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偉,趙躍萍,張亞明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沈陽 110034);2.武警遼寧省總隊醫(yī)院(沈陽 110034)
哮喘是由多種炎性細胞參與的變態(tài)反應性、炎性氣道病變,以氣道高反應性、慢性炎癥、可逆性氣流受限為主要病理特征,多發(fā)于兒童和青少年。哮喘可引起反復性喘息、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和生長發(fā)育造成不利影響[1]。西醫(yī)臨床治療本病以吸氧、吸入糖皮質激素、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支氣管擴張劑為主,可有效控制哮喘發(fā)作,但其對患兒肺功能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2]。
中醫(yī)理論認為,哮喘以肺脾氣虛型為主,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生化乏源,不可輸布水谷精微以養(yǎng)肺金,治則以益氣健脾、固表益肺為法[3]。有研究證實,溫針灸法可改善患兒體質,通過疏通經(jīng)絡、調節(jié)陰陽而抗御病邪,抑制哮喘發(fā)作[4]。補中益氣湯是中醫(yī)補益劑的代表方劑,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脾虛氣陷證[5]。本研究分析了補中益氣方聯(lián)合針灸治療哮喘患兒的療效及對患者大氣道功能指標的影響。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診于我院的124例哮喘患兒為對象,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齡4~12歲,平均(8.92±2.14)歲;病程1~18個月,平均(9.12±2.03)個月。觀察組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齡4~12歲,平均(8.95±2.22)歲;病程1~18個月,平均(9.10±2.10)個月。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2008年修訂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6]和《小兒哮喘中醫(yī)診療指南》[7]中標準;②經(jīng)胸部X線片、實驗室檢查確診;③既往無支氣管哮喘及相關家族史。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心肺疾病、氣管異物者;②合并心、腦、肝、腎等臟器疾病者;③合并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嚴重感染及精神疾病者;④過敏體質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吸入丙酸氟替卡松50~100 μg/次,2次/d;口服孟魯司特鈉片4~5 mg/次,1次/d。
2.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取肺俞穴、脾俞穴,針刺得氣后于針柄插1 cm艾柱,點燃后行溫針灸,2壯/次,1次/d。針灸治療6 d后休息1 d。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補中益氣方治療,針灸取穴及方法同對照組,補中益氣方:黃芪、黨參各15 g,白術、柴胡、當歸各10 g,陳皮、升麻、甘草各6 g。上藥每日1劑,加水煎煮兩次,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檢測患兒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呼氣流速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中遠端阻力(R5-R20)、遠端阻力(R5-R10)、總阻力(R5)等肺功能指標,檢測儀器:北京麥邦MSA99兒童肺功能檢測儀。分別于治療前后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3 ml,于室溫下以轉速3000 r/min、離心半徑3 cm離心處理10 min,取上層血清檢測核因子-κB(NF-κB)、白細胞介素-25(IL-25)、白細胞介素-33(IL-33)水平。檢測方法: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儀器:FX-6MG酶聯(lián)免疫光譜分析儀。
4 療效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評價,臨床控制:臨床癥狀消失,證候積分降低>95%;顯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顯著改善,70%≤證候積分降低<95%;有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改善,30%≤證候積分降低<6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臨床控制率+顯效率+有效率。
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大氣道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1。治療前,兩組大氣道功能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EV1、PEF、FVC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大氣道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大氣道功能指標比較
