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川縣第二中學
隨著移動網絡的快速發(fā)展,互聯網在青少年中迅速普及,網絡已經成為青少年的重要生活方式和成長環(huán)境。它大大拓寬了青少年與外部的聯系,豐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但與此同時,網絡不良信息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影響青少年思想道德觀念的形成。本文通過分析網絡對青少年影響,并提出對策建議,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已發(fā)展到8億人,中國網民中學生群體最多,互聯網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正在逐漸增強,甚至已超過了真實社會對他們的影響。近年來的網絡熱點事件反映出青少年幾種群體傾向值得重視,如民族主義情緒過度發(fā)泄,網絡暴力蔓延,解構權威,大眾娛樂等。青少年沉迷網絡,影響了自身正常的學習、生活,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不穩(wěn)定因素。當前應采取切實措施,幫助青少年預防和戒除網癮,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青少年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對薄弱,閱歷不夠豐富,文化素養(yǎng)不夠強,叛逆心理嚴重,法律意識不強,容易被暴力游戲、虛擬交往方式、色情信息、泛娛樂化信息所吸引,容易被鼓動,過分沉迷網絡,導致出現交往方式錯位、人性異化、自我迷失、適應能力減退、認知不協(xié)調、心理障礙現象。
1.個人因素方面。青少年時期其認知結構、情感結構和意志結構發(fā)生了變化,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增強,對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情感強烈而細膩,渴望友誼和交流,自制力相對較弱。當青少年遇到壓力、困擾,父母、教師在現實生活中與青少年溝通并不理想,這極易使青少年的心境處于壓抑狀態(tài)。而網絡以它特有的方式和豐富的內容,給人們展示出了一種全新的虛擬社會環(huán)境,這無疑為青少年提供了發(fā)泄和實現自身需求的平臺。
2.環(huán)境的影響因素。一些家長缺乏互聯網必要的知識,自己不能正確認識互聯網,不能指導上網。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又多以家長的“權威”進行壓制,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部分學校過分強調成績,不負重荷的學生容易滋生厭學情緒和心理壓力,學生在學校找不到緩解內心壓力的地方,遂把目光轉移到虛幻的世界中去。社會給予孩子們娛樂方式的選擇太少,除了電視外,幾乎沒有什么可以與互聯網競爭的娛樂活動,導致青少年偏愛網絡。
1.加強網絡管理。辨證地看,網絡的積極意義確實大于其消極意義。網絡拓寬了青少年學習有關心理知識的渠道,為青少年情緒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徑與空間,有助于激發(fā)青少年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性等等。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其本身充斥有許多對青少年極具誘惑的不良內容,使得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作用日漸凸現。據此,應出臺國家標準的網絡游戲分級制度,指導青少年和家長選擇適合年齡段的游戲產品;整頓和規(guī)范網絡游戲銷售市場,禁止向青少年提供分屬特殊等級的游戲產品;進一步強化和健全對網絡游戲產品的內容審查制度,完善審查范圍和程序;鼓勵開發(fā)和推廣對青少年身心發(fā)育有益的綠色健康游戲。
2.強化網絡教育培訓。應將網絡教育列入各類學校的教學計劃,充分發(fā)揮校外輔導員、學生社團和學生骨干的作用,通過舉辦講座、報告會和組織討論,幫助學生掌握正確使用網絡的方法,了解網癮危害,提高網上的自我保護意識。家長也要主動學習上網知識,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引導他們科學上網、文明上網,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戶外活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增強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家長和學校應予以高度重視,對其上網應提出必要的約束條件。對他們實行公開上網、限時上網,并有目的地培養(yǎng)其監(jiān)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網習慣。
3.加強對青少年的關心關愛。為把網癮從源頭上杜絕,家庭和學校應把功夫花在網絡外,解決青少年學習中的壓力。鼓勵他們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解決人際交往中的困惑,鼓勵他們多與人交往,讓他們把壓抑的情緒通過正常的人際交流宣泄出來,讓其體驗到現實人際交往的成功,從而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同時,要根據其心理特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對已沉迷于網絡的青少年,家庭和學校應對其采取靈活的教育策略,在予以充分理解和了解的基礎上實施教育,家庭和學校應把孩子沉迷于網絡的行為后果告訴他,平等地與其溝通交流,在其認識到沉溺網絡對自己造成的巨大危害后,再去談如何戒除其網癮的問題。切忌采取過激行為,不問青紅皂白地責備,這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青少年皆有逆反心理,你壓得越重,他反彈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