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娜
【內容提要】本文基于反智主義的歷史傳統與文化基因,對當下反智主義傳播的話語形態(tài)、社會根源和社會風險進行了論述。文章認為,當下中國的反智主義思潮既不同于傳統社會也不同于西方社會,在媒介表達方面呈現出解構智識階層、顛覆智識標準、哄抬反智價值觀等話語形態(tài),進而從階層抗爭、話語抗爭、價值抗爭、認同抗爭與文化抗爭等五個層面,對反智主義及其媒介表達的社會根源進行了解讀,認為反智主義媒介表達的泛化將導致四個方面的社會風險:加劇社會斷裂、擾亂智識心態(tài)、造成價值虛無、弱化社會御險能力,故須加以防范和警惕。
盡管“反智主義”這個名詞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由美國歷史學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第一次正式提出,但是對于中國來說,無論是老子的“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還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抑或是文革中的“讀書無用論”,這種一則反對智識,二則反對知識分子的思維,不僅自古有之,并且與中國社會的苦難歷程如影隨形。
新中國成立以來,反智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伴隨著社會變革和主流價值觀的衍變經歷了起起伏伏,并且在新的歷史時期釋放出了新的時代特點。在教育普及率和尊師重教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的今天,反智主義的傳播早已不同于曾經“滅智”傾向的簡單粗暴,而是被隱藏在一系列精巧的話語包裝和吊詭的敘事策略之中,以一種全新的身份、手段、目的在多元社會思潮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夾縫中醞釀自己的一方陣地并追逐著利益轉化。而更為嚴重的是,在一系列看似無關痛癢的反智主義論調之下,企圖撕裂和分化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風險正在潛行其中,以至于反智主義的媒介表達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無法回避的隱患。
反智主義并非舶來品,這種滲透在以中國的政治傳統為代表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思維形態(tài)可謂“自古已然,于今為烈”①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3頁。。然而,當代中國反智主義的興起一則與其所得名的上世紀中葉的美國社會境狀有何不同,二則與中國傳統社會有何不同,有關這些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根據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的論述,反智主義概念的形成所針對的正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知識分子所面臨的生存狀態(tài),即美國知識分子常常因整個民族對思想的不尊重而灰心或沮喪。因此,“反智主要指反對知識分子以及具有知識分子特性的思維形態(tài),是對‘精神生活’及代表該類生活的人的一種反感和懷疑,以及試圖貶低該類生活價值的傾向”②賀昌盛、孫玲玲、黃云霞、鄭雪、王琴:《“反智主義”筆談》,《當代文壇》,2009年第2期。?!胺粗侵髁x”后來直接成了排斥知識及知識分子傾向的代名詞,其主要特征“包括輕視、不顧或否認事實,遇到問題不是以一種類似自然科學研究、基于事實而且連貫一致的方式予以理性分析,尋求解決,而是較多依賴個人感覺、情緒和偏好,習慣性地責備他人,同時對知識和具備知識的專家抱有一種缺乏根據的抵觸甚至敵意”③張毅:《反智的美國》,《國際政治研究》(雙月刊),2017年第6期。。
與西方現代的反智帶有一定主體性反思的情形有所不同,中國古代的反智更多的是服務于政治統治與天下治理,如老子所說的“絕圣棄智,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不尚賢,使民不爭”等。余英時認為,“統治者對于無法征服的‘智性’或‘理性’總是最感到頭痛。黃老學派對‘智性’及批評政治的知識分子所采取的態(tài)度毫不含糊,‘庶人議政’或現代所謂‘亂說亂動’是決不允許的”④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6頁。。韓非子在《五蠹》中更是直言:“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⑤陳秉才:《五蠹》,《韓非子》,中華書局,2007年,第265頁。。
