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貽丹
(徐州礦務局總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在日常生活中,交通事故、工程事故以及行走跌倒等都可導致下肢骨折。下肢在人體結構中承擔著負重和行走的功能,患者在手術治療后,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靜養(yǎng),以確保骨折充分愈合。由于長期不活動,患者易出現下肢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等,影響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甚至帶來致殘率[1]。為此,筆者在本次研究中提出了個性化功能康復護理的方案,并就其對患者的康復效果進行了探討。報告如下。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5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參照組。實驗組男25例,年齡38~70歲,平均(54.2±2.8)歲,骨折類型:腰椎骨折10例,胸椎骨折6例,其余9例;參照組男25例,年齡39~68歲,平均(53.9±2.6)歲,骨折類型:腰椎骨折8例,胸椎骨折7例,其余10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實行常規(guī)護理,術后對患者進行病情監(jiān)測,觀察手術切口愈合狀況,指導患者選用高蛋白食物,告知術后下床及康復運動的注意事項等。
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實行個性化功能康復護理,主要內容包括:(1)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詳細介紹術后康復訓練對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重要性,在訓練期間,要按照循序漸進原則避免二次傷害;(2)當護理人員了解到患者對康復充滿焦慮時,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使其認識到積極配合康復訓練,是可以恢復肢體功能的;(3)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采用階段式的功能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的收縮和舒張運動,每天做3次,每次
重復40回;協(xié)助患者進行關節(jié)松動,進行膝關節(jié)被動屈伸運動,之后逐漸過渡到主動屈伸膝關節(jié)運動。
(1)兩組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采用Fugl-Meyer評定量表判定[2],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運動功能恢復得越好;(2)記錄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肢體腫脹、關節(jié)僵硬、膝伸屈不足等。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實驗數據,以(n,%)的形式表達計數數據,用x2檢驗;以(±s)的形式表達計量數據,行t檢驗。以P<0.05作為統(tǒng)計值差異標準。
從表1可知,護理后兩組下肢運動功能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實驗組護理后的評分高于參照組,下肢運動功能恢復得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護理前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
注:與護理前相比,*P<0.05.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25 52.17±2.25 *86.29±1.47參照組 25 51.68±2.28 *78.61±1.62 t-0.7648 17.5540 P-0.4481 0.0000
從表2可知,實驗組發(fā)生的不良反應情況明顯好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對患者的康復護理中,不僅要求做好基礎性的護理工作,還必須對功能康復進行護理干預。由于患者行動受限,易忽視術后康復訓練,出現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預后。因此,必須加強功能鍛煉以促進下肢功能的康復。
本次研究中采取了個性化功能康復護理方案,從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和康復訓練3個方面為患者提供了護理服務。術后康復訓練的原則是以患者主體運動為主,被動運動為輔,有些患者因對康復訓練的認知程度低以及懼怕疼痛,通過健康教育能夠使患者認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增強其配合度。對康復缺乏信心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有利于他們在康復訓練中增加依從性;康復訓練計劃的制定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科學的功能訓練,有利于加速患肢部位的血液流動,既預防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也提高了關節(jié)靈活度,加速了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好于參照組,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少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下肢骨折患者實施個性化功能康復護理,可以有效促進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減少不良反應,改善了護理結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