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西方譯學研究范式的當下轉型及其對我國翻譯研究國際化的啟示*

        2020-11-24 22:32:31武光軍
        外語學刊 2020年6期
        關鍵詞:概念理論語言

        武光軍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24)

        提 要:在21世紀初,翻譯研究出現(xiàn)兩大新趨勢:宏觀轉向和微觀轉向,這兩大轉向是對當今譯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的挑戰(zhàn)。本文首先回顧歐洲中心主義的內涵和信條,然后梳理國際譯學界對翻譯概念的重新界定和翻譯理論研究范式的轉型,最后探討其對我國翻譯研究國際化的啟示:一是在理論體系、概念及研究命題方面不要走向全盤歐洲化,要適度避開歐洲中心主義,要本位觀照;二是不要過度強調個別性和中國特色,避開用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來代替翻譯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要外位參照。

        1 引言

        Gentzler指出,在21世紀初的最近幾年中,翻譯研究出現(xiàn)兩大新趨勢:宏觀轉向和微觀轉向。宏觀轉向指翻譯研究的國際化、全球化及跨國化,而微觀轉向指轉向對城市、社區(qū)甚至家庭中翻譯現(xiàn)象的研究(Gentzler 2013:9)。通過這兩大轉向,一方面,近年來西方翻譯學家發(fā)現(xiàn)一些以前未曾研究過的翻譯現(xiàn)象(主要是一些非歐洲國家或地區(qū)的翻譯現(xiàn)象),從而試圖重新界定翻譯;另一方面,他們也開始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研究模式并提出新的翻譯理論研究方向。本文擬對近年來西方譯學研究范式的當下轉型進行梳理,并探索其對我國翻譯研究國際化的啟示。

        2 譯學研究中的歐洲中心主義

        Delabastita指出,歐洲中心主義實質上包含如下的信條:歐洲各國雖然表面上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文化形式,但實際上有共同的文化傳承,并最終通過一些現(xiàn)代化的理念呈現(xiàn)出來,如:自由、民主、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等(Delabastita 2013:30)。歐洲想當然地認為,其世界模式和價值體系同樣適用于世界其它地域。從價值論視角看,他們認為歐洲的理論模式和價值體系優(yōu)于非西方的理論模式和價值體系;從歷時的視角看,他們認為歐洲的理論模式和價值體系更加古老(即原創(chuàng)性的)、更加現(xiàn)代(即指引著人類社會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Tymoczko(2006)指出,歐洲中心主義有如下關于翻譯的預設:

        (1)在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情形中,譯者是必要的,譯者幫助兩個語言和文化群體進行溝通;

        (2)翻譯涉及到(書面)文本;

        (3)譯者需要處理的主要文本類型已經確定并歸類;

        (4)翻譯的過程就是一個譯者解碼一個已知信息然后將其重新在另一種語言中編碼;

        (5)譯者的技藝通常都由正規(guī)的教育培訓出來,且他們有一定的職業(yè)地位;

        (6)當下,翻譯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這主要由文化運動、全球化帶來的流散及文化的雜合所產生;

