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思俊
當前,珠寶玉石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jù)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珠寶玉石的品質和原生態(tài)是他們價值的代表,品質和價值是成正比的,品質越高則價值越大。現(xiàn)在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珠寶玉石,如何在這數(shù)以千計的珠寶玉石中找到有真正價值的,顯得尤為重要。
光感,是一個較少被提及的概念,它是指玉石在光線照射下所呈現(xiàn)出的折射及反射效應,通俗地講,就是光線從空氣傳播到玉石上,一部分繼續(xù)進入玉石,一部分被彈開,由此產生的視覺效果。
觀察和田玉的光感一般有三個作用:
1.判斷原石修型與否,借光而看,未修型的原石光線在表面流轉自然,過渡流暢,無突兀感和不合理的棱角。
2.判斷皮色真假,真皮在光下反光柔和,而假皮干澀晦暗。
3.判斷玉質,進而推論產地。
行話說“燈下不看玉”,是講燈光會影響人對玉石顏色的判斷,比如,和田玉柜臺一般采用白光燈以突顯玉石的白度,翡翠、南紅有時會用暖光燈來提色,在觀察和田玉光感時,最好在柔和的自然光下進行,如果條件不允許,室內燈光也可以,燈光對光感的影響并沒有對顏色的影響那樣大。
觀察光感,無非以下兩種形式:
1.靜觀
玉石是一種半透明物質,光線在玉石內會發(fā)生折射,看一看光線射入玉石的深度,即“吃光度”,就是玉石能夠容納多深的光線,吃光度這個概念很重要,后面筆者會詳細講。
光線在玉石表面也會發(fā)生反射,由于玉石表面不像玻璃那樣光滑,所以這是一種漫反射,漫反射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是一種油脂般的光芒,這就是我們視覺能看到的“油潤度”,這種視覺油潤度已經成為玉石審美標準之一,而“玻璃光”正在逐漸被市場摒棄,不少剛開始玩玉的朋友有一個誤解,會把拋高光后看起來锃亮的玉器當作是“油潤”,其實油潤感不是刺眼耀目的“亮”,而是柔和內斂的“光”。
2.動察
將玉石與光源呈45度角,并緩慢轉動,看光線在玉石上流動的流暢程度,這主要用于判斷皮色真假和修型與否,注意不要從背后打燈或側面打燈,那是觀察瑕疵和結構的方法。
光感,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玉質,它與和田玉的糯性、老熟度、致密度緊密相關,這里討論的是經過打磨的成品玉器的光感,即玉石加工后露出來的“肉”,毛料和籽玉原皮不在討論范圍內。
1.吃光度體現(xiàn)了玉料的糯性,反映了老熟度。
在同樣光線的照射下,吃光度不同就決定了和田玉的視覺感受:
(1)吃光淺,光線射入深度不夠,幾乎就是停留在表面進不去,視覺上相對生、瓷。
(2)吃光適中,視覺上是一種油、糯的感覺。
(3)吃光深,光線射入內部很多,視覺上相對是水、透感覺。
對應不同玉性的玉料,就可以得出判斷玉性的一個標準,不吃光不好,吃過太多也不好,不深不淺才是老熟,這與玉石的交織結構有關,至于吃光多深才是適中,有人說是2mm,這個不可測量,只憑個人體會。
糯性、老熟度是很多資深玉友追求的境界,和田玉追求的就是油糯感,完全不吃光的如瓷器,吃光太多的如玻璃,都不是和田玉的理想玉性,我們常說的羊脂玉正是這種像羊油一般似透不透、內含豐富的感覺,不僅是玉石,就連核桃、菩提、紫檀、橄欖等文玩的包漿,都是在追求這種吃光適中、寶光內蘊的美感,這也符合了國人含蓄的審美心態(tài)。
此外,吃光度還受玉石體積和薄厚的影響,越小越薄的玉器,在光線下越顯得水透,所以當見到一塊比較薄的玉牌,打光即透,我們不能簡單判定它是青海料,還應視具體情況斟酌而論。
2.油潤度體現(xiàn)了玉料的致密度
密度越好看上去就越油,密度不夠,則油潤感略欠。這是很多玉友的共識,細密的料子打磨出來是一片潤澤,油乎乎的光感,相反密度不太好的料子再怎么打磨,看上去也顯得粗糙干澀。為了形象化,我類比豆腐這一食物來解釋:
豆腐經過冷凍,分子間隙變大,密度變差,所以同樣一刀下去,豆腐是光滑的,凍豆腐則千瘡百孔,其實玉石打磨后的表面也是這樣,只不過這些坑洼很小,肉眼看不到,而因此反射的光感卻能被我們的眼睛捕捉,進而感受到油潤與否。對于一些密度不好的料子,很多人習慣拋高光遮掩,比如,粥狀結構的韓料,只能拋高光,做啞光根本不能看了,可即便做了高光,由于其本身結構粗糙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光感也是死板的,亮雖亮,但不夠油潤,而是一種蠟狀的光澤。
不少玉友判斷玉石產地時,著急從微觀下手,或用放大鏡看毛孔,或用手電筒看結構,試圖找出網上帖子里所說的“顆粒狀”結構以此證明是俄料?,F(xiàn)在假毛孔的作偽水平非常高,成品特意只留一點點毛孔,用來仿籽料的俄料也不會太差,根本看不到松散的“顆粒狀結構”,在結構和毛孔皮色都無法判定時,我們需要的就是“光感”。
其實光感與產地并無直接關系,光感受很多因素影響,而光感能夠體現(xiàn)玉質,玉質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產地,所以光感與產地之間也有蹤跡可循,我們常說青海料“透”,俄料“瓷”,正是在描述所見的光感。撇開新疆山料和韓料等玉料,本文講一下市場上主流的,也頗具代表性的俄料、籽料、青海料:俄料吃光淺,糯性不佳,油潤度一般,密度不佳;籽料吃光適中,糯性好,油潤度很好,密度高;青海料吃光深,糯性不佳,油潤度一般,密度一般。
那么,結合吃光度、油潤度,我們可以得出關于“光感—玉質—產地”的一個大致結論,如下表:
產地 俄料 籽料 青海料吃光 淺 適中 深玉性 僵 糯 嫩油性 干 油 干
以上是對各產地的整體玉質逐一評述,我們根據(jù)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需求,為玉料定義了各種標準,然而各花入各眼,有人就喜歡青海料的水嫩通透,有人就喜歡俄料的亮白厚實,沒有一種玉石可以被一票否決,只是不同玉料對應不同特性,又對應了不同的市場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產地并不能完全決定玉質,同樣,只憑光感也不能完全判定產地,在相同的產地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玉性,比如,玉龍河里的籽料,有潤澤的、有又干又僵的、有比俄料還要瓷白很多的;再比如有的老坑俄料,光感柔和舒服,吃光度適中,所以經常被做假毛孔冒充籽料銷售。故,辨識玉料產地,光感是視覺上的分析,還應結合毛孔、皮色、結構等因素綜合評判。
和田玉的“光感”,既是識玉斷玉的“術”,也是品玉賞玉的“道”;光感是對玉性的微觀探索,也是對玉性的宏觀把握,折射反射之間,玉質盡顯,產地明辨??梢詳⒄f的還有很多,在此只作啟蒙之用,對光感的理解還應建立在大量經手實物的基礎上,上手過萬件,對玉性、光感定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