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茜
摘要:二十世紀上半葉,經濟的衰退和戰(zhàn)爭的頻繁讓當時的人們苦不堪言,如何幫助人們逃離絕望的牢籠進而走向自由成為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們所思考的問題。在薩特看來,自由是絕對的,人的思想永遠能夠自由選擇并在選擇中造就自身本質。但同時,絕對的自由意味著絕對的責任,自由帶來的“重負”我們必須勇敢承擔。雖然其思想中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但其對主體能動性的強調和追逐自由的奮斗精神仍能夠給予現代人以反思和啟示。
關鍵詞:薩特;存在主義;自由觀
人是最復雜、最難以破解的謎題,薩特終其一生都在探討人與自由間的關系。其代表作《存在與虛無》在20世紀的法國哲學中是十分特殊的存在。這部論證自由的理論巨作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發(fā)出的“自由宣言”,是在德國現象學影響下深具法國特色的本體論著作。它猶如一把利劍劃破了當時籠罩在法國人心中的陰霾,指引人們走向光明和進步。在薩特看來自由是絕對的,不論在什么樣的處境下,人的思想永遠能夠自由地選擇。
一、存在與自由
作為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存在”概念是薩特研究的基本問題。不同于“本質先于存在”,薩特獨樹一幟地主張“存在先于本質”。認為作為主體性的人應該有進行自主選擇的權利,這也被薩特看作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在他看來,一個人只有經歷了從存在到消亡的全部過程之后才能對其本質進行描述。因為存在過程中的變化會導致人的本質的不斷變化,沒有任何先天規(guī)定的東西,人是具有無限可能性的。不同于在產生之前就已經被規(guī)定了名稱、用途和形態(tài)的“物”,人是優(yōu)先于概念之前的存在物,根據自身選擇來為自己定義。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告訴我們,對于人而言,沒有任何外在規(guī)定性的東西,也無需依賴任何先天的東西,人必須獨自擔負起自身的命運,并為自己的選擇而承擔相應的責任。
“自由”在存在主義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一切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自由受到了限制,人們則無法依照自身意愿來進行活動。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寫到“從人們將這種否定世界和意識本身的權力賦予意識時起,從虛無全面參與一個目的的位置的設立時起,就必須承認一切行動的必要和基本的條件就是行動著的存在的自由?!盵i]因而薩特在其哲學體系中提出了絕對自由的觀點。在他看來人的存在和自由是等同的,“自由不是一個存在:它是人的存在,也就是人的存在的虛無?!盵ii]只要人存在著他就是自由的,任何客觀事物都不能夠限制和剝奪他的自由。但人從出生之后起他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卻是根據其在之后成長過程中的自我選擇和創(chuàng)造決定的。他說:“我命定是自由的,這意味著,除了自由本身以外,人們不可能在我的自由中找到別的限制,或者可以說,我們沒有停止我們自由的自由?!盵iii]這就取消了上帝創(chuàng)造論和決定說。
二、自由與選擇
自由與選擇往往是緊密相連的,因為自由意味著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意愿進行更多的選擇,而且這種選擇是不具有任何等級制度的。在我們做出這樣或那樣的決定時,我們不受任何外力的束縛,即使是放棄選擇也是我們自由地選擇了“不選擇”這一選項。他反對一切決定論的觀點,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擁有了主觀意識性的自由,之后我們將面臨無數的選擇、做出無數的決定,并隨著我們個人的意志將自身塑造成獨一無二的人。由此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本質,既定不變的本質是不存在的,因為它會隨著我們的選擇而不斷變化,如果一個人停止選擇那么就意味著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但實際上,薩特的自由選擇觀具有一種強烈的主觀性。我們的選擇不僅會受內心主觀意愿的影響,還會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理想中設想的結局與現實的最終結果并不一定一致。但薩特認為這并不重要,他所說的自由是人們擁有選擇的自主性,結果能否成功并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換句話說,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選擇并不能取消他具有選擇這個選項的自由,在思想和意識中選擇是絕對自由的。但不可否認,任何選擇都有其結果,無論是否與預期的結局符合我們都必須要承擔其相應的責任,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從出世的這一秒起人們就已經陷入了自由選擇-承擔責任的無限輪回當中了。
三、自由與責任
在薩特看來,人的存在是完全偶然的。作為完全自由的人,我們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創(chuàng)造各種可能性。但由于我們既沒有上帝的庇護、也沒有人類普遍承認的共同價值約束,這意味著人必須依靠自己,并對自己負有完全的責任。
薩特在賦予個人選擇以無限自由的同時,責任也接踵而至。薩特對個人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是十分重視的,并且他認為這種責任是自人出生之日起就開始承擔的?!皬奈以诖嬖谥杏楷F時起,我就把世界的重量放在一個人身上,而沒有任何東西、任何人能夠減輕這重量?!薄盁o論我做什么,我都不能在那怕是短暫的一刻脫離這種責任,因為我對我的逃離責任的欲望本身也是負有責任的?!盵iv]這都說明了承擔責任的重要性和不可逃避性。
