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海 盧立飛
摘 ?要: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在大學生黨員教育中的應用已經(jīng)得到普及,但是正在興盛的微信如何在其中實現(xiàn)規(guī)范化和常態(tài)化,這需要考察大學生黨員教育的基本模式。線上模式和線下模式各有利弊,微信模式作為線上模式中的一種典型,問題主要集中在不良信息對大學生黨員健全人格養(yǎng)成的阻礙乃至侵害。中醫(yī)學上對疾病的發(fā)病和治療原理應用到微信公眾平臺的優(yōu)化設計思維之中,也就是既要搭建好微信公眾平臺,也要將線上模式和線下模式實現(xiàn)串聯(lián)。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大學生黨員;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32-0189-04
Abstract: Nowaday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een abundantly applied to the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party member, but how to standardize and normalize the flourishing WeChat require examinations on the basic model of party memb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models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Chat, as a typical online model, often has a problem of malicious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an obstacle or even a kind of viol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among student party members. We can apply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WeChat public platform, that is, we should not only built the WeChat public platform well, but also connect online and offline models.
Keywords: WeChat public platform; undergraduate party member; educational patterns
自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黨建工作上持續(xù)強化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應用與完善,黨員教育信息化平臺也日趨多元,門戶網(wǎng)站、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體已經(jīng)成為典型載體。就微信而言,隨著人們的生活與其交融度的增強,通過微信開展黨員教育成為黨建工作的新生點,其中,“共產黨員”訂閱號引領著黨員教育的新方向和新措施。微信在信息傳播的速度和便捷上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但是我們又不能忽略受眾的可接受度和不良信息的摻雜問題,再加之,大學生在信息的接受力和傳播力上所具有的彈性特質,所以有效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來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具有必要性。這就需要我們反思大學生黨員教育的現(xiàn)有模式,并思考如何根據(jù)大學生黨員的特點來優(yōu)化微信公眾平臺的教育功能,以求有助于大學生黨員人格的培育乃至高?;鶎狱h建工作質量的提升。
一、大學生黨員教育的基本模式
截止2019年,我們黨已經(jīng)召開了二十六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這凸顯我們黨對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視。從黨員數(shù)量看,根據(jù)中央組織部2019年發(fā)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統(tǒng)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shù)為9059.4萬名,其中學生黨員180.5萬名,2018年新發(fā)展的學生黨員70.4萬。[1]從靜態(tài)上看,學生黨員所占的比例僅為2.29%,但是他們卻具有動態(tài)性,因為高校是持續(xù)不斷地向社會輸送人才,源源不斷的學生黨員終將走上社會。從這個意義上看,高校在育人過程中,如何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與“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黨員,如何培養(yǎng)學生黨員”息息相關。
在黨員教育上,我們黨持續(xù)開展和強化學習教育活動,近些年開展的“三嚴三實”、“兩學一做”即是例證。高校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除了按照黨中央要求外,還需要適時地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如果以大學生黨員教育的載體和形式為標準,可以將教育的現(xiàn)有模式概括為線下模式和線上模式。
(一)線下模式
大學生黨員教育的線下模式,即傳統(tǒng)模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并融合現(xiàn)場講座、個人自學、交流研討等方式;在信息的傳遞方面,以紙張為文字的靜態(tài)載體,以面對面式交流為語言的動態(tài)載體;在教育方法上,以單向的知識傳遞為主、雙向互動為輔,以教師的授課為主、個體自主學習為輔,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活動為輔。