當代中國社會的反智傾向,則表現出一種復雜的社會心態(tài)與矛盾:一方面,恢復高考之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知識與權貴在市場化背景下日益趨向利益交換,“反智”取代“崇文”也日益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社會情緒。特別是隨著功利主義和逐利傾向的泛濫,社會漸漸失控于精神上的犬儒主義和實踐中的投機主義,加之網絡的自由表達,更是進一步助推反智主義成為當代傳播的酵母和溫床。
需要指出,當代中國的反智主義并不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而是在某種意義上扮演了社會非常態(tài)的亞文化“減壓閥”的角色,因此,在話語表達方面也表現出了一定的隱晦與“技巧”。而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對智識和智識群體的抵制、蔑視、歪曲、憎恨,以及散布謠言、媚俗文化,傳播偽科學等。在這個情況下,“教授干脆成了‘叫獸’、專家成了‘磚家’,商人富人統統‘為富不仁’,官員則‘天下烏鴉一般黑’,總之,理智與客觀被各種偏見掩蓋,主觀的情感性沖動(體現為嘲諷、謾罵與攻擊)卻往往能得到喝彩與附和”①張?zhí)炫耍骸吨袊椒粗堑姆此肌?,《南風窗》(雙周刊),2010年第20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反智主義復燃已然成了當下社會多元思潮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中的一道耐人尋味的媒介表達景觀。
在中國“崇文”傳統的價值底色下,反智主義的傳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一系列精巧包裝的故事、奪人眼球的話語以及似是而非的判斷等方式作為其策略。具體說來,反智主義當代傳播的主要話語形態(tài)包括:以解構、虛無、污名為方式對智識階層和智識的抵制與反叛;以惡搞、顛覆、自制為方式對個性化表達的宣泄和對智識標準的再造;以片面渲染、穿鑿附會、編織偽造為方式對反智主義的赤裸裸哄抬。
首先,解構精英、虛無價值、污名智識階層是反智主義最鮮明的話語形態(tài)。所謂“解構”,是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67年針對傳統思維模式與結構中心的消解、分裂、解體而提出的術語。作為一種極具顛覆性的理論,解構主義憑借對“語言和思想自由嬉戲”的強調,大力宣揚主體消散、意義延異、能指自由。所謂“虛無”,是德國哲學家雅科比(F.H.Jacbi)在1799年首次使用的一個術語,其主要特征是否定一切意義和精神基礎,并伴隨自甘暴棄的頹廢情緒。所謂污名,是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63年提出的概念,特指與真實的社會身份和社會認同存在特殊差距的被貶低和被否定。毫無疑問,反智主義“巧妙”利用了上述三種方式作為其話語手段,為其自身理念的植入進行鋪墊。
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精英的主體性和權威性被漸次消解,對智識應有的社會認同及尊崇智識的價值立場被肆意調侃并刻意模糊,而智識階層則被嘲諷、貶低進而成為一個吊詭的弱勢群體。非但如此,以網絡平臺為重災區(qū)的大眾媒體上還充斥著一系列對有關知識分子負面新聞的獵奇圍觀和惡意泛化。于是,“智識”被平庸化,智識階層在“一切都被懷疑”的狀態(tài)中被建構為“偽善”“空洞”“低能”“無用”的社會群體。反智主義通過一系列解構、虛無和污名的手段,實現了其話語傳播的第一道工序,并為其后續(xù)演進埋下伏筆。
其次,智識標準的再造,是反智主義當代傳播的第二大話語形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以顛覆、惡搞、自制為方式的話語表達發(fā)揮了淋漓盡致的作用。2018年“楊超越現象”的出現就是智識標準再造的一個力證。作為一個專業(yè)能力較弱卻最終在粉絲的擁躉下名列前茅的選秀藝人,這其中娛樂生態(tài)話語權博弈所折射出的恰恰是平民階層對智識標準的集體再造。這種顛覆式的結果逆轉,正是話語賦權后的社會對反智主義的任性迎合。
而除了這種現象之外,惡搞文化也以強大的繁殖力成為反智主義附著的溫床。惡搞的最大特點就是反叛經典、嘲諷傳統,即熱衷于將嚴肅而理性的東西“玩壞”,并樹立起不同以往的價值信度。像江西乞丐“犀利哥”、上?!傲骼舜髱煛钡取熬W紅”近年以來的迅速成名并大受歡迎,就是反智主義在惡搞文化助推下的變種。
更有甚者,以自制話語的方式對反智主義做徹底宣泄,而表現最明顯的就是網絡語言。“過油不基”“將吃補過”“隨薪鎖欲”“水掉哥頭”“宏顏獲水”等這些以經典成語為基礎的網絡新詞以詞語生成的隨意性和無理據性成了反智主義的異果。而近年來涌出的“屌絲”“草根”“屁民”“矮窮矬”“吃貨”“睡貨”“二貨”等新詞,更是從傳統貶義中突圍,成了網民自我炫耀的標簽。由此,反智主義在集體“審丑”的狂歡中被推到了極致。
