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 李柳 吳雪妹 劉曉梅
隨著醫(yī)療水平不斷發(fā)展,精神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亦逐步精進,但由于此類疾病預后差,復發(fā)率高,甚至部分難治性精神疾病的藥物、心理治療效果甚微,嚴重影響患者、家屬的正常生活及生命安全[1]。傳統(tǒng)電休克法發(fā)展于20世紀,作為精神科常用的物理療法之一,可有效治療焦躁、亢奮、抑郁等癥狀。由于傳統(tǒng)電休克法治療時患者會出現(xiàn)全身性癲癇、抽搐癥狀,導致大眾對此法存在誤區(qū)、心存恐懼而拒絕此類治療。無抽搐電休克(MECT)治療是傳統(tǒng)電休克法的改良方式,治療時并不產(chǎn)生抽搐癥狀,因此安全性較傳統(tǒng)電休克法高。AIDET溝通模式作為高效便捷的人際交流模式已被應用于臨床,以幫助提高醫(yī)護患溝通效率[2-4]。由于臨床將此模式應用于MECT治療患者的研究報道較少,故研究旨在探究基于AIDET溝通模式的臨床護理路徑對MECT治療患者遵醫(yī)行為及應對方式的影響。
依據(jù)方便抽樣法選取2019年1-1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200例,根據(jù)入院時間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標準組,各100例。入組標準:(1)依據(jù)文獻[5]《腦部疾病診斷治療學》中所述的診斷標準,診斷為精神疾病者;(2)智力正常,可進行語言交流者;(3)首次進行MECT治療者。排除標準:(1)未成年患者;(2)伴有嚴重基礎疾病者;(3)存在藥物依賴、濫用者;(4)孕期或哺乳期婦女。其中,常規(guī)組男58例,女42例;年齡22~59歲,平均(55.86±8.32)歲;病程1~6年,平均(3.84±1.12)年;精神分裂癥45例,抑郁癥26例,躁狂癥21例,焦慮癥8例;首次入院55例,二次入院45例;文盲8例,小學13例,初中25例,高中/中專26例,本科及以上28例。標準組男62例,女38例;年齡21~62歲,平均(56.31±8.14)歲;病程1~7年,平均(4.16±1.04)年;精神分裂癥42例,抑郁癥24例,躁狂癥25例,焦慮癥9例;首次入院51例,二次入院49例;文盲10例,小學14例,初中23例;高中/中專27例;本科及以上26例。所有入組患者的各項數(shù)據(jù)資料近乎相同(P<0.05)。本研究已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颊呒凹覍倬獣员敬窝芯績?nèi)容并簽字同意。
常規(guī)組采用傳統(tǒng)宣教溝通模式。標準組采用以MECT治療流程為基礎建立的AIDET標準溝通用語及溝通模式。(1)模式建立:按照“問候(A)、介紹(I)、過程(D)、解釋(E)、感謝(T)”這一流程。①基本問候:以自然親和、沉穩(wěn)自信的姿態(tài),保持微笑并使用敬語問候患者并了解其病情、基本信息等情況,同時注意與患者之間的眼神交流;②自我介紹:主動告知自己的基本情況,如姓名、職務、專業(yè)技能等;③治療過程:清楚告知MECT技術及治療原理、治療前的準備工作及原因、治療時間、麻醉方式、蘇醒時間、常見不良反應、出現(xiàn)原因及處理措施等;④充分解釋:明確告知團隊技能水平及專業(yè)素養(yǎng),針對治療期間的病情變化及不良反應做出解釋,并引導其正確面對治療,同時邀請其與已經(jīng)過MECT治療成功者進行交流,建立治療積極性;⑤感謝:溝通結束后,感謝患者的配合、理解及支持,離開前再次詢問患者是否還有其他疑問或需求,以保持信任建立。(2)應用:①由??漆t(yī)師/護士、治療師/護士、麻醉師/護士組成AIDET溝通治療小組及定期隨訪小組,并對團隊成員進行模式理論、溝通技巧、MECT操作與護理等培訓;強調(diào)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在溝通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反應,適時適度給予肢體撫觸方式,進行安撫與鼓勵。②建立督查小組,根據(jù)學習、現(xiàn)場指導、隨訪等方面監(jiān)督管理AIDET團隊的執(zhí)行情況。
(1)通過漢密爾頓焦慮評分(HAMA)進行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前、治療6周后的焦慮程度對比;分為軀體性及精神性焦慮兩個維度,各14項,每項0~4分,分數(shù)越高焦慮程度越重[6]。(2)通過患者是否配合治療,即“完全/自主配合、部分/被動配合、拒不配合”將患者的遵醫(yī)行為分為高度(完全/自主配合)、中度(部分/被動配合)、低度(拒不配合)配合,并統(tǒng)計對比配合率。(3)通過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進行兩組患者應對評分對比,共分為積極12項和消極8項兩個維度,每項0~3分,得分高的維度為患者傾向的應對方式[7]。
