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張
摘要:“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語出《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一段歷史故事,人們津津樂道、耳熟能詳。多數教科書對后一句的解釋欠妥,在此略加分辨。
關鍵詞:拒絕;責備;分辨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一句人們耳熟能詳,語出《史記·項羽本紀》。人教版語文必修一中《鴻門宴》一文注釋這句話:“做大事不必注意細枝末節(jié),行大禮不必講究小的謙讓?!眱删湓捯磉_的是同一個意思:做大事與行大禮都要顧全大局,不要太在意細節(jié)問題。這種解釋從形式上看是互文,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
當時的形勢是“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羽掌握著生殺予奪的權力,而劉邦則處在生死攸關的危急關頭。劉邦一方“不顧細謹”,臨陣脫逃,項羽一方當然會給予指責。在樊噲看來,只要能順利脫險,不用說對方的指責,即使大的“督過”也在所不辭。因此,在危急關頭,樊噲當機立斷,奉勸主公“不顧細謹”,三十六計走為上,進而打消劉邦心中的顧慮,從而為漢室贏得轉機。
文中當時的形勢是劉邦命懸一線。樊噲、劉邦、張良定計在先,沛公逃席后,張良入謝。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中?!边@句話是對前面“大行”“大禮”最準確的注腳。劉邦甘愿“不辭小讓”,也要“不顧細謹”的逃命。
將“不辭小讓”譯為“不必講究小的謙讓”確實有些不妥?!白尅庇袃蓚€義項:一是責備、責怪。“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公子曰?!保ā妒酚洝の汗恿袀鳌罚┒侵t讓、辭讓?!疤┥讲蛔屚寥?,故能成其大?!保ɡ钏埂吨G逐客書》)“辭”沒有“講究”的義項,翻譯成“講究”很生硬、很牽強?!稗o”在這里表示“推辭”,“不辭”就是“不推辭”,如“不辭辛苦”“在所不辭”等。因此,“不辭小讓”應譯為“不必推辭小小的責備”,如此,前后文語意貫通,上下旬對應協(xié)調,情節(jié)上水到渠成。
以上可能是不太成熟的看法,意在讓注釋更準確,讓教學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