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荒田
梭羅記敘瓦爾登湖畔風情的散文中,有一段寫回家:“我們應該每天從遠方的探險、獵奇和新發(fā)現中,將新經驗、新性格帶回家來?!甭撓氲轿覀儠r常念叨的“生活質量”,把每天多一點“新”作為重要的參照,實在是大好事。
和平的環(huán)境,盡管“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為口頭禪,細加檢索,方才懂得知易行難。得到多少“新”,只要把“今天”和“昨天”進行對比就知道。且看自己,從清早起床開始,讀一樣的報紙,喝一樣的鮮榨果汁,走一樣的路,見一樣的鄰居……存在差異是肯定的,每天的新聞不同、雜貨店的標價浮動……變化大小不同,變是絕對的。問題在這里,我難以清晰地回答:一天過去,可曾從中獲取新的感悟,增添新的智慧,哪怕只是一點點?我可以把“了無新意”歸咎于日常生活嗎?如果可以,那么,應該如何解釋哲學家康德的行為?他過日子“刻板”到無以復加,然而他博大精深的著作卻源源不斷。
怎么辦?且略舉數端。
汲取新知識。剛剛在微信里讀到若干新英語單詞,這些造詞者不得不令我佩服。讀書更是主要手段,這是最廉價的娛樂、最長久的享受。讀書之于心靈,一如鍛煉之于體魄。
觀察外界。梭羅對野外生活極為著迷,他跋涉在隱匿著鷺鷥和山雞的沼澤地,傾聽射鷸的叫聲,嗅著薰衣草的氣息,觀察水貂將腹部緊貼地面爬行。這些無疑都是簇新的體驗。
與人交往,盡可能多地了解人。如果你熟悉一個“他者”的命運、品性和體悟,特別是經歷與你很少雷同的一類,便在無形中多擁有一個人生。畢竟即使是交往多年的朋友,你也未必達到“同氣相應”的地步,探索另外一顆心,和探索自己的一樣有趣。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你擁有靈敏的觸角,那么無論獨處一隅還是穿行鬧市,無論跋山涉水還是漫游太空,都會有新的知識、新的感悟涌現。關鍵之處,是梭羅的著名論點:“到內心去探險?!痹姲銇砻枋?,是這樣的:“將你的目光掃視內心,你會發(fā)現心中有一千個未知的地方,那就去周游吧,成為內在宇宙的地理學家?!?/p>
大體而論,一切藝術都以“新”為生命,藝術家的偉大在這里。寫作者,倘若每一天都能將從生命之樹上采擷的“新”,釀制成美酒,以供養(yǎng)、激勵、升華人的精神,那么,他可以驕傲地宣告自己無愧于光陰。如果這“新”不夠鮮活、不夠精警、不夠醇厚,只要你于心無愧地說“我已盡力”,也算有了交代。正如歌德所說:“人必須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與自由,才配有自由與生活的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