        (7)翻譯理論已界定好其研究對象,雖然有些細節(jié)尚存爭論,但原文與譯文間關系的相關參數(shù)已經描繪出來。

        然而從全球來看,這些對于翻譯的預設實際上是一種理論偏見,是翻譯學研究中歐洲中心主義的體現(xiàn)。Gentzler對以上諸條進行反駁,我們僅以第一條、第二條和第七條為例進行說明。對于第一條,Gentzler的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翻譯的存在并不是為了跨文化的溝通。例如,在夏威夷,有一個雙語社區(qū),他們要求在政府活動中需聘用能夠翻譯夏威夷語和英語的譯者,實際上這些人的第一語言是英語,他們的夏威夷語相對其英語來說要弱,因此在此情形中這些譯者的功能并不是協(xié)助跨文化溝通,而是身份建構或爭取對當?shù)匚幕恼J可。對于第二條,翻譯研究如果僅涉及書面文本,那就會邊緣化口譯研究,實際上口譯研究應是翻譯研究的核心領域,因為人類文化長時間以來一直是口頭的。對于第七條,Gentzler指出,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翻譯理論一直試圖界定何為翻譯,但尚未成功,主要原因是無論你如何界定,都很容易找到例外(Gentzler 2008:16)。不同的文化對翻譯有不同的界定。例如,在印度,“翻譯”的兩個常見詞是:rupantar(改變形式)和 anuvad (之后說/跟著),兩個詞都沒有表示對原文忠實的意思(Tymoczko 2010:68)。在印度,翻譯和譯創(chuàng)(transcreation)都存在,并允許改譯(alteration and variation)(Mukherjee 1994:80)。Trivedi指出,縱觀印度的翻譯史,一個突出的方面就是其翻譯主要是內部的,缺乏從外語翻譯過來的翻譯文本實踐(轉引自Tymoczko 2010:69)。目前歐洲的翻譯理論無法解釋印度的這些翻譯現(xiàn)象。因此,翻譯學若要成為一個國際性的、成熟的獨立學科,就需要考慮到世界各地的翻譯現(xiàn)象,就需要擴大翻譯及翻譯研究的視野,擺脫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見。在世界許多地區(qū),傳統(tǒng)翻譯研究的歐洲術語,如source/target, same/other, primary/secondary, original/translation等,似乎已不再適用(Gentzler 2013:10)。

        3 國際譯學研究范式的當下轉型

        3.1 翻譯概念的重新界定

        Gentzler指出,翻譯的定義正在發(fā)生變革(同上:9)。過去,對翻譯的界定主要是歐洲的視角,即將翻譯簡單化的視作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的轉換,而在當下一些國際的、非歐洲的,如印度、中國、阿拉伯及美國的學者Mukherjee, Trivedi, Cheung, Tymoczko等正從非歐洲的、國際的視角重新界定翻譯,擴大翻譯及翻譯研究的內涵與外延。Tymoczko指出,目前界定翻譯的任務尚未完成,并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界定翻譯的任務將繼續(xù)作為翻譯研究的核心任務之一(Tymoczko 2010:53)。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學科對其研究對象都難以厘清,這個學科將很難發(fā)展。

        傳統(tǒng)的、經典的界定翻譯的路徑是找出其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即一個合理的翻譯定義應既能找出所有的翻譯,同時又能排除所有的非翻譯(non-translations)。但現(xiàn)實是,在一種文化中成為翻譯的必要條件轉到另一種文化中就不是必要條件,或者一種文化中成為翻譯的充分條件轉到另一種文化中卻無法成為界定另一種文本類型的充分條件。因此,既能找出所有的翻譯,同時又能排除所有的非翻譯,還能適用于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充分和必要條件不存在(同上:78)。在過去幾十年中,認知科學、語言學和哲學等鄰近學科也都證明這種傳統(tǒng)的、經典的通過充分和必要條件來界定概念或范疇的路徑整體來說進展不大。

        此外,Tymoczko認為,歐洲中心主義視域下翻譯概念的界定本身就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同上:57-58)。第一,界定翻譯所依賴的一些概念本身都是一些開放概念,尚未厘定,如語言和文本;第二,翻譯學正在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學科,若翻譯學僅僅將自己局限在歐洲中心主義的概念范疇內,這顯然是不夠的;第三,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判斷是否是一個翻譯相對容易,但如果從理論上界定翻譯概念,則很難。

        在界定翻譯的歷史進程中, Toury對翻譯的定義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同上:80)。Toury對翻譯的定義為:不管根據(jù)的理由是什么,目的語系統(tǒng)中任何一個呈現(xiàn)為或被認為是翻譯的任何目的語語言文本(Toury 1980:14)。Tymoczko認為,Toury的這一后驗的、開放性的定義是翻譯學擺脫歐洲中心主義和規(guī)定主義并成為一個國際性學科的關鍵性的一步,為翻譯作為一個跨文化的概念提供了充分條件,而不是規(guī)定一些任意的必要條件(Tymoczko 2010:81)。但目前,Toury的這一翻譯定義仍遭到西方翻譯學者的抵制,甚至藐視。當然,Toury的這一翻譯定義也不是完全令人滿意的,比如“不管根據(jù)的理由是什么”就帶有任意性,不夠嚴謹。