再次,價值觀是反智主義話語傳播的一張底牌,而片面渲染偶像、穿鑿附會事實、編織偽造故事就是亮出底牌的主要手段。以“反智的書生”自稱的旅美學者薛涌通過各種渠道在國內公開美化反智主義,被稱為“中國民間意見領袖”并被《南方人物》評為“影響中國的五十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以“躲避崇高”的“痞子文學”而著稱的作家王朔在塑造出一系列弘揚工農大眾最高尚、知識分子最卑劣的反智文學作品之后,獲得了極高的大眾傳播效益并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參與制造“不讀書的文學天才神話”的韓寒,則是通過一系列公共文化表達以“80后意見領袖”的身份成功地“把反智主義張揚為一種褻瀆文化教育的流氓粗鄙的話語權力和語言暴力”①肖鷹:《韓寒神話與當代反智主義》,《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這些反智主義偶像的成功樹立及對其價值理念的片面渲染,為反智主義價值觀的導入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各種反智主義奇談怪論也在網絡上不斷誤導民眾。為此,2016年至今,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先后推送十余篇文章,批駁被各種所謂“事實”穿鑿附會的“讀書無用論”,如《讀大學不如去當藍領?》《賣煎餅月收入3萬,又讓你相信“讀書不重要”這個騙局了么?》《念了清華也買不起學區(qū)房,要學歷來做什么?》《“0分”考生十年后重新高考,別再相信“讀書無用論”了!》《讀書真的沒用了?這位老師的回答,每個人都該看看……》《“讀不讀大學差別大嗎?”80%網友:大!》等。而如此密集性地針對同一話題,正是因為在反智主義庇佑之下的“讀書無用論”被包裹在各種貌似事實的敘事中,“讀書無用”甚至成了搪塞各種社會焦慮和麻痹癥結的鴆毒,被反智主義冠冕堂皇地“洗白”。
編織偽造故事也是其話語傳播的手段之一。2019年1月29日,“咪蒙”旗下微信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發(fā)布了《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一文,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篇販賣焦慮痛點、制造階層鴻溝、引起社會強烈質疑的網絡推文中,反智主義是其心照不宣的敘事基石。雖然該文章最終因胡編亂造、信息虛假被刪,并直接導致平臺被封的結局,但這種不惜以編織謊言、偽造故事為手段哄抬反智主義以迎合、煽惑、誤導公眾的手法在當下社會絕非個例,亦是反智流毒影響至深的縮影。正如有學者指出:“這個時代的‘反智’已經不再是愚民時代‘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喧囂了,而是現代化進程中由于生存競爭的激烈、大眾文化的熱鬧、狂歡之風的盛行的必然結果?!雹诜牵骸懂敶幕汲敝械摹胺粗侵髁x”》,《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總體來說,當代中國反智主義媒介表達的社會根源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分別是社會轉型與階層分化所帶來的階層抗爭、網絡賦權與權威祛魅所帶來的話語抗爭、資本邏輯與實用訴求所帶來的價值抗爭、斯文委地與信任斷裂所帶來的認同抗爭以及社會傳統與智識原罪所帶來的文化抗爭。
第一,階層抗爭是反智主義媒介表達的一個顯性社會根源。近四十余年來,中國社會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改革,從文化體制改革到人事體制改革,乃至于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以及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方方面面無一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在體制改革所推動的一整套社會結構分化性變遷過程中,多元的社會階層實體也隨之不斷出現,并重新折射、參與且影響著社會。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社會統一行動能力逐漸降低,社會生活注意力分散,社會追求差異度增加,這些情況的出現為點燃反智主義埋下了伏筆。
