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龍
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已經成為當今的熱點話題和國家、政府重點關注的體育問題。盡管國家出臺了如《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的推動體育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健康中國2030”》等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并采取了如提高體育在中招考試中的分值和一些地區(qū)將體育作為畢業(yè)的標準之一等等一系列的措施,但是也僅僅是暫緩了下降趨勢,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下降的問題。因此,本文將對國內與國外的相關研究進行簡單的綜述,以供今后研究者參考。以“體育參與”、“心理”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檢索中文文獻,共找到333篇相關文獻,其中核心期刊41篇。在這333篇文獻中以2010年至2018年發(fā)表的較為集中,其中2015年與2017年發(fā)表的最多分別為34篇和33篇。
全國各地的青少年
閱讀“體育參與”、“心理”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并做好記錄工作。
3.1.1 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的研究
以計劃行為理論及TBP為基礎,對我國青少年的體育參與心理進行研究是我國目前比較多的一個研究視角。計劃行為理論是由Icek Ajze提出的,這一理論認為人們的運動行為是由個人的意愿所引起的,個人的意愿是人們產生運動行為關鍵因素。在張志娟、毛志雄的研究中,他們將傳統(tǒng)的TBP模型經行了創(chuàng)新,在第二階段及意向到行為產生之間加入了兩個變量及意志變量和情緒變量。他們認為加入兩個變量之后能夠提高TBP的解釋力。經過實驗分析,他們認為意向和情緒能夠促進人們的體育參與,同時也要提高青少年的鍛煉的意向和動機。
在青少年的體育參與中,學校體育占據了一大部分,在筆者上學期間就發(fā)現,對于體育運動,男孩兒參與的積極性要比女孩兒強烈的多,男孩兒相對于更加喜歡,更加愿意進行體育鍛煉,他們的運動意愿也更強烈。在范卉穎等對上海市青少年運動意愿的研究中發(fā)現,就學校中的學生而言,課外活動的形式是他們最為關心,同時也是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影響最大的,運動的興趣排在第二位。而在校外中,社區(qū)的活動設施對青少年運動的意愿具有促進作用,在家庭中,擁有高學歷的家長對提高孩子的運動意愿影響同樣很大。我們都參與過體育鍛煉,有的時候體育鍛煉是很累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能夠讓我們在體育鍛煉中堅持下來?在滕中紅的研究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動機和自我效能感在青少年的運動參與的心理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在運動中得到的滿足越多,參與體育活動的次數就越多,及自我效能感越強,就更加愿意參加體育活動。
3.1.2 對鍛煉動機的研究
季瀏教授說:“運動動機是由運動目標引發(fā)的,推動學生們參與體育學習與身體鍛煉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因”。我們參與的體育運動是心里所想,就如我想去打球,我想去跑步等等。是身體產生了對運動的需要,從而我們進行了體育運動。吳媛等通過對青少年鍛煉動機的相關研究進行研究后發(fā)現,對于青少年的鍛煉動機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各個方面都有如自我感知、父母、社會、教師等等,并且動機在青少年的體育參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青少年行為的預測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動機的產生是來源于學生的需求,梁超在對成都市的某種中學進行抽樣調查時發(fā)現,學生們喜歡的運動項目的性質大不相同,并且只有小部分的學生喜歡體育運動鍛煉,能夠認識到體育鍛煉帶來的身體各方面的增強。而不喜歡鍛煉的學生沒有認識到體育鍛煉的功能,其中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在家長、老師的要求下進行體育鍛煉,其本身不想要進行體育鍛煉。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喜歡上體育活動,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活動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需要動機。
3.1.3 對青少年體育參與現狀的研究
隨著體育成績在中招考試中的分值越來越大,“應試”教育的模式也越發(fā)的嚴重。高泳通過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發(fā)現,對于即將進行體育考試的學生來說,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比一二年級的學生更加的積極,說明即將考試的學生只是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體育考試而進行體育鍛煉,不一定是真正的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在考完試之后,就停止參與體育活動,所以這并不是長久之計。改革出發(fā)點是好的,是要引起學校、學生和家長的重視,但是筆者認為他們偏離了本質方向,并沒有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使學生愛上運動,喜歡上鍛煉,養(yǎng)成鍛煉的好習慣。這是我們應該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3.2.1 基于內隱成就動機和外顯成就動機
動機的分類有很多種其中內隱成就動機和外顯成就動機和體育參與息息相關。根據Peter Gr?pel,Mirko Wegner,Julia Schüler在Achievement motive and sport participation中的研究我們們發(fā)現,對于體育運動而言,人們的內隱成就動機通常能夠促進人們的體育參與,內隱成就動機是人們在體育運動當中滿足了某種需要,而外顯成就動機則與體育活動參與的次數沒有太大的關系。同時研究還發(fā)現,豐富多彩的運動環(huán)境也能激發(fā)人們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由此,筆者認為在我國當前的教育中,過于要求青少年的成績,而忽略了培養(yǎng)他們的愛好、興趣,使一部分學生在被動的進行體育活動。教師的教學和學校的運動環(huán)境大多數都是為了“分”來進行組織活動,忽視了青少年本身的優(yōu)勢,可能他們不喜歡這個項目,但是又必須去進行這個項目的鍛煉活動,而產生了逆反的心理,對體育活動更加厭惡。這是不利于青少年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的。
3.2.2 基于成就動機理論和逆轉理論
Cindy H.P. Sit,Koenraad J. Lindner以成就動機理論為基礎,將人們的運動動機的取向分為兩種,一種是高任務動機取向,一種是高自我取向,這兩種動機取向由于人們的運動動機密切相關,高任務動機往往是因為人們的內在因素而參加體育活動,高自我取向剛好與此相反,它所追求的社會地位、名譽決定了它是由外在的因素來刺激人產于體育活動。而基于逆轉理論的研究則認為人們是具有各種動機取向的,并且這些動機取向可以根據目標設置的不同進行組合,逆轉理論對與人們運動動機的研究比成就動機理論更加廣泛,同時也提出將逆轉理論應用與青少年的運動動機研究是一個新的方向。
從這些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國內對于青少年體育參與動機的研究進展還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研究方法單一,缺少縱向的研究,大多數的研究基本是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自我效能理論等理論基礎上,采取問卷調查法、整理與分析法、以及統(tǒng)計與測量法對某一地區(qū)的青少年進行測量推斷,由于心理學的科目性質,很難做出十分精確的結果。但參閱國外的參考文獻后,給與我們許多啟示,國外學者研究體育參與心理方面的問題時從多維度、多視角去分析,得出新的結論,如內隱成就動機在體育參與中起主導作用,而外顯成就動機則并沒有太多的關系等等。并且一些國外的學者也給出了未來這些方面的新的研究領域,如,以逆轉理論為基礎研究運動參與動機等等,這些對于我們國內的體育改革都存在著很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