        按Toury新的研究路向,Tymoczko(2010)提出一個全新的翻譯界定方案以進一步拓展翻譯的概念范疇:翻譯是一個簇的概念(translation as a cluster concept),這一提法主要是受到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界定的啟發(fā)。維特根斯坦在其名著《哲學探究》(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中以柏拉圖對話的方式闡述對語言的界定:“你談到了各種各樣的語言游戲,但沒有一處談到語言游戲的本質是什么,語言的本質是什么:這些活動的共同之處是什么,是什么使他們成為語言或語言的一部分?”維特根斯坦自己回答到: “這是正確的。我不會找出這些我們稱之為語言的所有活動的共同之處,相反我說這些我們用同樣的詞語來描述的現(xiàn)象沒有一點共同之處,但是他們彼此之間通過不同的方式相互關聯(lián)。正是因為這種關聯(lián),我們才稱之為‘語言’”(轉引自Tymoczko 2010:84)。同樣,Tymoczko認為,翻譯也不能構成一個精確的范疇,無法找出一個或幾個共有的特點就能找出所有的翻譯并能排除所有的非翻譯,相反翻譯是彼此之間通過不同的方式相互關聯(lián)(Tymoczko 2010:85)。在一個特定的文化實踐中,通??梢哉页龇g的實例,也較容易描寫,但作為一個跨越特定時空的理論范疇,翻譯就不能像傳統(tǒng)邏輯那樣通過封閉的邊界進行界定。因此,翻譯是一個簇的概念和簇的范疇。Tymoczko認為,簇的概念有如下特征:(1)簇的概念本質上具有實用的品質,即它們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實踐中,因此必須通過觀察和描述來進行理解,因此描述翻譯學對解決翻譯研究領域的許多理論問題有重要作用;(2)對簇的概念來說,重要的是后驗的觀察和特征化,而非先驗的規(guī)定或界定;(3)簇的概念不是精確性的概念,也無法準確理解,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對簇概念的無知,相反簇的概念通常邊界模糊,因此是模糊概念(同上:86-87)。既然是模糊概念,因此就不能應用傳統(tǒng)的經典邏輯,而是要應用模糊邏輯。在這方面,Tymoczko認為,維特根斯坦摒棄實證主義后而提出的“日常語言”學說對翻譯研究將有很大的啟發(fā),Toury對翻譯的定義實際上可視作對維特根斯坦“日常語言”學說在翻譯學中的辯護(同上:89)。

        3.2 翻譯理論研究的范式轉型

        對翻譯研究應該找尋何種理論,翻譯界一直有兩大陣營:一大陣營主張尋求翻譯的普遍化理論,一大陣營主張尋求翻譯的個別化理論。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語料庫翻譯學的興起,追求翻譯普遍性似乎成為翻譯研究的主流。但研究表明,無論是簡化還是規(guī)范化等翻譯普遍性都存在例外,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追求翻譯普遍性的努力并不十分成功。也可以說,尋求翻譯普遍化理論的研究進展不大。在此背景下,一些非歐洲的翻譯學者開始尋求翻譯的個別化理論,其中Gentzler就是典型代表。

        2008年,當代美國翻譯理論研究的前沿專家Gentzler出版其對美洲翻譯現(xiàn)象考察的新著TranslationandIdentityintheAmericas:NewDirectionsinTranslationTheory. 該書的副標題為“翻譯理論的新動向”。著名翻譯理論家Susan Bassnett在該書的序言中稱Gentzler的著作是翻譯學“開創(chuàng)性的新著”。與西方歐洲中心主義翻譯學著作不同的是,Gentzler從人類學、后結構主義及后殖民理論等角度,分5個領域(美國的多元文化、加拿大的戲劇和女性主義、巴西的食人主義、拉美的小說及邊境寫作和加勒比海地區(qū))對美洲大陸的翻譯現(xiàn)象進行綜合考察,還特別關注到少數(shù)族裔的翻譯問題,發(fā)現(xiàn)許多歐洲中心主義視角下看不到的新翻譯現(xiàn)象,從而使美洲的翻譯現(xiàn)象重回翻譯研究的國際視野中。Gentzler的重要發(fā)現(xiàn)之一是,在美洲,翻譯不只是轉換,翻譯是文化和身份演變及建構的主要手段之一。Gentzler的研究擴大翻譯的邊界和功能,挑戰(zhàn)當代西方譯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為當代翻譯研究帶來一種新的國際視野。