應該承認,在體制改革、社會結構分化等變遷過程中共同承擔改革風險與改革成本的社會群體,卻并不能平等享受到改革所帶來的共同收益,一些手中本就掌握著權力與資本等各種重要社會資源的利益群體一方面在改革中受益,另一方面又繼續(xù)通過結構調整與體制改革維護著既得利益并進而追求著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一切,都造成了在社會變革帶來階層分化的同時,因現實利益的糾葛而引發(fā)的階層抗爭以及民眾智識心態(tài)的異化。正如有學者所言,“當遭遇現實生活中的高房價、高失業(yè)、社會不公、貧富差距等困境時,大眾對由精英建構和描繪的體制充滿了反感,積聚良久的反感情緒在階級抗爭的奪權中獲得了釋放的機會。精英階層的濫權與棄權、平民階層的攫權與誤權,都是反智主義能在當今社會盛行的推動性因素”①韋勇嬌:《網絡媒介生態(tài)中的反智現象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第32頁。。
第二,以網絡賦權為前提的話語抗爭則是互聯網時代反智主義表達盛行的另一個社會根源。中國自1994年正式成為國際互聯網大家庭中的第77個成員,至今已經走過了二十余個年頭。正是互聯網的無限擴張?zhí)刭|、靈活的信息對流關系、去中心化的控制結構以及超越時空邊界管轄權限的運行等這些技術特性,使得互聯網的話語賦權成為現實。時至今日,互聯網已經成為百姓獲取訊息、表達立場觀點甚至方便日常生活的重要平臺和工具,在這個號稱“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下,網民早已不再是單向接收訊息以及雙向反饋訊息的用戶,而是成為網絡節(jié)點中的一分子,并將互聯網信息帶入了一個顛覆以往信息傳播模式的個性化定制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意義上的權威話語隨著網絡平臺的分化賦權而被祛魅解構,已然斷裂的社會階層對由智識群體主要構成的精英階層開始了話語表達權和信息傳播權的全面抗爭。抵抗權威,消解科學知識神圣性,彰顯自我存在,反智主義在虛擬社會的運行邏輯中找到了滋生蔓延的絕佳土壤,并就此如幽靈般游走在虛擬社會對現實世界的投射中。
第三,由資本邏輯和實用訴求所引發(fā)的價值抗爭,是反智主義公然傳播的另一個社會根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逐步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轉型,由于市場與資本緊密相連,而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潤是資本運行的唯一目的,因此“資本邏輯”便意味著市場經濟所遵循的以逐利為終極追求的現實。而伴隨著轉型期社會階層的分化,整體性利益結構的逐漸分解,利益訴求的多元化趨勢愈發(fā)明顯,其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價值觀的變革與多樣。于是乎,“人們將市場的邏輯擴展到其他社會生活領域,儼然進入了一個‘以錢論英雄’的時代,以至于今天衡量個體成功的標志不僅僅是擁有多少權力,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擁有多少財富”①程亮:《教育中的反智主義及其超越》,《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年第3期。。
一個較為常見的現象是,在精英群體中,與資本邏輯相距較遠的就是知識分子;同時,知識分子所堅守的道德理想和追求的生活方式往往也很難符合絕大多數民眾的普遍生存法則。因此,在被市場經濟實用主義價值觀嚴重浸潤的社會中,“有用還是無用”容易被盲目拿來作為評判知識之價值以及求知之意義的短淺標準,資本邏輯與實用訴求就這樣潛移默化地鍛造了社會大眾趨向媚俗的價值迷思。由此,不僅知識分子易被民眾視為凌空蹈虛的“無能之輩”,反智主義更成了背負社會大眾價值抗爭的一面旗幟。
第四,智識階層因群體內部的腐敗墮落、斯文掃地而導致民眾信任斷裂所帶來的認同抗爭是反智主義得以傳播的又一個客觀誘因。所謂認同抗爭,即是社會內部對原有認同關系所產生的自覺抵制、否定與背離。受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社會階層不斷分化、社會價值觀趨向多元等復雜因素影響,智識階層與大眾階層之間的關系呈現出復雜且微妙的特點:一方面,智識階層的現實處境被大眾階層所輕慢;另一方面,智識階層的社會責任又被大眾階層所指盼。正是在這種矛盾交困的境狀中,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智識階層出現了多重轉向:一部分人害怕言多必失而拒絕發(fā)聲、回避公心、摒棄大眾;一部分人附庸權勢、欺世盜名、唯利是圖;一部分人術業(yè)不精、罔顧常識、扭曲事實;一部分人則精神墮落、自甘暴棄、斯文委地。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入,智識階層的上述分化和異化已然愈發(fā)鮮明,并且極易因局部問題的出現而帶來群體認同的危機。
事實上,當普通民眾對智識階層開始出現普遍性的懷疑,當專家學者、行業(yè)精英的公共言說無法得到民眾的回應和信任,這些現象將直接導致專業(yè)權威的失落、民眾信任的斷裂和社會黏合的損傷,并由此而必然帶來反智主義的橫行。正如有學者所判斷的,“文化精英權奴化與商業(yè)化,政治精英利益集團化,商業(yè)精英權貴化——從而導致中國社會信任關系破裂。信任關系一旦破裂,就很難重建,而缺乏信任,病態(tài)反智就只會愈演愈烈”②張?zhí)炫耍骸吨袊椒粗堑姆此肌?,《南風窗》(雙周刊),2010年第20期。。