通過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焦慮程度近近(P>0.05),治療前、治療6周后標準組的軀體性及精神性焦慮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 1。
標準組治療高度配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標準組患者傾向于積極應對,常規(guī)組傾向于消極應對(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前、治療6周后的焦慮程度對比 [分,(±s)]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前、治療6周后的焦慮程度對比 [分,(±s)]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入院時 治療前 治療6周后 入院時 治療前 治療6周后常規(guī)組(n=100) 14.53±2.73 14.81±2.84 12.33±2.05* 13.92±2.32 14.11±1.96 12.12±1.46*標準組(n=100) 14.32±2.94 11.63±2.02 9.68±1.35* 14.21±2.08 11.58±2.41 9.89±1.32*t值 0.523 9.125 10.796 0.931 8.145 11.330 P值 0.613 0.000 0.000 0.353 0.000 0.000組別 軀體性焦慮 精神性焦慮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遵醫(yī)行為及應對方式
MECT治療時運用麻醉劑及肌松劑使患者在肌肉完全松弛的情況下安睡,同時使用安全范圍內(nèi)的電流刺激患者大腦產(chǎn)生自發(fā)性廣泛發(fā)電,促使全腦癇波有效發(fā)放,從而恢復其正常功能,且并不出現(xiàn)抽搐癥狀。目前MECT治療產(chǎn)生不良反應較少,且多為一過性,少部分嚴重不良反應則主要因患者自身伴有嚴重基礎疾病。但由于患者在面對未知治療及其不良反應時可過度產(chǎn)生焦慮、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導致患者遵醫(yī)行為降低,并產(chǎn)生消極治療等情況,因此醫(yī)護患的溝通必須及時有效[8-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標準組治療前、治療6周后的焦慮程度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標準組治療高度配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標準組患者傾向于積極應對,常規(guī)組傾向于消極應對。說明,以MECT治療流程為基礎建立的AIDET標準溝通用語及溝通模式,以患者需求為中心,圍繞MECT治療及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個性化講解,可有效減少患者對治療的不確定性并加深其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使患者充分理解治療方案及風險。同時注重傾聽患者的心聲,針對其訴求進行情感護理,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消除心理顧慮,使治療人員可及時獲取有效信息,明確治療及護理方向及對策,提高治療效率。而溝通前明確告知患者整個醫(yī)療團隊專業(yè)素養(yǎng),溝通時充分展現(xiàn)醫(yī)務人員的同理心及親和力,提供了患者所需的心理支持,通過高效溝通進一步拉近醫(yī)護患距離,給予另外患者有效鼓勵、幫助其建立自信,并使患者從消極應對轉變?yōu)榉e極應對,同時改善自身遵醫(yī)行為,積極配合治療[10-11]。這與侯明如等[12]的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基于AIDET溝通模式的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提高MECT治療患者的遵醫(yī)行為,同時幫助其積極應對疾病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