        但Delabastita(2013)對Gentzler的研究提出4點批評意見。第一,Gentzler的翻譯選材是否在美洲大陸和其它地域有足夠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第二,這種基于大陸地域概念的思想到底和文化分析有多大關聯(lián)。Gentzler在研究中表明美洲有一種基于翻譯的、其目的是擺脫歐洲殖民統(tǒng)治的文化身份。譯學不能用一種大陸(美洲)模式替代另一種大陸(歐洲)模式。第三,以Gentzler為代表的美洲翻譯理論家的觀點聽起來回響著歐洲大陸后結構主義大師的聲音,特別是德里達。Gentzler的思想依賴于歐洲大陸,現(xiàn)在卻用來批評歐洲大陸的思想,顯然具有諷刺意味。第四,Gentzler這本著作的副標題為“翻譯理論的新動向”,但他對翻譯理論的闡述不清晰、不學術。Delabastita指出,譯學的出路不是用另一種美洲中心主義、中國中心主義或非洲中心主義來代替歐洲中心主義(Delabastita 2013:41)。

        對于未來的翻譯理論模型,Delabastita指出應在兩方面達到微妙的平衡:一方面該模型須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描述的精確性,以使其作為全球的研究平臺;另一方面該模型又不能阻擋翻譯學者建構與捕捉當?shù)貍€別的文化現(xiàn)實(同上:42)。Gentzler的研究關注后者,對前者關注不夠。Wakabayashi也提出,對于翻譯理論,既要建立一個去語境化的元理論,也要建立一系列語境化的帶有具體參數(shù)的具體理論,且兩者間要持續(xù)的互動(Wakabayashi 2000:171)。

        與Delabastita和Wakabayashi 不同,Tymoczko提出另一種新的不追求普遍性的翻譯理論模型。他指出,尋求適用于所有譯者和所有翻譯的共性或普遍性的翻譯理論不是翻譯研究的目標(Tymoczko 2010:180)。這樣的理論實質上就是等同于建立翻譯的充分和必要條件,因此注定是沒有出息的,因為翻譯是一個簇的概念,無法像化學和物理現(xiàn)象那樣放之四海而皆準。因此翻譯理論必須既要綜合又要靈活,以便能夠應對不同時空中的各種變化的參數(shù)。這樣的翻譯理論需要一個新的結構,可能是一個傘狀或樹狀結構,來描述其中關聯(lián)的但又有差異的各種翻譯現(xiàn)象(同上:181)。我們認為,Tymoczko提出的翻譯作為簇的概念和翻譯理論的傘狀結構或樹狀結構值得進一步的探討,應引起我國翻譯研究學者的重視。

        4 對我國翻譯研究國際化的啟示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文化與中國學術走出去的呼聲越來越高,國際發(fā)表對中國學界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許鈞 2017:8)。對外語學界來說,我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外語學習者、最龐大的外語教師隊伍,然而在世界外語教學界影響力甚微,這與我國作為外語教學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文秋芳 2017:9)。對于翻譯學科而言,目前我國翻譯研究的國際化水平不高。2016年10月20日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所做的“21世紀的中國譯學研究”講座中,國際著名翻譯學期刊Perspectives的主編Valdeon指出,中國翻譯研究學者在國際上的顯示度(visibility)較低,主要體現(xiàn)在4個方面:(1)中國翻譯研究學者在國際上的產出率及影響力低;(2)中國翻譯研究學者在國際翻譯學期刊編委會中的成員少;(3)中國的翻譯研究主題與國際翻譯研究主題不同;(4)中國翻譯研究學者的國際成果較少關注口譯、翻譯教學及實證和跨學科問題,而這些正是國際翻譯學術界的興趣點所在。因此,作為一個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大國,我國翻譯研究的國際化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我們認為當代西方翻譯研究的發(fā)展轉型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國際化有兩點啟示:一是在理論體系、概念及研究命題方面翻譯研究不要走向全盤歐洲化,要適度避開歐洲中心主義,要本位觀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美國翻譯研究學者Tymoczko與Gentzler對譯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已進行過有效的反思。