第五,受中國社會傳統中由來已久的知識分子“原罪論”影響而潛移默化形成的文化抗爭,是反智主義媒介表達現象的另一大隱秘社會根源。從反智主義的誕生來看,它脫胎于一種接近迷思的文化取向,“原罪論”便是其中殺傷力最大的代表。如前所述,反智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并非一成不變,其價值內涵和表達訴求均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大眾文化的變遷而發(fā)生改變。近代以來,以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標志,在革命意識形態(tài)與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抗衡中,革命意識形態(tài)通過把知識分子定性為小資產階級的論證,“使知識分子在以革命權利為中心形成的差序格局中居于邊緣,從而奠定了知識分子改造的邏輯起點”①?;哿郑骸墩摤F代文學反智敘事的嬗變》,《求索》,2012年第6期。。從此,知識分子在道德人格上的落后性、在革命事業(yè)擔當上的搖擺性、面對困境坎坷時的消極軟弱,以及面對工農大眾的清高自負等“原罪”被反復言說直至合法化。
而另一方面,中國自古以來深厚的“政治社會”氣氛、官本位意識,以及對實用主義的過于看重,使得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道德尊崇遠遠大于知識尊崇?!跋鄬τ谡螜嗔Γ瑢W術或知識都是其次的,甚至是工具性的,有時是作為獲取政治資本的‘敲門磚’?!雹诔塘粒骸督逃械姆粗侵髁x及其超越》,《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年第3期。因此,中國知識分子在天然缺乏獨立精神的集體狀態(tài)下往往難以抵抗政治威權對知識學術的干擾,并且非常容易喪失自我,直至出現秘而不宣的自卑情緒。而“彌漫于整個社會的‘反智文化’和知識階層的‘原罪意識’就具有了‘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互動性效果”③唐靖,呂瓊:《反智文化下知識分子的原罪意識》,《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由此而來,反智主義在主客觀文化氛圍的建構中,已然成了一面抗爭的旗幟。知識分子“原罪論”也在不斷被涵化的線性歷史中,為反智主義的存在和蔓延埋下了深深的社會病根。
反智主義盛行的危險性是不言自明的,這一主張除了會帶來包括阻礙科學知識正常傳播、影響教育事業(yè)良性發(fā)展、有損知識分子社會認同等顯性層面的問題之外,還極有可能引起一系列深層次的社會風險。綜合而言,主要包括加劇社會斷裂、煽惑智識心態(tài)、造成價值虛無、弱化社會御險能力等四個方面。
首先,警惕反智主義媒介表達對社會斷裂風險的加劇?!皵嗔焉鐣备拍钪饕槍Φ氖侵袊鐣胸毟F與富裕、城市與鄉(xiāng)村、上層與下層之間整合機制的欠缺這一現實問題?!柏毟徊罹鄳沂?、收入分配問題、貪污腐敗問題、國有資產流失、弱勢群體形成、社會沖突增加、信任結構崩塌、道德底線失守……種種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全面失衡與失序,其實都緣于‘社會權利的失衡’?!雹芄谌A:《轉型社會學的新議程——孫立平“社會斷裂三部曲”的社會學述評》,《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6期。正是在這種由權利失衡而導致的社會斷裂中,反智主義一方面寄寓其中尋找賴以依附擴張的土壤,另一方面又通過鮮明的話語框架和價值偏見刻意復制并促成更大的社會斷裂,由此而引起社會裂痕不斷擴大,鴻溝不斷加深。
不僅如此,一個更為重要的事實是,歷史證明,中國無論是革命事業(yè)還是建設事業(yè)都必須把工農大眾和知識分子結合為一體才可能結束苦難走向勝利,也只有正確認識和確立工農大眾與知識分子的歷史合力及其歷史地位,正確處理和聯合工農大眾與知識分子的矛盾及關系,才有可能避免因分裂和對立而導致的悲劇。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反智主義的興起都極具社會風險。從制度與文化的合理設置和導向中力圖走出社會斷裂的陰影并努力實現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良性循環(huán),這是對反智主義風險的必要預警與應對策略。