線下模式沿用的是傳統(tǒng)教育方法,在授課者和學習者的思維習慣上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但是存在的弊端體現(xiàn)為“交互性不強”、“單一性”、“實效性不強”[2],我們認為,原因在于線下模式雖然具有較強的學習約束性,但課堂教學時間短,難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意識;由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時事報告等組成的片段化教學方式難以達到專業(yè)教育中課堂教學的連貫效果。由此,大學生黨員教育應具備的系統(tǒng)性、全面性、動態(tài)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二)線上模式
大學生黨員教育的線上模式,即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是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平臺,融合文字、視頻、圖片、聊天空間等載體開展的教育方式,比較典型的是門戶網(wǎng)站、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體在黨員教育中的應用。
線上模式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而逐漸興盛的,當互聯(lián)網(wǎng)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實現(xiàn)廣泛介入時,線上模式在大學生黨員教育中就具有了更強的推廣空間。它蘊有海量信息、傳遞及時且迅速、途徑多元、檢索便捷等特點,但是信息的雜亂化、碎片化又使大學生黨員教育隱含著被沖擊、被偏移的風險。
當然,在大學生黨員教育實踐中,線下模式和線上模式是并存的,雖然各高校各有側重,但是線下模式作為一種傳統(tǒng)模式得到了普遍的沿用,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方法以及與線上模式的融合度上。也就是說,各高校都認識到線上模式作為大學生黨員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必要性,但是如何緊跟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步伐,有效發(fā)揮線上模式的作用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大學生黨員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
二、大學生黨員教育的微信模式
(一)微信模式的形成
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過程中,與通信技術相關聯(lián)的典型代表是微信的出現(xiàn)和興盛,微信是騰訊公司2011年1月21推出的一款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現(xiàn)今已經(jīng)得到了各行各業(yè)的青睞,并且與人們的生活實現(xiàn)了高度的融合,在大學生黨員教育中的應用即是其一。
在大學生黨員教育的線上模式中,目前最熱門的當屬微信。通過在微信上查找與“黨員”相關的公眾號可知,既有中組部運營的“共產黨員”公眾號,也有高?;鶎狱h組織或黨務工作者運營的“黨員服務站”、“黨員工作站”、“黨員先鋒隊”、“黨員先鋒號”、“黨員之家”等等公眾號,大學生黨員教育的微信模式已經(jīng)悄然形成。從理論研究看,“微信”、“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平臺”雖然是學界和實務界的研究熱點,但是將大學生黨員教育與其進行關聯(lián)性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且不系統(tǒng)和不深入。
(二)微信模式的評判
“用戶對微信等社交媒體依賴的本質在于用戶在其提供的模擬情感情境下獲得了符號資本和情感能量?!盵3]也就是說,微信雖然作為虛擬空間,但是蘊含著信息和情感?;诖宋覀兲岢龅拇髮W生黨員教育的微信模式,實際上是將微信具有的信息傳播功能與大學生黨員教育相融合的產物。微信在信息傳播中存在的“雙刃劍”現(xiàn)象同樣影響著大學生黨員教育效果,特別是當微信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生活習慣時,必須有效地挖掘微信的教育功能和避免微信作為新媒體隱存的弊端。
1. 微信的教育功能
在微信的各項功能中,微信公眾號是微信模式發(fā)揮教育功能的主渠道,大學生只需要點擊關注即可接收到教育者上傳的信息;微信公眾平臺則是教育者以個人或單位名義申請的,進行后臺操作,上傳信息的主渠道。微信公眾號和公眾平臺實際上是微信作為傳播媒介的兩個面相。從公眾平臺層面看,教育者發(fā)布什么樣的信息以及信息如何來表述至關重要;從公眾號層面看,如何增加并鎖定受教育者及其數(shù)量以及如何增強受教育者的可接受度尤為關鍵。如果將此延展至微信的其他功能的話,那么我們可以看到,朋友圈的分享,單獨聊或群聊中的轉發(fā),強化了微信的教育功能。“諸多網(wǎng)絡新功能必須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雙方充分融合,達到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盵4]大學生黨員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黨建工作的組成部分,在運用微信模式時,如果不能對信息進行有效地識別、整合、優(yōu)化的話,那么微信的教育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地挖掘,甚至沖擊、損害大學生黨員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2. 微信模式的不足