        二是在翻譯概念及命題方面,我國的翻譯研究還在大量地使用歐洲中心主義的術語和理論模式。符合我國翻譯事實的理論和術語可以使用,但問題是我們不能全部使用歐洲中心主義的理論和術語,它們對我國的有些翻譯現(xiàn)象無法做出充分的解釋。因此,我們要擺脫那些不符合或不能解釋我國翻譯事實的歐洲中心主義翻譯術語或理論模式,要本位觀照。潘文國指出,我國的譯學面臨著中國譯論失語而西方譯論起舞的局面。例如,在我國譯學中“西方式”的命題“直譯、意譯”已基本取代“中國式”的命題“文、質”,文質之爭不見了,剩下的只是直譯、意譯之短長,但直譯(最初的意義是逐字對譯)可能適用語出同源的印歐語,但幾乎不可能適用于存在巨大差異的漢語和印歐語(潘文國 2012:4)。

        許鈞指出,我們早已不再把翻譯看成孤立的語言轉換活動,對翻譯忠實性的理解也并不再局限于語言和文字層面,各種不同的理論視角或途徑為我們認識翻譯與理解翻譯提供方法論的參照(許鈞 2015:9)。但整體來看,目前我國的翻譯研究是以引介或借用西方翻譯研究的理論為主,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的譯論或翻譯研究落后于西方。張南峰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翻譯研究是以忠實于原文為最高目標的應用翻譯學,目的在于尋求一種指導翻譯實踐的統(tǒng)一的、絕對的翻譯標準(張南峰 2004:XII);中西皆有以“忠實”為目標的應用翻譯理論,但其他的翻譯理論未能發(fā)展,則可說是中國的特色(同上:30)。將我國的翻譯研究歸結為應用翻譯學,且認為是中國譯學的特色,可以說這降低了我國譯學的地位,誤解了我國的翻譯傳統(tǒng)。一方面,這是對中國的翻譯傳統(tǒng)認識不全面或不正確,主要是僅僅將我國的翻譯傳統(tǒng)追溯至近代(即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的理論),沒有追溯至古代,特別是佛經的翻譯。另一方面,這是以西方翻譯理論體系為標準來鑒別我國的譯學研究。

        近年來,遵循著本位觀照的原則,在翻譯理論及翻譯概念和命題層面,王向遠做過有益的探索。通過對我國古代佛經譯論的研究,王向遠(2016)梳理中國古代“翻譯”概念的建構,區(qū)分“翻”和“譯”的差異,指出佛經翻譯中認為“譯”是平面的移動,“翻”是立體的置換,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對于解決持續(xù)已久的“可譯/不可譯”的爭論很有效;并在翻譯方法論上提出應以三元的“迻譯/釋譯/創(chuàng)譯”取代二元的“直譯/意譯”的新理念(王向遠 2015)。張佩瑤(2006)編著的英文版《中國翻譯話語英譯選集(上冊):從最早期到佛典翻譯》在St.Jerome出版,引起國際譯學界的濃厚興趣。Tymoczko高度贊揚該著作,在該書的推薦詞中寫道:該著作可能是20多年來譯學中最大的突破性貢獻,是將譯學研究推向國際化的一個新階段;該著作不僅描述中國翻譯理論的歷史脈絡,也描繪出中國翻譯實踐和翻譯歷史的脈絡,推動譯學走出西方中心主義,其中西、古今的對話性將會啟發(fā)未來數(shù)十年的翻譯活動。

        另外,翻譯研究不要過度強調個別性和中國特色,避開用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來代替翻譯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要外位參照。正如Delabastita所言,用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來代替翻譯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實際上是用一種大陸的模式代替另一種大陸的模式,對翻譯學而言還是一種偏見,無益于翻譯學發(fā)展為一門全球性的學科。

