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樂平
勞動者從事勞動的過程中因用人單位的過錯遭受損害,是否可以同時主張工傷給付和民事侵權賠償?筆者認為,《安全生產法》第53條和《職業(yè)病防治法》第58條的立法本意,是為保護遭受職業(yè)傷害的勞動者以及督促企業(yè)做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加之在立法文本上對勞動者可以主張工傷給付和民事侵權賠償權作出的并列性規(guī)定。因而,筆者認為,勞動者可以同時主張這兩項賠償。與此類似,用人單位沒有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應有的勞動保護條件,導致勞動者受到了事故損害,筆者認為應當同時適用勞動合同責任與工傷損害賠償責任。
勞動者在從事勞動活動中,因為雇主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而遭受損害的,用人單位作為組織化的雇主,在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方面顯然與個人雇主有著巨大的區(qū)別。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用人單位的賠償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轉變?yōu)楣kU待遇給付,實現了社會化風險分擔。在用人單位原因導致的勞動者損害情形下,此項損害作為典型的工傷事故,工傷保險應當承擔賠付的責任。
有觀點認為:“《侵權責任法》第34 條之所以沒有規(guī)定用人單位工作人員自身遭受損害時用人單位的賠償責任問題,就是因為用人單位依法必須參加工傷保險統(tǒng)籌,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工作人員因用人單位的原因遭受損害的屬于工傷,自然應適用工傷保險而非侵權責任?!?/p>
在其他勞動者導致的勞動者損害情形下,就會出現工傷保險與用人單位侵權責任并存的問題。司法實務中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此情形仍然屬于工傷保險范疇,受害勞動者僅可主張工傷保險給付,無權要求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另一種觀點認為,加害人并非用人單位,因此受害勞動者可以同時主張工傷保險給付與侵權賠償責任。
支持第一種觀點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工傷保險制度的目的不僅在于補償受害人,也是為了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第二,2010 年《工傷保險條例》修訂前,存在工傷保險范圍狹窄、賠償數額低、工傷程序繁瑣等缺陷,但是2010 年修訂后的《工傷保險條例》則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這些缺陷,通過工傷保險所得的賠償,已經等同于侵權所獲得的賠償了。在這種情況下,再支持侵權責任與工傷保險并存,無異于是支持受害人獲得雙重賠償。
勞動者在從事工作活動中遭受其他勞動者的侵害,如果侵害人從事的也是作為勞動者的職務行為,此種情形與用人單位原因導致勞動者受到侵害沒有區(qū)別。侵害人作為勞動者在工作活動中履行的是職務行為,可以視為是用人單位行為的一部分,發(fā)生這種侵害行為的根本原因,還是由于雇主未能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因此,討論其他勞動者對勞動者造成的損害,是否可以同時主張工傷保險給付與侵權賠償責任,必須要放在用人單位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對勞動者造成的損害要如何處理的框架下來討論。如果用人單位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至少表明行為是違法的,那么,“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者至少有過失的過錯”,也就是在用人單位存在過錯的情況下,對勞動者造成的損害,勞動者是否可以同時主張工傷保險給付與侵權賠償責任?
在討論這一問題之前,有必要對《安全生產法》第53 條與《職業(yè)病防治法》第58 條做一個深入考察,這是在法律層面上對工傷保險給付與雇主侵權責任的關系最早做出規(guī)定的,也是迄今為止對此做出規(guī)定的僅有的兩部法律。
《職業(yè)病防治法》于2002 年5月1 日正式實施,《安全生產法》于2002 年11 月1 日實施。這兩部法律先于《侵權責任法》而制定,《職業(yè)病防治法》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后又先后做過三次修改,但第58條的內容始終未曾改動過;《安全生產法》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前后各做過一次修改,但第53 條的內容也未曾改動過。說明立法者對于這兩個條款的重要性的認識是明確的。
那么,對于上述條款究竟該作何理解呢?以《安全生產法》第53條為例,學界存在三種不同理解。第一種觀點主張工傷保險賠付不足的,可以要求民事賠償,即工傷保險賠付不足以補償受害勞動者的人身損害及經濟損失的,勞動者或其親屬有權依照民事法律規(guī)定,要求用人單位給付民事賠償。此種觀點屬于補充模式。
第二種觀點主張工傷保險不能覆蓋的待遇可以要求民事賠償,即在特定情況下,工傷保險難以完全補償因生產安全事故所受到的損害,勞動者有權依照民事法律規(guī)定,要求用人單位給予賠償。此種觀點認為《安全生產法》的規(guī)定不同于補充模式,受害勞動者只是在特定情況下,有權選擇民事賠償作為補充。
第三種觀點主張兼得模式,工傷保險和民事賠償不能相互取代,從業(yè)人員可以享受雙重的保障。因此,發(fā)生安全生產事故后,勞動者可以同時獲得民事侵權賠償和工傷保險賠償。
筆者認為,第三種觀點更能反映立法者的本意。從文本上不難看出,《安全生產法》第53 條包含三層意思:第一,權利人是因為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勞動者;第二,權利人(勞動者)依法應當(認定工傷)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第三,權利人(勞動者)應當依照民事法律向所屬用人單位(雇主)主張(侵權)賠償。
