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朝陽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唐山 063200)
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制和能實現(xiàn)我國的法治目標。但更重要的是,提高零零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零零后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社會事業(yè)的棟梁,他們的法律意識強弱直接關系到我國法制建設的進程。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零零后大學生能夠合理運用法律的武器,整體法律意識偏弱。
我們針對零零后大學生設計并發(fā)放了線上及線下的調查問卷,最后回收和篩選了498 份有效問卷。從問卷結果初步分析來看,零零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普遍較高,但進一步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不同因素影響下,其法律意識強弱存在差異,具體舉例說明如下:
(1)在調查家庭環(huán)境中城鄉(xiāng)差異對其影響中,詢問是否有保留索要合同、發(fā)票、收據(jù)的習慣時,306 名生活在農村的同學選擇“有”和“沒有”的分別為152人和154 人;147 名生活在城市的同學選擇“有”和“沒有”的分別為93 人和54 人。城市和農村的零零后大學生具有保留合同等習慣的比例分別為49.67%、63.26%。從所占比例來看,大部分同學們有保留索要合同、發(fā)票、收據(jù)的習慣,但生活在城鎮(zhèn)的同學比例明顯高于生活在農村的同學,其法律意識更強。
(2)在調查中社會經(jīng)驗因素對其法律意識影響時,當詢問到您和家人權利受到侵害,您會怎么辦一項時,對于“通過武力解決”“找關系解決”“利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和“很委屈,無能為力”四個選項中,“曾使用過法律武器解決糾紛”的121 人選擇分別為0 人、2 人、118 人、1 人,而“沒有使用過法律武器解決糾紛”的377 人選擇分別為11 人、38 人、321 人、7 人,從其中的比例來看,有相關法律經(jīng)驗的人中,97.52%的人選擇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問題;而沒有相關社會經(jīng)驗的人中,85.14%的有法律維權意識。有相關社會法律經(jīng)驗者的法律意識明顯強于沒有經(jīng)驗者,所以社會經(jīng)驗對零零后大學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3)在調查零零后大學生關于專業(yè)是否對其法律意識有影響時,詢問道當您在商場購物時,被人懷疑,保安要求搜身,您會怎么辦一項中,對于“忍氣吞聲,自認倒霉”“要求企業(yè)侵害者予以經(jīng)濟制裁,并賠償風險損失”“大吵大鬧,與他人搏斗”和“糾集其他同學對商場的保安工作人員可以進行社會報復”四個問題選項中,309 名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選擇分別有73人、224 人、9 人、3 人,而189 名法學專業(yè)同學的選擇分別有11 人、176 人、2 人、0 人。從所占比例來看,法學專業(yè)或者非法學專業(yè)“要求對侵害者予以制裁,并賠償損失”所占比例分別為72.49%、93.12%,該數(shù)據(jù)表明大家的法律意識普遍還是較高的,但二者相比之下法學專業(yè)的零零后大學生法律意識明顯強于非法學專業(yè)。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孩子的港灣和賴以長大和生存的地方。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任何行為都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根據(jù)調查結果表明,家庭環(huán)境教育的失誤是我們零零后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甚至是違法犯罪的導火索。因此,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父母的法律素質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強弱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不斷增強學生自己的法治教育理念,培養(yǎng)行為準則和法律素養(yǎng),為孩子起到一個榜樣作用,同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培養(yǎng)良好的心態(tài)和心理健康,端正態(tài)度學習法律,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其次,加強家庭學校合作,形成家庭和學校合作力,促進家庭法治教育和學校法治教育的彼此滲透,從而促進零零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高。最后,父母重視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法律問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加強對孩子的法治教育[2]。
目前我國大學生可以接受法治中國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開設《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法律基礎課》,但事實上,學校往往在法制教育方面沒有去重視學生深層次的學習,僅僅只停留在了表面。
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在校不僅需要獲得基本的法律知識,還需要學校注重其對法律知識的挖掘和靈活運用。所以,要狠抓教學重點,充分地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教師要時刻以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問題意識為己任,而不能只看大學生最后通過考試取得的分數(shù)。學校應加強憲法教育。憲法是國家的基本法,是實現(xiàn)法治的根本保證。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意識,首先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憲法意識。其次,法律教育的內容應符合實際,針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用法律思維思考這個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最后,老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作用。在教育發(fā)展過程中,不僅要在教學研究內容上聯(lián)系生活實際,還要在教學管理方式上力求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積極度,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3]。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主義思想中,存在著一些抵制避免進行訴訟的觀念,如民間一些廣為流傳的“官府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凡進衙門告狀者,一律可以視為刁民”等。即使是大學生的權利被他人侵犯,他們也不會去法院起訴。他們認為,無論使用什么方法,該方法可以不使用法律訴訟來解決這一訴訟[4]。到目前為止,這種所謂的訴訟觀念仍深深扎根于人們的心里,是培養(yǎng)我國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一道厚厚的屏障。
因此,一方面,國家需要健全法律體系,做到立法科學化、程序化、民主化,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法制社會環(huán)境,全面實現(xiàn)依法治國,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零零后大學生法律意識。另一方面我國需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要改變深深扎根于人們心中的傳統(tǒng)觀念,當人們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還能為即將進入社會的零零后大學生樹立榜樣。
意志不夠堅定、承受能力較差的零零后大學生,在法律問題面前,很容易盲目沖動做錯事情。在很多高校,大學生只注重專業(yè)課學習而忽視公共課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考試成績能夠及格,而不在乎這些技術課程的真正價值。所以,功利價值目標的大學生也極大地影響了他們法律意識的形成。
因此,大學生需要不斷提高對學習相關法律的興趣,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了解相關法律的作用,嘗試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依靠國家法律手段進行解決這些問題,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5]。第一,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零零后大學生提高法律意識的必要性,通過多方面、多途徑使大學生個人認識到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第二,要注意學習法律基本知識的方法,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態(tài)度學習法律知識,在必須掌握法律許可和法律禁止的法律框架中做人、工作。法律的真意是實踐的,法律的真諦在實踐。只有在生活中,我們才能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將法律知識轉化為運用的能力,才能逐漸強化學生個體的法律問題意識。
零零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可以說是責任重大,本文旨在為力量和學生如何這一問題后發(fā)布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提出一些筆者的觀點。由于筆者才疏學淺,了解的信息十分有限。但是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勇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改正,零零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一定會得到更好地改善,我國的法制建設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