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市第十四中學
英語閱讀經典能夠攫取讀者的心,吸引讀者與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教師可抓準這個閱讀時機,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關注文中人物,與人物互生互動。在進行英語個性化閱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適合他自身發(fā)展的教育。
面對以往的閱讀教學目標,偏重文體特點與寫作方法的掌握狀況。認識到一般的人英語閱讀書籍報刊時并不特別需要明確文體特點與寫作方法,也不會因不懂得這些就妨礙了英語閱讀的進程。這些足以說明,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不能在某些概念化上繞彎子,而學生要邊認讀、邊理解、邊吸收,整體閱讀,整體感悟。首先,閱讀要認知所讀文本單詞的音、形、義,將上下句、上下段連貫起來整體認知,這是認讀的基礎。學生認讀的最根本基點是“準確”,做到不錯字、不增字、不漏字。其次,閱讀更要理解,對文本的思想、內容要整體感知、領會。包括把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及其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路及句段關系,體會文本寫作形式與內容間的關系。再次,閱讀重在文本感悟,要悟出文本的精神及對自己最有價值的地方,同時將其存儲起來,成為自己的精神財富,這便是吸收。吸收不是理解,吸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甄別,指出有益的地方記在腦子里。遵守“認讀——理解——吸收”的模式,就是閱讀從整體認知再到整體感悟的過程。
英語課標對閱讀方式規(guī)定: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可遵循朗讀、默讀、速讀三級活動模式,以讀為本,以讀為主線,訓練學生的三級閱讀水平。朗讀訓練要放在初讀階段,大聲讀,感知詞句的音、形、義,感知語句的語速、重音、語氣、節(jié)奏,感悟文本中的形象和情感。默讀,是一種具有方向的精讀,要準確地把握文本,思考文本問題,品讀文本內涵。默讀要培養(yǎng)學生細讀、精讀的習慣,提高理解、揣摩、想象能力。速讀,是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受有用信息的一種閱讀方式。速度不是泛泛的瀏覽,并非走馬觀花,是要在高度集中注意力下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開發(fā)觀察力、理解力、品讀力的過程。閱讀文本,要在讀的過程中以這三種基本方式為主線,建立三級讀書活動進程,循環(huán)加深對文本材料的把握、理解。比如,一些對話文本閱讀,可以由同桌的兩人進行pair work練習,也可以是優(yōu)秀生與“學習困難生”結成對子,彌補教師對“學困生”無法一一糾正的不足,因而這也是提高閱讀的有效方法。
英語閱讀是從他人的外部語言向自己的內部語言生成的進程。心理學家認為,閱讀進程是由感知、思考、判斷、評價等一系列過程的構成。當下存在著教師過度解讀替代學生閱讀的現象,與其讓教師把美文支解得零零碎碎,還不如讓學生自主感知那“霧里看花”的妙處。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設問導入,使學生產生較強的求知興趣和參與需要,這是學生進入閱讀活動的基礎。其次,引導自讀,進行自主體驗。閱讀也是交流,在交流中找出信息的暗示,讀書主體可以借助自身的生活和積累換回感受。再次,教師要組織學生交流,參與交流展示。可以分為若干小組,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自由表達、相互啟發(fā),彼此交流、感悟理解,以獲得更深的體驗。如,采用輪流發(fā)言式閱讀,就是我們常用的group work,讓小組成員圍繞一個中心問題挨個發(fā)言,一人不漏,通過這一討論形式不僅激發(fā)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么,每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個思想。”蕭伯納的這句話道出了交流與增智之間的妙處。探究、創(chuàng)造在閱讀中既需要每位學生的獨立思考,也需要師生之間的攻關,同學間的切磋、溝通,互相啟發(fā),促進學習,形成“場效應”,產生種種不可提前設計的“偶然性”效果。所以,交流合作既為探究問題的前提,也是探究閱讀的重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