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麗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是由國家教育部頒發(fā)的指導幼兒園和家庭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作為幼兒教師在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后,如何在一日活動中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建立對幼兒發(fā)展的合理期望,從而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本文將從“尊重幼兒個體差異,關注幼兒健康成長”這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踐行《指南》精神。
關鍵詞:幼兒;個體差異;觀察;識別;等待
作為一線幼教工作者,我們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孩子與孩子的不同。他們有的活潑,有的內(nèi)斂;有的語言能力較強,有的動手能力突出;有的各方面發(fā)展比較均衡,有的某些方面擅長而某些方面顯得滯后。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世界上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提出“要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注重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學習與發(fā)展的過程就像登山一樣:當孩子向預定目標出發(fā)后,有的是坐上索道輕松而快速的登上了山頂,有的是騎著自行車繞著盤山公路螺旋上升;有的是背著旅行包沿著山間小路披荊斬棘。也許坐上索道最快登上山頂?shù)暮⒆邮强鞓返?,但你能說騎車的孩子和走路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爬上山頂時就不快樂嗎?我想,可能后者的快樂會更多一些吧!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常常會給第一個登上山頂?shù)暮⒆右詿崃业恼坡暫王r艷的花朵,對慢一點的登上山頂?shù)暮⒆映瞬煌5拇叽倬褪峭锵У膿u頭,難道作為專業(yè)的幼兒教師在面對幼兒表現(xiàn)出的個體差異時就只能做這些嗎?不、不是的,學習《指南》讓我知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一、學習《指南》讓我明白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需要老師的細心觀察,全面了解幼兒的個性。
我們班上有一個叫浩宇的男孩總是挨老師批評,因為他站在隊列總會忍不住去摸摸旁邊的小朋友,做操的時候懶洋洋的不愿動,畫畫時會把整個畫面弄得亂七八糟。這可真是個讓人頭疼的孩子。但是一次認識紙的活動讓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在活動中,教師先介紹了蠟光紙、閃光紙、瓦楞紙、卡紙、衛(wèi)生紙、畫紙、廣告紙、包裝紙等10種紙,然后給每一組幼兒準備了各種紙的樣品讓幼兒自己去觸摸感受。孩子們很開心的去觸摸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浩宇也把所有的紙拿來看一看,摸一摸,我看見他認真的樣子很是欣慰。突然浩宇拿出一張紙來問:“老師這是什么紙?你剛才都沒有說它的名字。”讓他這一提醒我才發(fā)現(xiàn)那是我剛才忘了介紹的橡塑紙。浩宇的表現(xiàn)讓我很震驚:一個五歲的孩子在剛剛聽過老師介紹10余種紙以后就能在自主探究活動中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種紙是老師沒有介紹過的,這說明他對學習的專注和觀察記憶能力是非常強的。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對浩宇的有了更全面認識。每個孩子都有他比較擅長的領域,如果教師在一日活動中仔細觀察就能更加清楚的了解每個幼兒的基本能力、情感、行為和不同的學習特點,并發(fā)現(xiàn)每個幼兒的潛能和需要。
二、學習《指南》讓我認識到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需要老師學習識別幼兒的優(yōu)勢與弱勢,尋求突破口。
我們班有個叫鵬鵬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學習活動中很少看到他舉手發(fā)言,與其他小朋友游戲時經(jīng)常因為不擅交談而動手打傷小朋友,但是他的動手操作能力卻很強:有一次我們比賽把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畫紙撕成最長的紙條,他撕的紙條居然有一米長,而且還告訴我,他想回家繼續(xù)練習,爭取撕得更長。我們做的立體卡片有三層蛋糕,他卻做了七層;別人做的紙盒汽車輪胎只是一個簡單的圓形,他會在圓形輪胎上剪幾個花紋,還告訴我要回家做一個輪胎會轉(zhuǎn)動的紙盒汽車······從不愛說話的鵬鵬在談到自己的想法時是那么激動、自信,仿佛那個不擅言談的男孩是另外一人。
我們發(fā)現(xiàn),當幼兒找到他所擅長的領域時,他將樂于探索,并逐步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成功的體驗會讓他有信心迎接另一個難度更大領域。只有真正了解分析幼兒,才能尋求到突破口,讓幼兒的優(yōu)勢帶動弱勢,最終促進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三、學習《指南》讓我深刻理解到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需要老師幼兒對渴望進步的孩子以積極的引導以及耐心的等待。
大一班的文博6歲時,與他同齡的小伙伴都能從1唱數(shù)到100了,可他卻只能從1數(shù)到19。文博是個很要強的孩子,每次聽到老師表揚會數(shù)數(shù)的孩子,他的心里就特別難受。他纏著我讓我教他數(shù),于是我們上下樓時會數(shù)樓梯,別人拍球時我們幫著數(shù)數(shù),還制作數(shù)字卡片來玩游戲······所有能夠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過去了,文博仍然沒有學會從1數(shù)到100.后來,我不再刻意教他,只是在他遇到困難時幫幫他,在他有進步時鼓勵他。即使這樣文博還是在他滿過七歲后才學會從1數(shù)到100。
文博學數(shù)數(shù)的事例讓我明白,不同幼兒在不同發(fā)展領域的差異性是很大的,我們不能在某一方面的培養(yǎng)目標上整齊劃一的苛求每一位幼兒,而是要正視幼兒差異,善待幼兒差異,根據(jù)幼兒的差異,設計并實施有差異的教育,教育才能有針對性,才能有效地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生動活潑及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當鮮花綻放于陽光之下,是綠葉最快樂的日子。當孩子成長為獨立自信的少年時,是老師最欣慰的時刻。學習《指南》讓我在面對孩子時多了些寬容少了些責備;品讀《指南》讓我在組織活動時多了分層目標少了終極目標;回味《指南》讓我在評價孩子時多了縱向比較少了橫向比較。有《指南》相伴的幼兒教學陽光燦爛,有《指南》相伴的幼兒教師青春洋溢。讓我們在《指南》的引領下一起努力,讓更多的孩子成長為獨立、自信而有個性的人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2012-9.
[2]官建霞.做快樂的蝸牛.幼兒教育.2009-7-39.
重慶市萬盛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萬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