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政治生活》中涉及的國家政策,特別是國家外交政策在歷年高考中幾乎為必考,占據比較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國家政策自然成為考查重點,成為素養(yǎng)立意命題的重點關注對象。具體反映如下表。
(1)是什么——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它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為什么——①處理民族關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決定了要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②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必然性: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是由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特點和“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民族分布特點決定的;③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優(yōu)越性: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有利于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3)怎么樣——在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既是民族區(qū)域自治機關,又是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地方機關。
(1)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必然性: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在現實生活中,宗教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宗教的唯心主義本質決定了它主要起著消極作用,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宗教也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國存在著多種宗教,宗教狀況已經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但宗教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在我國,宗教存在的條件和根源依然存在,遵循宗教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必須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我國宗教政策的具體內容:①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其實質就是使宗教信仰問題成為公民個人自由選擇的問題,成為個人私事;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務;③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④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是什么——我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為什么——我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據。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在對外關系中的反映,國家性質決定外交政策的性質,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的內容。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國百年來屈從于外國侵略、奴役的社會根源;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長期穩(wěn)定、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我們絕不允許別國侵犯我國的國家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國也絕不侵犯別國的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國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基本點。①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②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③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4)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地位: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②作用: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剖析】自治權是由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而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而民族鄉(xiāng)不屬于我國的自治地方,雖然是人民政府,也不是自治權的行使主體。
【剖析】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這充分顯示了國家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全面保護和尊重。國家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等于一切宗教活動都是自由的。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和政策范圍內進行。在保護正常宗教活動以及合法權益的同時,堅決打擊一切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違法犯罪活動。由此可見,宗教信仰自由是在法律、政策范圍內的自由,不是絕對自由。
【剖析】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社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講,社會主義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為指導,純粹的無神論;而社會主義社會則既包括無神論又包括有神論,既包括唯物主義又包括唯心主義。我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既是社會主義對我國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宗教自身的要求。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
【剖析】外交政策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標及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國家對外職能的具體體現,是由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的,國家性質決定外交政策的性質,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的內容。國家力量只是影響國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各主權國家因其國家性質不同、利益追求以及國家力量的變化,必然會導致對外政策的變化,使得國際關系復雜多變。
1.(2019·全國Ⅰ卷·18)2018 年1 月發(fā)表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指出,中國支持有關各方依據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通過和平方式解決涉北極領土和海洋權益爭議,支持有關各方維護北極安全穩(wěn)定的努力;中國致力于加強與北極國家在海空搜救、海上預警、情報交流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妥善應對海上事故等安全挑戰(zhàn)。中國的上述立場表明 ( )
①北極的和平與穩(wěn)定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②中國是北極事務的利益相關者和主導力量
③中國積極參與北極國際治理維護各國共同利益
④維護國際法的權威是中國對外活動的基本目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8·全國Ⅲ卷·18)60 多年來,中國在致力于消除本國貧困的同時,加強與發(fā)展中國家和國際機構在減貧與人權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向160 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4 000 多億元人民幣援助,為發(fā)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1 200多萬人次,派遣60 多萬援助人員。中國參與國際減貧扶貧 ( )
①積極履行了應盡的國際責任
②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fā)展
③意在展示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
④體現了共同發(fā)展的外交宗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8·天津卷·3)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召開前夕,全國政協委員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前往青海、西藏八個地市州調研,通過和農牧民接觸,細致調查,結合數據和實例為參加政協會議準備提案。十一世班禪的做法 ( )
A.說明佛教能夠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B.表明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C.行使了政協委員對國家大事的決定權
D.表明愛國宗教人士是國家建設的積極力量
4.(2019·江蘇卷·17)2019 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 周年。60 年來,西藏社會實現了由封建農奴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性飛躍,西藏發(fā)展實現了由貧窮落后向文明進步的偉大跨越。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為( )
①始終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②民族區(qū)域自治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證
③西藏人民充分享有當家作主的權利
④民族間發(fā)展不平衡的狀況已經改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9·海南卷·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fā)展進步的偉大歷程。
材料一習近平指出:“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fā)展了自己,也造福世界?!?/p>
中國的開放深刻影響并造福了世界。運用政治生活知識對此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
1.B 2.B 3.D 4.A
5.①中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深化國際合作,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②勇于擔當大國責任,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建立國際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③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從題型的角度看,國家政策的考點在2020 年的高考中仍將主要以選擇題的方式出現;由于考題的切入點小,因此要求復習備考時要把握每一個考點的細微之處,而且復習要全面,要從“細”和“實”上下工夫。
2.從考點的角度看,我國的民族政策即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宗教政策、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仍是高頻考點,尤其是我國的外交政策是考查的重點;在能力要求上以時事背景為載體,創(chuàng)設考查情景,考查考生的科學精神和政治認同,堅定“四個自信”,考查考生描述和闡釋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準確理解我國的國家政策。
3.從試題選材的角度看,一定要關注國際國內的重大熱點時事問題,有意識用國家政策主干知識去深度分析重大時事。例如運用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關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解放70 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 周年;運用我國外交政策知識分析中美之間經貿摩擦和爭端,去分析在武漢隆重召開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