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騰 孫 凌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湖北部分農副產品消費需求明顯下降。同時因運輸不暢、農產品加工企業(yè)復工延遲等疊加因素,農副產品長期依賴的線下交易幾乎停轉,一些湖北農產品銷售面臨困難甚至出現滯銷現象。
幫困境中的農戶收獲一個春天的希望成為主流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各家媒體紛紛行動,涌現出許多優(yōu)秀的助農案例。 以湖北日報為例,通過組建公益助農平臺、策劃直播帶貨等方式, 實現了農副產品促銷和媒體品牌影響力提升的“雙贏”。
農產品滯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信息不對稱。 試想,如果有一個農業(yè)信息平臺,能讓對農副產品產銷數據實現匹配,就可以有效進行調整,促進農副產品供需平衡。
作為傳播機構,主流媒體因其權威性和公信力,成為信息溝通的橋梁。疫情期間,湖北日報利用全媒體矩陣搭建“云平臺”,想方設法動員全社會各界力量,幫老鄉(xiāng)銷售農產品,實現供需信息對接,共同戰(zhàn)“疫”。
開設新聞專欄,營造輿論氛圍。 媒體手中的筆,就是幫助涉農主體戰(zhàn)“疫”最有力的武器。 湖北省啟動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后, 湖北日報就積極宣傳報道全省農副產品供貨銷售情況,幫扶政策,專家解讀、為企業(yè)、合作社等市場主體積極發(fā)聲,如《縣市長直播“帶貨”,帶來了什么》《戰(zhàn)“疫”助農 粵鄂情深——廣東協助湖北農產品走進粵港澳大灣區(qū)》《以“新意”盡“心意” 蘇寧易購聯合湖北日報賣“鄂貨”》等有影響力的稿件。 截至4 月15 日,共發(fā)稿近200 篇,為湖北農副產品銷售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調動媒體矩陣,組建信息平臺。 面對湖北農副產品銷售難題,全國媒體積極響應,通過報紙、雜志、網站、微博、微信、抖音、頭條號、客戶端等平臺廣泛宣傳湖北農產品待銷信息,引導各大電商平臺、各類批發(fā)經銷企業(yè)采購湖北農副產品;利用自有營銷平臺、借助本地網銷平臺,幫湖北導流帶貨,為湖北農副產品拼單。
湖北日報利用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全媒體矩陣構建信息“云平臺”,將農副產品供需信息通過多渠道進行傳播,緩解信息“腸梗阻”。 3 月,湖北日報整合發(fā)布經核實的農副產品供貨信息數十期, 涉及茶企471 家, 小龍蝦企業(yè)684家,不少外地企業(yè)看到報道后,主動聯系產品滯銷的企業(yè)。湖北日報農村版(農村新報)則與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共同發(fā)起“全國農報一家親 共推湖北農產品”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帶貨效果明顯。
移動互聯網時代,可視化表達憑借其多樣化、簡單化、形象化的特點,被大眾廣泛接受。
在可視化的視覺表達中,新聞信息和服務通過造型和色彩的運動,滿足受眾的視覺感受,同時將信息內容更為直觀、更加深刻地傳達給受眾,使整個信息傳達的過程更加輕松,用戶體驗更好,給助農報道的形式和內容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新空間。
在助力湖北農副產品銷售中,湖北日報《每周一字》欄目,推出“鄂有好貨 等你下單”創(chuàng)意九宮格海報,九張圖組合起來能看到一個“買”字,單獨點擊每張圖則展示著湖北優(yōu)質農副產品的形象,激發(fā)起網友的購買欲望,也包含湖北人民對全國網友助力的感謝, 這則創(chuàng)意海報的相關話題閱讀量與互動達600 萬,
同一時間段, 其他媒體也紛紛推出為荊楚味道吆喝“帶貨”的海報,利用媒體屬性,把優(yōu)質產品進行整合,進行專業(yè)的制作,通過優(yōu)質的內容,進而給消費者呈現最真實、最優(yōu)質、最美好的農副產品。 如央視新聞的“謝謝你為湖北拼過單”、人民日報的“為鄂助力,幫湖北拼一單”,這些可視化表達創(chuàng)意十足,在網友的朋友圈呈刷屏之勢,有些海報上還貼心的附上購買二維碼,欣賞之時順手下單。
互聯網時代,“流量”就能產生“銷量”。在疫情期間,網絡直播為受到沖擊的市場主體找到了新的發(fā)展契機。 湖北日報積極對接電商平臺,與阿里巴巴、今日頭條、快手、抖音、京東、騰訊等平臺合作,以“縣長來了”為主題,聚焦農產品走出去的全過程, 帶著網友看湖北優(yōu)質農副產品是怎樣從田間到餐桌,實地感受湖北農副產品質優(yōu)價廉,來促進產品銷售。
從4 月1 日至15 日, 湖北日報已開展帶貨直播11場,有18 位地方政府負責人走進直播間,為當地特色農副產品站臺,鼓勁。實踐證明,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幫助銷售農副產品,效果不錯。秭歸縣縣長楊勇現場剝開秭歸特產臍橙,一個小時內吆喝得非常起勁,賣掉兩萬斤臍橙。 洪湖市委書記張遠梅現場下廚,制作排骨藕湯,這場直播現場網絡銷售45 萬份洪湖蓮藕。 “縣市長請您品春茶”活動中,11位湖北縣市長為春茶代言,總觀看量超442.9 萬人次,當天直播間成交122.08 萬元。 帶貨公益直播在湖北日報客戶端及聯動電商平臺播出后,全網點擊量已過1 億,帶貨價值超千萬元,助農效果看得見。
首先,縣長直播帶貨此前就存在,但沒有最近這么高的關注度。 現場試吃、打折銷售等網紅主播常用的方法,也讓網友看到了縣長接地氣的一面。 作為管理一個縣市的黨政官員,愿意在公開場合進行推廣,從本質上說是以政府信用和媒體公信力為當地農產品背書, 讓消費者更加有信心“買買買”。 農產品企業(yè)應提升產品品質, 特別要把好質量關,決不能夸大宣傳,否則會對當地農副產品的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其次,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媒體與電商平臺合作探索出來的“內容+品牌+渠道”的“流量變現”之路,在疫情結束后的助農報道中,依然可以策劃一系列主題活動,更好地服務于如何推廣農村特色資源, 讓脫貧攻堅之路走得更穩(wěn)。
最后,農產品銷售是市場行為,公益助農是應急之舉。新聞媒體有必要和相關部門建立長效機制, 利用新聞發(fā)布平臺,把黨和政府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涉農信息全面及時發(fā)布,消除信息傳播的單面性和不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