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基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何澄溪小學 廣東 廣州 511447)
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小學階段,學生往往由于年齡的限制,各方面的發(fā)展并不是很成熟,對世界的認知也處于一個懵懂的狀態(tài),需要教師在各方面加以引導,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和指導者,應嚴于律己,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先鋒模范作用,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所謂立德樹人就是指培養(yǎng)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因此,在小學階段基于立德樹人的背景下開展小學德育教學成為每一位奮斗在一線的教師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和德行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和關鍵,所以對學生進行德育就顯的尤為重要。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平臺,教師是傳授學生知識最直接的人,所以,在小學德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堅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對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思想品德與德行具有重大意義。另外,正確的理念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先導,教師只有以正確的理念為根據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在小學德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后。教師由于長期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然而時代在不斷地發(fā)展,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變化,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下社會的發(fā)展潮流。(2)在傳同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對小學德育教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學德育教育教學的不斷向前發(fā)展。
3.1 小學教師自身必須樹立好德業(yè),做好學生的學習榜樣。在小學德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想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可以從自身做起,教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教師不僅具有傳道受業(yè)解惑的責任,同樣肩負著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擔。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吃飯有講究”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學生一起在食堂吃飯,讓學生親身感受蘊含在吃飯中的“講究”。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排隊打飯,并在排隊的過程中耐心給小學生講解排隊打飯的意義。另外,教師還可以在吃飯時引導小學生先洗手,并告訴小學生吸收的好處,進而激發(fā)小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養(yǎng)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等等。
3.2 小學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小學生的良好思想與德行是在實踐生活中才可以真正體現(xiàn)出來的。所以,在小學德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盡可能地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能夠學習致用。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空氣清新是個寶”和“我的環(huán)保小搭檔”兩課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有關環(huán)保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愛護花草樹木,愛護環(huán)境,不亂扔垃圾等,進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與品行。
3.3 小學教師可以通過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小學德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班上,教師和學生可以直接地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也可以直接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品行。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我能行”時,教師可以在班會上給學生講理些勵志故事,如:司馬遷在牢獄中寫下《史記》、孔子游歷各國宣傳仁的思想,進而告訴學生只要付出努力,萬事皆可成功,最終幫助學生養(yǎng)成堅強的品格。
總而言之,在小學德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已經成為當下教育領域不可逆轉的趨勢和潮流,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在很多方面都會對他人進行一些模仿,教師通過樹立身邊的榜樣讓學生來進行學習,可以讓小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也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此基礎上也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