從信息的傳播特征和受眾的接受性看,微信模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不足。
一是,不良信息在微信乃至新媒體的傳播中對教育功能的阻礙。不良信息是指與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政策、法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相違背的信息。微信作為一種載體,源源不斷地將各種信息輸送至移動終端,如果將微信傳播系統(tǒng)視為一個有機體的話,那么不良信息流轉就如同出現(xiàn)在人類社會中各種流行病或傳染病的發(fā)生、傳播原理。讓我們恐慌的SARS、甲型H1N1等瘟疫就具有典型性。瘟疫亦稱大流行病,指大型且具有傳染力的流行病,由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大流行病的出現(xiàn)一般符合下列條件:一種新病原在人群中出現(xiàn);病原因感染人引起嚴重病況;病原易傳染,特別是在人與人之間傳染。
在高校黨建工作乃至大學生黨員教育中,理想信念是核心要素。在教育功能中,知識或信息的正當化是關鍵。但是在微信模式下,信息的傳播更多、更快、更廣。當新的不良信息出現(xiàn)后,經(jīng)過人們接受或吸納,如果繼續(xù)傳播,那么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將受到強化,當下面對“隱性含蓄的內容設計與傳播策略”[5],特別是那些敏感事件,再加之“標題黨”的助推,不良信息可能演變?yōu)閻盒缘妮浨?。此類情形會消減微信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功能。
二是,不良信息對大學生乃至大學生黨員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產生阻礙。根據(jù)“媒介系統(tǒng)依賴論”觀點,人們對媒介的使用與媒介的影響力是成正比的,對媒介越是依賴,受媒介的影響就更大[6]。在微信模式中,如果說不良信息對教育功能的阻礙屬于外在傳播范疇的話,那么對個體健全人格養(yǎng)成的阻礙就屬于內在運行范疇的侵蝕。這就如同疾病侵入人體肌體而發(fā)病一樣,按照中醫(yī)理論,這實際上是正氣與邪氣的關系?!端貑栠z篇·刺法論》中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與邪氣是疾病發(fā)生過程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在多數(shù)情況下,邪氣之所以侵襲人體而發(fā)病,是因為正氣虛弱,抗邪無力,因而正氣不足是發(fā)病的前提和根據(jù),居于主導地位。
正氣不足之所以能夠成為病邪內生發(fā)病的內在根據(jù),因為當人體適應調節(jié)能力低下時,就容易對外界的刺激產生較強烈的反應而發(fā)病;正氣強弱可決定發(fā)病的性質與病情。正氣足,即使發(fā)病病情輕,易治療,反之則病重,難治療,預后差。邪氣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無邪氣則不會發(fā)病。
作為大學生,尤其是黨員學生,如果理想信念在人格中能夠牢牢固定,那么不良信息作為一種負能量即便侵入到他們的人格之中,也會被正能量所抵御。如果理想信念本就處于搖擺之中或者空白狀態(tài),那么在黨員教育功能不健全、不良信息毒害性強的情況下,大學生黨員的人格極易走偏。
可見,微信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平臺,它在學生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將其引入到大學生黨員教育之中,加強我們黨的“網(wǎng)絡輿論主導權”[7],既是與“互聯(lián)網(wǎng)+”與時俱進,也是正確識別它的雙刃劍特點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微信在大學生黨員教育中的實效性。
三、大學生黨員教育微信模式的正當化設計
當下,官方媒體已經(jīng)與微信建立對接,而且官方和個人均可在線申請微信公眾號,印證了在現(xiàn)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媒體的說法。就大學生黨員教育方面的微信公眾號而言,既有各級黨組織的官方或半官方微信公眾號,也有教師、學生或學生組織申請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有的研究者從“微信公眾平臺”、“粉絲”、“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四個角度分析微信的傳播效果,并且分析出“粉絲的依賴性和傳播的互動性”是最重要的兩個指標[8]。
既然微信在大學生黨員教育中存在著利弊,那么作為大學生黨員教育者和組織機構是否應當申請微信公眾號?如果應當,那么又該如何合理運營微信公眾平臺,筆者認為,這需要將“微信公眾平臺”、“大學生黨員”、“信息”、“傳播方式”四個要素融入其中來進行設計。
(一)利用治未病思維對不良信息自帶的惡害予以預防
不良信息作為一種負能量,自身帶有惡害。不良信息的產生難以避免,但是可以從傳播上以及人的認知乃至觀念層面施以防范,這種預防觀念類似中醫(yī)上的治未病思維。《黃帝內經(jīng)》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未病思維既是指未病先防,即預防疾病發(fā)生,也是指既病防變,即已經(jīng)生病,及時治療,并能夠預測到疾病可能的發(fā)展方向,以防止疾病的進一步進展。
微信對信息的傳播速度可以用“瞬間”來描述,依靠阻斷或刪除的方式難以實現(xiàn)對不良信息的制止。在大學生黨員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動態(tài)地監(jiān)控不良信息在學生中的傳播狀況,合理地研判其對學生可能造成的影響,并就此發(fā)揮教育的功能,形成正能量與負能量的內在性抗衡,建好“微陣地”,實現(xiàn)多媒體聯(lián)動,強化“微管控”,改進微信管理水平[9]。當然,在大學生黨員教育中,面對不良信息的時候,既然避免不了,那么我們可以運用平衡觀對其進行認識,正如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也就是說,各種信息的存續(xù)恰恰可以為學生黨員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提供正負兩面的信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教育者如何引導學生,也就是教育的常態(tài)化和實效性問題,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大學生黨員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從而達到對不良信息的自動識別和屏蔽的效果。
