(yè)學院,江蘇 常州21314)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者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奉獻意識”[1]。志愿者隊伍建設一直以來都是高校的重點育人項目,學校通過志愿服務培養(yǎng)學生的助人意識,健全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江蘇城鄉(xiāng)建設職業(yè)學院志愿服務是在校團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各二級學院設立分會進行的活動。
志愿服務是一群有志青年自發(fā)性的非營利性服務。大學生們在進行志愿活動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被這種活動氛圍所感染,在工作中逐漸增強社會責任感與自我認同感,并對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有更加深刻的認識[2]。青年強則國強,社會的進步離不開青年的進步。青年思想認識的提高對于整個社會有著深刻的意義,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對于學生也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激勵,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志愿者活動多為走出校園的實踐活動。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次放下課本、動手動腦的實踐,是第二課堂。在第二課堂里,更多的是言傳身教以及學以致用,是學生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徑。志愿活動往往自主性比較強,所以,這也提供了學生課外自我規(guī)劃的途徑,從而鍛煉自我、調整自我,為今后走上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校獨生子女較多,部分獨生子女在家長的溺愛中成長,家庭教育使學生缺少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會以自我為中心。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會讓部分學生產生錯誤的認識,甚至會認為世界上沒有需要幫助的人。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部分學生缺乏服務意識,對志愿者活動的關注度與參與度都不高。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復雜,初中與高中畢業(yè)學生皆有,學生年齡差異較大,部分學生缺乏志愿服務的思維方式,對于社會的認知、對于服務的認識還不夠透徹,他們還沒有形成志愿服務的概念,也沒有足夠動力驅使他們進行志愿服務,積極性自然也就不高。
大部分志愿活動類型較為單一,多為敬老院、支教等常規(guī)志愿活動?;顒尤狈I(yè)性、創(chuàng)新性。常規(guī)活動使得部分學生剛開始時興致勃勃,頻繁接觸后就會覺得重復的活動內容沒有新意,慢慢失去興趣,完全脫離志愿服務的隊伍。
一般學生入學即申請加入志愿者協(xié)會,畢業(yè)自動退會。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畢業(yè)離校即中斷志愿服務,特別是工作以后接觸志愿服務的機會越來越少[3]。學校如果能夠建立長效機制,實行志愿者協(xié)會會員終身制,這樣就會使資源得到更大的利用,也可使活動效果得到最大化。
高職院校的志愿者的人才培養(yǎng)較為缺乏,一般是根據活動開展的需要進行簡單的上崗前集中培訓。這樣會使活動內容單一,活動難度較低。以志愿敬老院活動為例,如果活動前只是對同學們強調注意事項,而不能系統(tǒng)地培訓活動內容,例如對于表演類不能提出指導,只是較多的提要求,這樣就會使同學們在志愿服務中的獲得感降低、疲憊感增加。長此以往,服務的熱情就會大大降低[4]。
江蘇城鄉(xiāng)建設職業(yè)學院有著較為完整的志愿者協(xié)會,在校團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開展各項活動,活動經費較為充足。但是,對于志愿者們的獎勵機制沒有明確的文件指示。如果沒有一定的獎勵舉措,新鮮感一旦消失,學生積極性會大大降低。學生在志愿者服務當中如果得不到精神或者物質的獎勵,長此以往活動的參與次數就會減少。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生活日新月異,高新產品的大規(guī)模使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生活的變革,“互聯網+”的誕生更是將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相結合,志愿服務活動也在其中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5-6]。
PU 平臺是我校運行的課外活動網絡平臺,通過網絡可以詳細記錄了每一個學生的課外活動參與情況,這對打造我校學生的第二課堂、豐富學生課外生活、規(guī)劃學生課外活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PU 平臺是學院各項活動的發(fā)布平臺,發(fā)布的內容豐富多樣,不僅包括志愿者活動,還有各項競賽活動、學校講座等等。這些都是第二課堂可選的課程,每一類活動都相當于一門選修課,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進行報名,并按要求簽到、參加活動、簽退。在管理員的認定下,即得到相應的學時,累計學時可以換取學分。
志愿者活動作為第二課堂的選修課,對于熱衷于參加志愿者活動同學的來說,是一種福音。累計學時換取學分,這樣不僅在志愿活動中可以提升個人能力,而且參加活動即可以修到一定的學分,滿足畢業(yè)的要求,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即在某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滿足志愿者的獎勵,是獎勵機制的補充。
但是,相比于講座等其他的校內活動,志愿者活動的特殊性會讓很多同學望而卻步。第一,志愿者活動多為課外周末的時間,活動時間較長。一般學院志愿者活動多是周末開展、時長為半天或者一天,這樣就使得一些常州本地的同學對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非本地同學也會因為參加活動的時間過長而放棄。第二,志愿者活動多為校外活動。校外活動對同學們的要求比較高,包括對大家的紀律要求、時間要求等等。限制條件的增加也會使一部分同學感到一定的壓力,進而放棄參加活動。所以學校的志愿服務活動任重而道遠。
1.PU 平臺使志愿者的管理更加規(guī)范
PU 平臺的使用讓志愿者服務過程更加規(guī)范,簽到簽退都在手機上進行,能有效遏制一些對志愿服務不積極,利用志愿活動謀私利的行為。對管理者也是一種約束,讓考勤更加規(guī)范化,避免了暗箱操作的可能。
2.PU 平臺可以提高志愿者的活動積極性
PU 平臺的開展,使得活動更加透明化,活動規(guī)模、活動內容、活動時間以及其他要求都顯示在網頁上,有意愿參加活動的志愿者只需要點擊參加報名,即可提前做相應的準備。另外,學時的設立也使得志愿者們活動的同時得到相應的學校獎勵。
3.PU 平臺可以記錄志愿者的活動軌跡
我們可以從PU 平臺上提取志愿活動的各項信息,包括每個二級學院舉辦志愿者活動的類型、次數等、各院學生參與度以及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種類。通過大數據分析,橫向分析學生更偏向于哪類志愿活動,縱向對比每一個學生對志愿活動的參與度。通過分析,了解學生對志愿者的不同理解,對于學校以及各二級學院今后志愿者服務活動的開展都有一定的指導促進作用。
4.志愿者培訓開展
針對志愿者的活動軌跡,可以有效地進行志愿者培訓。對于參與度比較高的活動,各級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這樣不僅使培訓更加有效,也使培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志愿服務活動可以更加有序開展,志愿者人才可以被更多的儲備。
另外在PU 平臺上對志愿者培訓,培訓的對象在學習的同時也可以獲取相應的學分。這樣就形成一個有效的閉環(huán),各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志愿服務者來說,都是對自身的訓練與培養(yǎng),同時也可以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在第二課堂上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志愿者工作是促進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是社會的重點工作,也是學校育人的有效手段,對志愿者服務的開展是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高職院校志愿者服務任重而道遠。學生生源的復雜性,使高職院校的志愿者服務的開展較之大學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志愿服務工作能與時俱進,結合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管理和組織方式,便能事半功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才能真正發(fā)揮它的作用,踐行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