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慶
(杭州市余杭區(qū)太炎中學,浙江 杭州 311121)
運動負荷最早出現(xiàn)在1979年的“全國體育教學大綱學習班”中,之后又對運動負荷的概念、運動負荷的合理安排方法進行了深刻討論。郭嘉興指出,運動負荷是指學生在運動時,將身體練習和心理練習作為基本手段,對學生身體的刺激。周登嵩在《學校體育學》一書中使用“運動負荷量度”,將其定義為:學生在從事身體練習時承受的運動的量和強度、對學生身體的刺激。舒感芳認為,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是指學生在課中進行身體練習時,其身體所承受的負擔,其運動負荷包含運動的負荷量和強度。滕子敬指出,運動負荷是指學生在體育課中所承受的量和強度、對學生身體的刺激。筆者通過對以上專家、學者的觀點進行分析和總結,認為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是指:在特定時間內,學生從事身體練習時身體所承受的工作量,應包括運動的量和運動強度。運動的量主要是指練習的總時間、次數等;運動強度是指速度、難度等。
筆者經過查閱資料和教案總結發(fā)現(xiàn),多數教學設計在分析時分為多個流程,其中主要包含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方面。(1)教學設計指導思想是由2011年出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的,其課程基本理念是堅持“健康第一”,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激發(fā)學生運動興趣,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等。(2)教學設計主要對教材的變化和學情加以分析。因此,分析得出,安排合理的運動負荷需要將學情分析和教材分析作為依據。
體育課的教材包含田徑、體操、球類、武術等項目,教學設計時可以將一節(jié)課需要發(fā)展的某項素質作為起點,將教材作為工具,或者是以教材為媒介,通過教材的分析和選擇,使學生的某項素質有針對性地得到提高。例如,單元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協(xié)調性和力量素質,那么可選擇體操的相關項目進行練習,則學生的協(xié)調性和力量素質會有一定的提高;而如果通過球類項目的練習,則對學生專項素質發(fā)展效果不顯著。另外,體育課的授課分為新授課、復習課、考核課,那么,體育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精密分析。例如,排球雙手正面墊球的新授課和復習課,新授課由于技術動作不熟練,則練習密度小,運動負荷下降;當復習課時,則學生整體練習密度增加,運動負荷增加。因此,教師在進行單元教學時應有完整的分析和評估,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
學情分析是一次課成功與否的關鍵。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案,甚至相同的教師在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授課時,其課堂效果也存在差異。因此,全面、準確地分析學生的身體情況是安排運動負荷的重要依據。對學生身體狀況的分析,應包含以下幾方面。(1)明確所教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如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處于初級水平,缺乏持久性、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較活潑好動,則需要采用豐富的練習手段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習效率;而處于中學時期的學生身心發(fā)展狀況則略有不同,需要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2)及時、準確地記錄學生在學期中不同階段的身體發(fā)展狀況,可在1學期進行多次考核,將考核結果進行分析,了解其身心發(fā)展狀況。(3)對不同性別和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應分層對待,制定與其身心發(fā)展相適應的目標和計劃,切勿好高騖遠。(4)在學期開始前應對學生的體質情況進行調查,如有任何不適宜運動的特異體質學生,應及時令其停止運動。
練習密度是指單個學生的練習時間與總時間之比,而絕非所有學生練習時間的疊加與總時間的比值。例如,學生分組依次練習,每10人1組,則練習密度為10%;若其他保持不變,同樣的練習,學生分為5人1組,則每個學生的練習密度為20%。
3.1.1 練習密度的評價練習密度的評價是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有人認為,學生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應當保持在30%~40%;另有人提出,學生的練習密度應當保持在30%~50%;美國在體育課程評價中指出,學生的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應不低于50%。筆者以為,在全面考察學生的身體狀況后,應在學生能夠承受的基礎上,追求最大的練習密度(當然,此處的練習密度不可單獨增加或減少,應與運動強度結合討論,不可單純地將練習密度作為唯一評價指標)。另外,由于項目、上課類型的區(qū)別,其練習密度也不盡相同。例如,復習課的練習密度大于新授課,球類項目的練習密度大于田徑項目的練習密度。因此,練習密度的范圍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制定。