(二)采用扶正祛邪法對不良信息造成的損害予以矯正
當不良信息已經(jīng)對大學生黨員的認知、觀念造成不良影響的時候,作為教育者應當及時幫助學生矯正和引導學生自我矯正。正如同中醫(yī)在治病上的扶正祛邪法。一是治病求本,明確疾病的本質,掌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并針對最根本的病因病理進行治療。二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據(jù)環(huán)境、個性等不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三是強基固本,即加強正氣,有助于抗御和驅逐病邪;而祛除了病邪的侵犯、干擾和對正氣的損傷,有利于保存正氣和正氣的恢復。
我們在解決不良信息對大學生黨員造成損害的時候,應當找到問題的根本,并根據(jù)不良信息的特點和學生黨員個體的實情將一般性教育和針對性教育相結合,增強大學生黨員在理想信念上的堅定性,來排除不良信息的侵害,培育乃至重塑大學生黨員的健全人格。
(三)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
高校黨建工作是我們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黨專門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高校基層黨組織是由學校黨委、黨總支/分黨委、黨支部、黨小組組成,各級黨組織都承擔著大學生黨員教育的職責。其中,黨支部是每位黨員的直接組織歸屬,也意味著在教育功能的發(fā)揮上具有直接性。
在教育平臺方面,有的論者提出了構建“‘基層新媒體平臺建設-理論學習與傳統(tǒng)工作方法支持-新媒體形式活動開發(fā)實踐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10]。我們認為,針對微信已經(jīng)生活化的效果,各級黨組織都可以申請微信公眾號來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關鍵點在于如何運營微信公眾平臺才能有助于大學生黨員抵御不良信息、養(yǎng)成健全人格。我們以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師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的典型案例作為思路探索的驗證。
第一,搭建兩個微信公眾平臺。教師黨支部申請了“師生黨員先鋒營”微信公眾號、學生黨支部申請了“青春人文”微信公眾號。黨支部組建專門的團隊運營兩個微信公眾平臺,前者以教師黨員為主體,后者以學生黨員為主體,都面向全院的教師和學生開放,在運營的過程中注重兩個微信公眾平臺的互動,形成疊加效果。在內容上,既包括政策法規(guī)的及時傳遞和解讀,也包括師生黨員的成長表達;在形式上,由于“新媒體話語構成了一種融合口頭和書面話語的第三種空間話語”[11],所以微信上的語言應當優(yōu)化標題表述、精練正文內容,從內容和形式上,提升微信公眾號的吸引力、可接受度。
第二,設計“項鏈式”搭配。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兩種教育模式,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形成聯(lián)動格局。在線下模式中,將校園文化與學生黨員教育相融合、思政工作與學生黨員教育相融合的雙融合思路,使教育更貼近學生生活,提升學生的情感理性。在線上模式中,以微信公眾號為主,并與QQ、微博、博客、學院網(wǎng)站相銜接形成線上教育的網(wǎng)格化。線上和線下兩種教育模式在內容上做到實時性,傳遞有益信息,抵御不良信息。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黨內統(tǒng)計公報[Z].共產黨員網(wǎng),2019-6-30.
[2]張立青.羅小松,楊誠.新媒體視域下高校黨員教育管理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6):31.
[3]於流芳.全媒體視閩下微信互動傳播研究[J].傳媒,2015(6):71.
[4]王辰.基于微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0):38.
[5]李悅.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平臺建設研究[J].現(xiàn)代傳播,2016(7):162.
[6]韓曉寧,王軍,張晗.內容依賴:作為媒體的微信使用與滿足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4(4):91.
[7]顧金喜.全媒體時代如何有效加強黨的網(wǎng)絡輿論主導權[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6):13.
[8]冀芳,張夏恒.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評價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2):80.
[9]李悅.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平臺建設研究[J].現(xiàn)代傳播,2016(7):162.
[10]艾春明,王翠萍,陳昊琳.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鶎狱h組織工作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98.
[11]李戰(zhàn)子.話語分析與新媒體研究[J].當代修辭學,2016(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