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氣流受限指標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氣流受限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R5-R20、R5-R10、R5水平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氣流受限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NF-κB、IL-25、IL-33水平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NF-κB、IL-25、IL-33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F-κB、IL- 25、IL-33水平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上述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氣流受限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NF-κB、IL-25、IL-33水平比較
4 兩組患兒哮喘療效比較 見表4。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16%,高于對照組的83.8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兒哮喘療效比較[例(%)]
哮喘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已有的研究認為過敏原引起的變態(tài)反應、氣道慢性炎癥、神經(jīng)調節(jié)失常、氣道重構等與哮喘的發(fā)病密切相關,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 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氣道上皮細胞等相關的細胞組分共同參與[9]。臨床治療時以抗炎、抗過敏、擴張支氣管、改善肺通氣等方法為主[10]。丙酸氟替卡松、孟魯司特鈉是臨床常用的哮喘治療藥物,丙酸氟替卡松是一種吸入糖皮質激素,具有強大的局部抗炎作用[11]。孟魯司特是一種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可選擇性阻斷白三烯與其受體結合,減少氣道嗜酸性粒細胞,減輕氣道炎癥[12]。
中醫(yī)學理論認為,哮喘因虛而發(fā),脾為后天之本,脾虛則氣血生化乏源,不能滋養(yǎng)肺金,脾失健運還可導致痰濕內生。肺為貯痰之器,痰濕阻肺可引起氣機逆亂而致哮喘,痰既是哮喘的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chǎn)物。治療時應以扶正為主,兼顧祛痰[13]。溫針灸法是臨床治療兒童哮喘的常用外治法,穴位選擇時以肺俞穴、腎俞穴為主,通過針刺刺激及艾柱燃燒時產(chǎn)生的熱力激發(fā)經(jīng)氣,達到調節(jié)陰陽、抗御病邪的治療目的[14]。
補中益氣湯方出自《內外傷辨惑論》,是中醫(yī)補益劑的代表方劑。方中以黃芪為君,入脾肺經(jīng),功擅補中益氣、升陽固表。黨參、白術共為臣藥,可補氣健脾,助君藥益氣健脾。佐以陳皮理氣和脾、當歸養(yǎng)血和營;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共為佐使。甘草為使藥,補中緩急、調和全方。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15]。
本研究將補中益氣湯應用于兒童哮喘的治療中,發(fā)現(xiàn)采用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者總有效率高于采用針灸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補中益氣方聯(lián)合針灸治療哮喘療效顯著,可減輕臨床癥狀,降低證候積分。這是由于補中益氣湯中的黃芪具有抗應激、抗菌、擴張血管、調節(jié)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作用;黨參可調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提高免疫力;甘草具有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應、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等藥理作用;陳皮可祛痰、擴張支氣管;當歸具有抑菌、抗炎、擴張血管、解除氣管平滑肌等藥理作用。諸藥合用,通過增強機體抗敏能力、抗炎、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等途徑共同減輕哮喘病情[16]。
哮喘可引起患兒肺功能下降、氣流受限,長期病情得不到控制還可引起氣道重構,使患兒的肺功能下降不可逆轉[17]。本研究中采用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者治療后PEF、FVC水平高于采用針灸治療者,R5-R20、R5-R10、R5水平低于采用針灸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補中益氣方聯(lián)合針灸治療哮喘療效顯著,可更好地改善患兒大氣道功能和氣流受限情況。這與補中益氣湯中甘草、陳皮、當歸、升麻、柴胡等具有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的藥理作用有關。
炎性因子的相互作用是哮喘發(fā)生、進展的病理生理基礎,NF-κB是一種基因調控蛋白,正常情況下無活性,在受到抗原刺激時被激活,引起炎性因子的過度表達,與氣道炎癥反應關系密切[18-19]。IL-25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可趨化中性粒細胞,促進嗜堿粒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物質而引起過敏。IL-33是一種前炎性因子,參與調節(jié)Th2免疫反應,與其效應細胞膜受體ST2結合,激活Th2類免疫應答反應,促進哮喘相關免疫炎癥因子大量釋放,誘導氣道病理性改變[20-21]。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NF-κB、IL-25、IL-33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本法治療哮喘更有利于控制炎癥反應程度,促進病情轉歸。
綜上所述,補中益氣方聯(lián)合針灸治療哮喘療效顯著,可改善患兒大氣道功能和氣流受限情況,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