        各個學科都有一些涉及本學科全局的全球性命題,這無法否認。對于已被廣泛接受的西方譯學界的翻譯命題,中國譯學界不必排斥,而應參照。例如,對于翻譯普遍性這一譯學中的重要命題,我國學者已有很多的成果。對于普遍性的訴求是各個學科的研究要達到理論充分性的要求,也是當代科學的主要特征。但目前我國翻譯在普遍性方面的研究對西方驗證或復制的多,修正或創(chuàng)新的少,這也是國際化不足的體現(xiàn)。

        目前,歐洲學者提出的翻譯普遍性主要包括6個方面,即顯化;明晰化和簡化;常規(guī)化;避免重復;夸大目的語特征;相對于原生文本,翻譯文本中有獨特的詞匯分布特征。比利時學者Delabastita指出,翻譯研究應有3個層面:(1)系統(tǒng)層面:主要探求理論可能性,即“可能是”(can be)的問題;(2)規(guī)范層面:主要探求文化、社會的約束,即“應該是”(should be)的問題;(3)表現(xiàn)層面: 主要探求經驗性的話語實踐,即“是”(is)的問題(Delabastita 2008:234)。從Delabastita的譯學研究體系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西方的翻譯普遍性研究主要針對翻譯表現(xiàn)層面,即“是”的問題的研究,均為普遍性具體的、下位的概念。對于普遍性本身的大范疇分類,尚未進行構建,缺少系統(tǒng)層面,即“可能是”層面的研究。

        語言學中的普遍性研究起步較早。根據(jù)Hawkins,語言中的普遍性可分為3種邏輯類型:(1)絕對普遍性,即“對于所有的語言L,性質P存在于L中” ;(2)隱含(或參數(shù))普遍性,即“若一語言有性質P,那么它也有性質Q” 。如一語言的基本語序為VSO,則其介詞短語中的介詞應位于NP前;(3)分布(或頻率)普遍性,即“T類型的語言要比T類型語言的頻率要高”(Hawkins 1988:4-5)。如在VO語言中,主語越靠左,語言越多:SVOX>VSOX>VOSX>VOXS. 因此,中國學者若對現(xiàn)有的翻譯普遍性研究框架進行修正,從絕對翻譯普遍性、隱含翻譯普遍性及分布翻譯普遍性方面進行探究,會對我國譯學的國際化做出很大貢獻。當然,也可基于漢語和印歐語對的獨特性,從全新的視角探索新的翻譯普遍性。

        5 結束語

        要推動翻譯學一流學科的建設,國際化是重要的抓手。翻譯研究的國際化一方面有利于我國的翻譯研究了解國際譯學界的視角、觀點、概念、理論及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國翻譯研究的聲音傳播到國際譯學界。我們應進一步提高我國翻譯研究學者在國際上的產出率及影響力,讓更多的中國翻譯研究學者進入國際翻譯學期刊編委會,關注國際翻譯研究的主題,重視口譯及實證和跨學科問題等。

        同時,我國譯學的國際化要邁出切實的步伐,要在國際上發(fā)出自己有力的聲音,還必須要立足本國的翻譯實踐,同時參照國際譯學體系。劉宓慶指出,(套用西方翻譯理論)“空對空”、與本國翻譯現(xiàn)狀、本民族語言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不搭界”的翻譯研究將會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翻譯研究者將密切關注本國、本民族語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本著“本位觀照、外位參照”的原則,從事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研究(劉宓慶 1996:4)。我們認為,我國翻譯研究的國際化也應遵循“本位觀照、外位參照”的總原則。

        猜你喜歡
        概念理論語言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幾樣概念店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 亚洲无线码1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不卡免费在线亚洲av|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日本护士xxxx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精品国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久久大片中文字幕|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777米奇| 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 999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内射白浆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伦视频|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综合| 人妻熟女中文字幕av|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 真人直播 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无中无码| 色婷婷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对白国语对白| 日本在线观看| 日本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av手机在线观看不卡| 边喂奶边中出的人妻|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中文| 久久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国产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好大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视频|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h久免费女| 人成在线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青草网在线观看| 国产又大大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 日韩视频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