如果立法本意屬于第一種觀點,“在工傷保險待遇不足以補償受害勞動者的人身損害及經濟損失的”,勞動者或其親屬有權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再向用人單位主張賠償。那立法文本就應該是“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yè)人員,依法享有的工傷保險不足以彌補損失的,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要求賠償?!倍粦撌恰俺狻奔由稀吧杏校ㄟ€有)”的典型的并列結構,說明兩項權利是并列存在的。對于權利人可以享有的兩項完全并列的權利,非要將第二項權利理解成是附條件的權利,即第一項權利不足以彌補損失,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至于第二種觀點,顯然是第一種觀點的升級版,所附加的條件比第一種觀點還要多,也同樣存在邏輯問題。
筆者為什么贊成第三種觀點呢?首先需要說明,一提及兼得模式,往往以為是可以拿到雙份賠償。其實不然,依照《安全生產法》第53 條的規(guī)定,權利人在獲得工傷保險待遇以外,還可以依照民事法律向用人單位主張侵權賠償,實行的是過錯歸責原則。按照《安全生產法》的規(guī)定,用人單位如果嚴格落實法定義務的話,企業(yè)發(fā)生安全生產事故的主要責任就應該在勞動者,用人單位沒有過錯的話,勞動者是很難獲得侵權賠償的。
只有在用人單位沒有嚴格落實《安全生產法》規(guī)定的義務、自身存在過錯的情況下,勞動者才能獲得相應的侵權賠償。而這種情況正是立法者期望看到的。因為《安全生產法》出臺的背景是當時國內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頻發(fā),如何遏制頻發(fā)的生產安全事故就成了最重要的立法目標之一?;仡櫋栋踩a法》出臺的前一年,陜西省長程安東就因為重大生產事故受到行政記過處分,其他20 名縣處級以上干部也分別受到了黨紀政紀的處分。時任中央政府以鐵腕管理著稱,對于違法行為的打擊不假辭色,積極推動立法打擊違法行為。對于不積極落實法定義務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的用人單位,立法者也希望通過加重其民事賠償義務予以相應的懲戒,以督促其做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盡量減少甚至避免生產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堵殬I(yè)病防治法》類似條款的規(guī)定,與《安全生產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舉措,對于遏制居高不下的安全生產事故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據統(tǒng)計,2003 年全國共發(fā)生各類事故96 萬3 976 起,死亡13 萬6 340 人, 同比分別下降10.5%和1.9%。
遺憾的是,《安全生產法》的立法本意與司法實踐有著較大的落差,勞動者在落實工傷保險待遇之外再去主張民事賠償權利,往往法院的立法門檻就被攔下來了。直至《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12 條的出臺,幾乎宣告廢止了《安全生產法》第53 條與《職業(yè)病防治法》第58 條的規(guī)定。所幸,基層法院的一線法官逐漸認識到《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的第12 條規(guī)定的不合理性,也漸漸意識到《安全生產法》第53 條與《職業(yè)病防治法》第58 條立法本意,對于遭受職業(yè)傷害的勞動者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近年受理并判決支持的個案在不斷增加。
綜上所述,對于雇主原因導致勞動者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的損害,我國立法上支持的是工傷保險給付與侵權損害賠償的兼得模式。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訂立的勞動合同,應受《勞動合同法》的保護。當勞動合同約定的損害賠償責任,與工傷損害賠償責任相競合的時候,在法律適用上該如何處理?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相應的規(guī)定。可供借鑒的是《合同法》第122 條的規(guī)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合同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害方有權在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中選擇任意一種主張權利。勞動合同雖為特別合同類型之一,《合同法》的一般規(guī)則也可以作為參考,盡管調整勞動合同的規(guī)則主要還是依據《勞動合同法》??紤]到勞動合同的當事雙方主體在實質上并不具有平等地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相比居于弱勢地位,所以對于《勞動合同法》領域的責任競合的處理必須與《合同法》有所區(qū)別。那就是區(qū)分違約者是用人單位還是勞動者是法律適用要考慮的實質問題。
如違約者為用人單位,那么應該同時適用違約責任與工傷損害賠償責任。理由何在?
筆者認為,對于因用人單位原因導致勞動者遭受人身損害賠償的,對用人單位同時適用違約責任與工傷損害賠償責任并不沖突?!睹穹倓t》的撰寫者王澤鑒先生就認為,“法律之適用,非純?yōu)楦拍钸壿嬛蒲?,實系價值評斷及當事人間利益之衡量。再從此項觀點論,亦不宜認為契約責任當然排除侵權責任,否則將產生不利于債權人(被害人)之嚴重后果,此在侵害他人身體或者健康之情形最為顯著”。
實踐證明,用人單位違約對勞動者造成的侵害,很多情況下不僅造成了勞動者的身體權益損害,也造成了勞動者的精神損害。如用人單位沒有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應有的勞動保護條件,以致給勞動者造成了事故損害。從追求實質正義的角度而言,人身損害不同于財產損失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因此,確有必要嚴厲追究侵權人的賠償責任。只要勞動者主張權利,用人單位就應該承擔雙重賠償責任。用人單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因為用人單位的行為不僅對勞動者身體與健康造成損害,而且可能對勞動者的人格、情感與心理等造成精神損害。而精神損害賠償是法律上規(guī)定的承擔侵權責任的一種方式,但違約責任一般不涉及精神損害賠償。所以筆者贊成同時適用勞動合同責任與工傷損害賠償責任,以更好地保護勞動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