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 要: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 ‘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币虼耍處熞饤壙际裁唇淌裁?,或是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融入能力發(fā)展的做法,探索出一條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 地理;學習情境;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5.170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智慧化數(shù)字城市、數(shù)字地球、觀測定位系統(tǒng)日益精密,人類了解地球的目光也越來越深邃,地理學科的社會屬性就顯得尤其重要。了解地球,關注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與未來的世界和諧共生,是永恒的主題。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把生活中的、身邊的地理和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結合起來,融情入理,讓學生愛上地理學習。
1 課內教學與課外拓展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學生對地理學科產(chǎn)生興趣,必須從興趣入手。
1.1 上好起始課
初一是培養(yǎng)他們學習興趣的關鍵階段,所以開學第一節(jié)課,我跟同學們一起討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xiàn)象,比如說,太陽為什么東升西落?我們生活的地球有多大?是太陽大,還是地球大?一年為什么會有四季……請學生們來討論,并讓他們互相評價對方觀點的對錯。我甚至還繪聲繪色地背誦《兩小兒辯日》,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狀態(tài),這樣不僅能激起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還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問題確定了以后,我并不及時給出正確答案,而是將他們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都是同樣的幾個問題,要求他們回家查閱資料,觀察日出日落現(xiàn)象等方式去完成,第二節(jié)課讓各小組之間針對每個問題進行解答,同時其他小組要及時評價答案的對錯,并說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對每個小組認識程度進行評價,再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指出學習的方向,從而很自然地引出認識地球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這樣的課堂教學,既培養(yǎng)了初學者的興趣,又為后面章節(jié)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2 與生活有機結合
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課堂內容相結合,學生更會快樂地學,輕松地學。比如,八年級上冊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是難點,為此在講這節(jié)課前,我安排學生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并觀察各省的輪廓特點,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描述它的輪廓。上課交流的時候,學生會說內蒙古像一只飛翔的雄鷹,西藏像一只棉拖鞋,山西像平行四邊形,陜西像跪著的兵馬俑等等。在歡快的師生互動中引入互評機制,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
2 教學實踐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教師在課堂實施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出現(xiàn)的情緒表現(xiàn)和思維反應,要用敏銳的眼睛發(fā)現(xiàn)細節(jié),掌控課堂,并有意識推動互評活動的發(fā)生,激發(fā)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織教學:
2.1 變換評價的主體,組織生生互評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的課堂參與情況直接決定了學習的效果。課堂中,學生參與評價,能夠很好地調動課堂氣氛。所以,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教師要試著讓學生掌握評價的權力,多采取質疑的方式開啟學生的思維。如,你同意他的觀點嗎?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嗎?以此引導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既關注教學內容,又引領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與其他學生思維上的異同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不斷地進步。
2.2 依據(jù)情況分組,進行小組互評
小組互評是指在學生質疑、解疑時,讓學生在小組中來評價組內同學,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間的互評。比如在“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五個大組:公路運輸組、鐵路運輸組、水運運輸組、航空運輸組以及管道運輸組,再根據(jù)運費和時間上,每個組分成兩個小組,分析每種運輸方式在運費和時間上的優(yōu)缺點,然后進行組間分享及互評。整個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引導者和仲裁者,在知識要點和方法技巧上進行點撥和引導。在小組互評教學中,讓學生在競爭的意識下,毫不保留地將本人或本組的看法表達出來,這樣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所培養(yǎng)和提高,并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2.3 轉換角色,開展師生互評
在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中,評價更多的是教師的“一相情愿”,而新課程理念要求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這就決定了評價應是雙向甚至多向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評價權的下放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使他們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傳播者。有時為推進師生互評活動的進行,尤其是學生在對老師的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故意“賣個破綻”,間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評價。學生通過以往的知識儲備,可以對該問題進行有理有據(jù)地評價,指出這兩句話當中的漏洞。從而調動自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樹立自信心。
3 反饋情況與分析研判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
在課堂中,如果評價人是學生時,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記錄學生評價的準確性和獨特性,課后要重點對不積極評價、評價觀點奇特的學生分析研判,同時,教師要對這一部分學生有針對性地改變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整體推進學生進步的效果。例如,老師點名哪位學生來評價,可以換成學生點名讓哪個小組的學生來評價,變被動為主動;如果評價人是教師時,教師要選擇恰當?shù)恼Z言,適時的時機,真誠地向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針對學生對重點知識和學習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對待地理學習的態(tài)度給予反饋,做到及時提醒,及時改正,提升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綜上所述,興趣的激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通過教師逐漸地放手,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實現(xiàn)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久而久之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和學的情境就會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 趙德成.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是什么及如何推進[A].《教育與科學研究》,2013年第3期.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