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閨蜜伊凡在電話里向我哭訴:“快救救我吧,我快抑郁了!”我半開玩笑地說:“就你這不著調(diào)的性格,也會抑郁?”話音剛落,她哭得更厲害了。原來,伊凡是被單位領(lǐng)導欺負了。她平時愛打扮,穿著比較前衛(wèi),也正因此,總能引起領(lǐng)導的“特殊關(guān)注”。每次她工作出錯,領(lǐng)導不談錯誤,反而陰陽怪氣地揶揄她:“你上個班穿成這樣,心思全花在怎么勾搭男同事上了吧,就你這樣,能不出錯嗎?”久而久之,原本樂觀自信的伊凡,變得越發(fā)沉默寡言,也不愿再打扮自己了。面對她的哭訴,我感到很無奈,細想想,這樣的事,在我身邊也時有發(fā)生。面對職場中的“精神欺凌”,我們該怎么辦?
于楠
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你閨蜜的遭遇,讓我想起了前陣子甚囂塵上的“火箭少女組合Yamy曝光公司會議錄音”事件。會上,Yamy被老板當眾狂損——“很丑、不時尚、沒有價值、唱歌難聽、只是一個伴舞而已......”一個人氣偶像,被描述得一無是處。隨后,網(wǎng)友紛紛留言:“Yamy是被職場PUA了?!?/p>
什么是“職場PUA”?事實上,它同“愛情PUA”一樣,都是通過一系列精神控制,精準打擊對方自信,在對方自我意識和自我判斷逐漸淪陷的過程中,實現(xiàn)精神上的完全掌控。職場PUA的操縱者,為了展現(xiàn)自己的成就動機和權(quán)力動機,會有意識地采取言語攻擊、思想壓迫等手段,以滿足自己近乎變態(tài)的征服欲。一些人甚至將這類精神控制視作企業(yè)管理的良方。
動機并不難理解。在群體心理學理論中,我們都是社會中的某個單一個體,不斷被社會化的過程,是不斷從群體中獲得優(yōu)越感、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但在病態(tài)的職場關(guān)系中,PUA操縱者更樂于通過不斷地貶損對方、消耗其情感等極端方式,來凸顯自我價值。就像網(wǎng)傳的“PUA男”把不停獵艷,作為“戰(zhàn)績”炫耀一樣,他們將女性視為一個個成功捕獲的獵物或被操控的玩偶,不斷用冷暴力、語言打壓甚至故意誘導其自我傷害等手段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不會輕易被PUA,美國組織心理學家加里·奈米在近20年的職場欺凌領(lǐng)域研究中發(fā)現(xiàn),長期受到職場欺凌的人通常都有自卑、低成就動機、弱勢心理等共性。他們過度看重他人的意見與評價,并為能在群體中獲得歸屬感,不惜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
與此同時,這些受害者也是一個典型的矛盾體。最初時,由于自卑、弱勢等心理作祟,他們會覺得自己只是吃了個虧,只要更加努力,一定能得到同等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認錯是他們一貫解決問題的方式,結(jié)局往往是受到更多精神壓制。隨后,長時間的精神壓制,讓他們對身邊的人逐漸產(chǎn)生敵意,認為所有人都對他們有偏見,自己一無是處,只能隱忍,否則將退無可退,直至精神上徹底崩潰。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不管是PUA的操縱者,還是受害者,他們都缺乏一種愛的能力。在職場中,一個懂得愛自己和愛別人的領(lǐng)導,不會將自己的優(yōu)越感凌駕于員工的痛苦之上。同理,一個擁有愛的能力的員工,也不會過度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去一味迎合上司。
面對職場PUA,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遠離。只有徹底切斷這種關(guān)系,才能從內(nèi)心和情感上得到解脫。沒必要為了迎合別人而竭力改變自己甚至把自己逼入絕境,畢竟在這個蕪雜的世界里,我們最重要的使命首先是學會好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