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山樵
近日翻閱《漢書》,有這樣一句話吸引了我:“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jīng)。”意思是說,留給子孫滿箱黃金,不如教會子孫一本經(jīng)書。其實,這里的“經(jīng)”不是指哪一本具體的書,而是告訴后人,與其給孩子置下萬貫家財,不如教會他們?nèi)绾螌W習、如何做人、如何生存。簡單地說,就是要給后人留下好的家風。
由此引出關(guān)于家風和家產(chǎn)的永恒話題?!凹绎L”即一個家庭所倡導和踐行的“核心價值觀”,蘊含于家庭成員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外顯為家規(guī)、家訓、家德、家教等。“家產(chǎn)”指家庭的財產(chǎn),與“家業(yè)”近義,意為家傳的事業(yè)或?qū)W業(yè)。放在現(xiàn)實的人文語境下,兩者就像家庭建設的兩部分,各有各的作用,且相輔相成,不能說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但竊以為,許多時候,家風傳承比家業(yè)綿延更值得我們?nèi)リP(guān)注。
好的家風勝過萬貫家財。古語有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我國歷史上許多賢臣名相、清官廉吏,在治家教子、家風家訓、財富觀念等方面,都反復強調(diào)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財盡其用、人享其安,也很注重以身示誡、立之以規(guī)、喻之以理、教之以嚴,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清乾隆年間,鄭板橋為政清廉,他罷官歸里時是“宦海歸來兩袖空,逢人賣竹畫清風”。他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對兒子說:“可于課余之暇,命農(nóng)工導之家稼學圃?!?/p>
傳承家產(chǎn)不如傳揚家風。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給子孫留錢財,而留給子孫這樣一副對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晚年用自己的余財在家鄉(xiāng)買了一千多畝良田,創(chuàng)建了義莊。通過義莊,族人可在生活困難時獲得糧食與衣物,渡過難關(guān)。范仲淹還將一塊打算用來自住的宅地捐獻出來,建造學堂,普惠于民。
好的家風才是最好家產(chǎn)?!兑捉?jīng)》有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良好的家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營養(yǎng)劑,能給家庭帶來正能量。范仲淹一生淡泊名利,言傳身教,他的子女受到良好家風影響,從而使其家族有了代代相傳的好口碑;母親在岳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岳飛又一再教育自己的兒子一心為國,從而讓后人敬仰。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與其費盡心機給子女攢下大筆財產(chǎn),不如在提高子女思想、文化修養(yǎng)上下功夫。俗話說: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