3.1.2 調整練習密度的方法學生體育課練習密度安排得合適與否,直接影響其運動負荷水平,從而影響其身體發(fā)展。筆者對大量的文獻及實踐經驗進行歸納,認為提高學生體育課練習密度的方法有以下幾個。(1)增加練習的分組。學生練習的分組情況直接影響其練習密度。因此,應在完成課堂任務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增加組別,減少每組的人數。例如,一個班級有40人,進行練習時,分4組,每組10人,其練習密度為10%;若分10組,每組4人,則其練習密度為25%。二者比較,必然是后者的練習密度在理論上遠大于前者。因此,可以通過適當增加練習分組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2)增加練習次數。每節(jié)體育課有固定的練習時間,若增加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的練習次數,減少其間隔時間,則其練習密度相對提高。例如,某練習的練習次數為20次,可改為練習30次,或者通過減少每次練習的間隔時間,增加學生的練習時間,從而增加練習次數,最終達到提高練習密度的目的。(3)增加器材數量。通過器材數量的增加,可實現(xiàn)練習密度提高的目的。例如,練習籃球運球,4人1球,增加至每人1球,則練習密度相較之前有所提高。(4)練習形式的變化。練習形式的變化與否,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課堂安排,具有一定的變化性。若學生在練習時,將依次個人練習的形式改為集體同時練習的形式,將有間歇的練習形式轉變?yōu)槌掷m(xù)練習的形式,則可使學生大大增加練習次數,提高練習密度。(5)精講多練。體育課堂相較于其他科目的課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更需要通過身體練習掌握某項技能、動作。因此,學生需要在了解某技術動作要領的基礎上,將更多時間投入到技術練習中。這就要求教師集中講解練習方法和要領,及時糾錯,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練習,教師輔助進行糾錯即可。單次體育課時間有限,教師應以“精講多練”為準繩,提高練習密度,提高課堂效率。
體育課的運動強度指標包含有心率、耗氧量、難度系數等。目前較常用的為平均心率,可通過記錄學生課堂活動中的心率變化有效檢測和控制運動強度。
3.2.1 心率的評價方法心率的測量可及時、準確、有效地監(jiān)測運動強度。其監(jiān)測方法包含聽診測量器、心率測量儀器、脈搏測量等。由于課時有限,選擇科學有效的測量儀器極為重要。筆者認為,可以選擇較成熟的心率測量儀器——運動手環(huán)。
3.2.2 心率的評價標準一般認為,體育課中學生的平均心率有多重參考標準。其中,小學階段:120~130 bpm;初中階段:120~140 bpm;高中階段:男女間存在差異,男生為130~150 bpm,女生為120~140 bpm。還有學者提出靶心率,它制定出人體有效鍛煉的心率范圍。其計算方式是靶心率=(220-年齡)×(60%~80%)。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可據此得出相應的靶心率,以便控制其運動強度。關于心率的計算方式,12 min跑的創(chuàng)始人庫伯認為,最佳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70%+安靜心率。最大心率為學生劇烈運動的最高心率,安靜心率并非基礎心率,而是運動前的心率。
3.2.3 心率的有效測定參照相應的評價標準,可以計算出學生的運動強度。為使學生身體狀況得到有效提升,應進一步使其機體受到一定刺激,進而達到超量恢復。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當注意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區(qū)別對待,全面了解學生身體狀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適宜的運動強度,以期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
3.2.4 調整運動強度的方法(1)調整動作速度。動作速度是指人體或人體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動作的能力。在體育課中,要求學生以最快的速率完成某項任務,其要求是強度大、持續(xù)時間短。例如,學生練習50 m跑,其具體沖刺的距離為30 m,則可以要求學生使用最大速率完成本次任務。(2)調整用力的程度。該方法要求學生盡力完成一定的任務,其要求是練習強度大、練習次數少。例如,學生做俯臥撐練習。俯臥撐準備姿勢開始,兩臂彎曲成90°,如此重復。每組10次,3組。相對于學生自主練習時不標準的動作,其用力程度得到很大調整,則運動強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