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鏞
1958 年全國各行各業(yè)大躍進,我縣(太倉縣)文教系統(tǒng)也不例外,新辦了衛(wèi)生中專學校、農(nóng)業(yè)中學等校,同時增辦了二所初級中學的高中班,這樣太倉縣第一初級中學改名為太倉縣中學,瀏河初級中學改名為瀏河中學。我們太倉縣中學初三的五個班和高中一年級的二個班搬至新華東街的原城廂鎮(zhèn)中學的校址。
就在我們街北側(cè)校門斜對面,有一新建不久的新華飯店分部,紅漆大門,大玻璃窗很有氣派。這樣的場所,我們這些青少年學生一般是不可能光顧的。1958 年的秋季,大躍進漸入高潮,服務行業(yè)也要躍進,聽說該飯店有個楊姓服務員是全縣的服務標兵,我們幾個同學出于好奇也出于嘴饞,決定去奢侈一把。趁晚飯前放學時間,我們?nèi)说皆摰昝咳顺砸煌腙柎好?,這是進店的最低消費了。一碗陽春面一角錢,二兩半面條。為什么是二兩半呢?原來上世紀50 年代前我國的重量單位為每斤十六兩,一斤面條做4 碗,這樣每碗為老秤量的4 兩,后來國家改十六兩制為十兩制,這樣每碗便是二兩半了,這是行業(yè)尊重民間傳統(tǒng)的做派。
至于把沒有澆頭的光面叫做陽春面,其淵源和說法太多了,這里列出源自清王朝時期的兩種說法。一是物價說。當時每碗光面十文錢,民間稱陽歷十月為小陽春,于是十文和十月重名,光面改稱為陽春面,店家和百姓都有面子更是上得了臺面。二是傍帝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某處,便襟便服私訪,中午時分到街頭攤點上吃午飯,當時只有光面。皇帝由于饑餓萬分,故覺得光面也鮮味無比,趁興說:“光面難聽,眼下正值陽春三月,賜名‘陽春面’吧!”
陽春面雖只有面條,但由于各店做工精細,其湯水又由各種葷腥熬煮而成,故味道非一般,被平民認可,也就長久地傳承下來。
我們?nèi)煌瑢W一進該店大門,立刻見一位身著白色布衣大褂貼袋上掛著小紅五星的中年服務員迎上來,口中高喊:“三位小客人請入座?!蔽覀児烙嬤@就是服務標兵了。他把我們引到一張八仙桌旁,拉開長凳安排我們坐下,然后拿出茶壺茶杯給我們每人倒上一杯熱乎乎的香茶。接著更使我們驚奇又喜悅的是,他進入后廚,拿來三條滾燙的熱毛巾,說:“小客人,請你們擦擦臉和手。”一股暖流浸潤著我們的小臉小手。這是當時我們當?shù)氐囊环N高檔禮儀。在茶館書場、戲院客座、婚喪宴席上,茶擔師傅們把一條熱毛巾送給你,這是對你的尊重和禮貌。一般情況這時你應該遞給他一支香煙作為還禮,因而茶擔師傅們兩側(cè)耳朵上夾著幾支煙也成一景。我們初中生當然只是點頭稱謝罷了。最后他才說:“小客人要用什么?”真是服務業(yè)的金牌。
一角錢的陽春面消費獲得了如此的禮遇,回校后我們大肆宣傳了不少日子,估計后面有不少同學也進去享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