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燕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0)
腦卒中是我國高發(fā)的神經系統疾病,有著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颊咂鸩『?,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常出現四肢和軀干肌群協調能力下降,肌緊張和肌張力反射異常,平衡功能減弱,表現為重心轉移障礙、坐位或站位姿勢難以維持、運動不協調等。患者運動功能發(fā)生不同程度的障礙,不僅移動困難,還是跌倒、墜床的高危人群[1],日常生活常需他人協助,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照護負擔,嚴重者還可危及生命安全。核心肌群是指軀干前后及兩側的肌肉,負責維持脊柱節(jié)段的穩(wěn)定性和產生脊柱運動[2]。臨床上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多側重于糾正不良姿勢和異常運動,而忽略了核心肌群的訓練,患者平衡功能和姿勢調整得不到改善。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指徒手或借助康復訓練器械訓練患者的核心肌群,包括表層運動肌和深層穩(wěn)定肌,以保持患者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平衡能力[3]。本文將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應用于腦卒中患者中,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神經外科于2019收治的腦卒中患者93例,其中男52例,女41例,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63.4歲,將住院號編號后按方便抽樣法分為試驗組47例和對照組46例。根據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1)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并經CT或MRI診斷證實;(2)出現運動及平衡功能異常;(3)排除發(fā)病前合并有運動功能異常者;(4)排除四肢殘疾者;(5)可正常溝通交流,康復鍛煉依從性較好;(6)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運動功能、平衡功能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及康復訓練,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具體如下:(1)臥位訓練:患者臥床期間,應做好良肢擺放位,并協助其進行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病情允許者可訓練其床上翻身及仰臥起坐,或側臥位反向運動肩部和髖部,同時練習臥位到坐位再到臥位的體位轉換。(2)坐位訓練:可獨立保持坐位5 min的患者可協助其保持坐位,軀干向患側、健側旋轉,保持中立坐位,盡可能向后仰頭,以伸展軀干。(3)站立訓練:患者保持站立位,旋轉軀干,并進行骨盆前傾、后傾訓練,或將重心由健側轉移向患側再轉移到健側,以提高軀干平衡性和穩(wěn)定性。(4)可邀請院內康復治療師對患者的平衡能力和運動能力進行綜合評價,為其制定出一套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在徒手訓練的基礎上加以康復鍛煉器械進行輔助鍛煉,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Holden步行分級(FAC)對兩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進行評價和比較。
1.3.1 平衡功能
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14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0~56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被測試者的平衡功能越好。
1.3.2 步行功能
Holden步行分級(FAC)進行評價,其采用0~5級評分法,0級表示需兩人以上協助或完全無法步行,1級表示需1人連續(xù)幫助才能步行,2級表示需1人間斷接觸身體進行幫助才能行走,3級表示1人在旁監(jiān)護或指導即可步行,4級表示可在平地獨立步行,上下樓梯需協助,5級表示完全無需幫助。
雙人核對后將數據錄入SPA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兩組患者BBS評分及FAC評分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在接受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后的平衡功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步行功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BBS及FAC評分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BBS及FAC評分的比較(±s)
組別 n BBS(分) FAC(分)試驗組 47 41.02±5.73 3.65±1.21對照組 46 33.48±5.09 2.72±1.05 P<0.05 <0.05
腦卒中患者神經運動細胞及傳導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引起肌力下降,肌張力改變,發(fā)生伸肌痙攣或屈伸肌活動異常,導致患者活動障礙,自理能力下降。有研究表明:85%的腦卒中患者幸存后首要的康復訴求是恢復步行功能。核心穩(wěn)定指人體軀干和骨盆在運動中有著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控制能力,是腦卒中患者恢復運動功能的關鍵。與傳統康復訓練僅鍛煉肢體功能不同,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通過對核心肌群進行鍛煉,促使軀干調整各種肢體動作,協調不同肌群的運動,而患肢功能的逐漸恢復又促進了大腦功能的改善,反過來提高了肢體控制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將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應用于腦卒中患者中,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平衡功能,改善了患者的步行功能,降低了患者的殘障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