此外,人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他人乃至全人類負責任?!懊總€自由都在它的存在中向全人類負責”。[v]薩特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每一個看似自由的選擇其實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每一個行為的后果都由進行選擇的人來承擔,如若不然,人的自由選擇就會造成社會上的無序。因為當我們在做每一個選擇的同時,已經無意識地為其他人也進行了選擇。在進行每一個選擇時,我們必定是從利己角度出發(fā),希望能得到好的結果。但與此同時,其他的選擇主體也持有相同的看法,這必然會引起雙方利益的沖突,而導致一方得不到預想的結果。所以當我們在進行選擇時,其實同時也做出了其他人不能做相同選擇的選擇。所以“我在對自己負責時,也對其他所有人負責,我在創(chuàng)造一種我自己想要的形象,我在創(chuàng)造自己時也創(chuàng)造他人?!盵vi]總的來說,這份沉重的責任同時也是一份理所應當的責任。
四、自由與他人
眾所周知,薩特不僅是一個哲學家,更是舉世聞名的小說家和劇作家。在其劇本《禁閉》中有一句著名的臺詞“他人即地獄”。“他人”是薩特自由觀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個人的自由與他人的自由是緊緊聯結在一起的。
在薩特的中篇小說《惡心》中,主人公洛根丁曾說“我獨自一個人活著,我不同任何人交談,永不同人交談,我不接受任何東西,也不給予任何東西?!盵vii]他的內心獨白真實地表現了當時法國知識分子對個人絕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F在周圍出現了很多一樣渴望自由的“他人”,他人勢必會對我的自由構成潛在的威脅,使我們無法自由地選擇各種可能性來進行自身發(fā)展,這樣“惡心”的情緒就出現了。在薩特看來,他人的自由和我的自由是不可兼容的,成全他人的自由就意味著放棄我的自由,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就回到了霍布斯所說的“人對人是狼”的可怕狀態(tài),所以薩特說“用不著鐵銬架,地獄就是他人”。但是實際上這種地獄狀態(tài)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依靠他人來獲得知識和營養(yǎng),人注定無法停止同他人的交往,他人是我們越不過去的地獄。盧梭說:“我們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边@似乎同薩特的他人地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但薩特對于他人的思考卻在后期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在1946年發(fā)表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我們可以看到薩特從“他人就是地獄”轉而承認“他人的自由是我的自由的基礎”。他看到法國人民并沒有因為在二戰(zhàn)中失敗而灰心氣餒反而更加團結奮力抵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并最終取得了勝利。這讓薩特認識到個人的自由如果沒有其他人的配合是無法實現的,殘酷的戰(zhàn)爭現實給薩特的心理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之中,薩特對個人自由和他人自由的關系重新做出了論證:“我們從我思中發(fā)現的并不僅僅是我自己,也發(fā)現了別人?!盵viii]這里薩特已經意識到人的自由其實是具體的、現實的,而并非抽象的。真正的自由是無法從孤獨的個人世界中找到的,相反,我們需要在充滿他人的現實社會中去尋找,只有這樣的自由才是真正具有價值的。
薩特生活的年代是人們對自由最為渴望的時代,終其一生,薩特都在探索自由的道路上行走著。雖然不可否認,薩特的自由觀具有一種唯心主義色彩和悲觀主義傾向,但不可否認,其哲學思想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積極意義仍能給予青年人以反思和啟示。他啟示我們,未來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全新的,都是充滿希望和無限可能的。切忌因為過去的失敗而止步不前。相反,我們應該把握當下、勇往直前,在超越和創(chuàng)新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注釋
[i]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7:547
[ii]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7:553
[iii]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7:551
[iv]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7:699
[v]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7:59
[vi]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7:57
[vii] [法]薩特.惡心[M].引自[法]洛朗·加涅賓認識薩特[M].顧嘉深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發(fā)行,1988:64
[viii] [法]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