其次,警惕反智主義媒介表達對社會智識心態(tài)的煽惑。智識心態(tài)是社會心態(tài)的一種,即社會個體及社會群體針對智識問題所共有的心理現象。“當某種特定社會心態(tài)形成后,它會自上而下地對群體中個體的內心和行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群體壓力、從眾效應、群體極化等方式作用于個體心理和行為”①李宇環(huán),梁曉瓊:《社會心態(tài)理論視閾下中國鄰避沖突的發(fā)生機理與調適對策》,《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12期。,智識心態(tài)同樣受這種規(guī)律的影響。
反智主義的傳播對社會智識心態(tài)的形成無疑會帶來直接作用。一方面,作為人類經驗抽象表達的知識在知識分子的主導下往往容易與平民化普通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在反智主義的影響下,這些被剝離出日常實踐的知識會被進一步抵制而導致知識鴻溝的加大。另一方面,反智主義對知識分子及智識階層的質疑使得嫁接知識鴻溝的橋梁不斷被斬斷,在泛娛樂化消費社會的粉飾中,被反智主義煽惑的社會群體在假象世界中更加沉溺,直至陷入一個無法自拔的死循環(huán)。而相比智識階層被邊緣化這一惡果,普通民眾智識心態(tài)的搖擺則極易陷入一個更為危險的境地,“那就是質疑或者放棄了在尋求階層流動、主體性建構過程,以及在社會資源重新分配過程中可以爭取的話語資源的最重要的一個工具或曰武器——智識,從而徹底地淪為了謠言的親信者、偽科學的站臺者、常識的背叛者,以及生活的失意者”②肖鷹:《韓寒神話與當代反智主義》,《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梢钥隙ǖ氖?,由于反智主義的傳播所導致的民眾智識心態(tài)的被煽惑,將為國家、社會、民族埋下無法預估的巨大隱患。
再次,警惕反智主義媒介表達對社會價值觀虛無傾向的助長。中國的反智主義從傳統到現代,都缺乏主體性精神和理性精神。因此,中國社會的反智“反而卻帶來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價值觀迷茫碎片和價值信仰的分崩離析,無所適從”③肖鷹:《韓寒神話與當代反智主義》,《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反智主義的當代盛行源自社會思潮的日趨開放多元這一宏大的時代背景,盡管不可否認思想的繁榮是社會自信進步的表現之一,但是與此同時,多元思潮的泥沙俱下也給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因價值彌散、信仰危機而潛藏的社會風險。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各領域的深度變遷,主流意識形態(tài)遭到挑戰(zhàn),社會向心力相對減弱,價值觀的虛無傾向成了阻礙社會凝聚共識的巨大屏障。反智主義只破不立的特性對中國的教育、哲學、科技、大眾傳播、意識形態(tài)等諸多領域都可能帶來習焉不察卻荼毒至深的負面影響,這無疑將助長價值觀虛無的進一步惡化,直至成為參與社會危機的始作俑者。
最后,警惕反智主義媒介表達對社會抵御風險能力的損害。社會變革時期往往潛藏著巨大的風險隱患。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處于結構轉型與體制轉軌同步啟動的發(fā)展階段,急劇的社會變革引發(fā)了各種矛盾,使得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沖突事件不斷凸顯。結合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等重大疫情事件,各地突發(fā)的自然災害、道橋倒坍、生產事故等嚴重傷亡災難,近年來頻出的網絡民粹主義、群體極化等網絡意識形態(tài)風險,以及勞資沖突、高科技犯罪等新型社會風險點,這些看似并不相關的問題實則本質相連,共同預示著一個高風險社會的來臨。因此,關注社會安全問題、防范并化解社會風險隱患,已經成為新時期社會治理不容回避的重要議題。
綜合來看,反智主義對社會抵御風險能力的影響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是有礙于公民風險教育的推動和公民風險意識的形成;二是有礙于研判、警示、防范社會風險的措施實現科學有序的傳播。具體而言,反智主義以其精神放逐和“躲避崇高”等特質,與全社會“學習必要的搶險救助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樹立扶困濟難、互助合作的公共責任精神,將健康的風險文化內化為人們防險排險的行動之中”①張紀,劉太平:《我國社會風險抵御機制建設的結構分析》,《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5期。這一公民風險意識的涵養(yǎng)往往背道而馳。不僅如此,反智主義的根植往往容易在社會危機事件爆發(fā)的時候加速謠言的傳播、肆意攻訐其判斷尚未應驗或不能符合民意的專家和權威人士,乃至于以斷章取義的道聽途說來傳播偽科學甚至背叛常識。在社會應對危機事件的過程中,這些因素的存在無異于抱薪救火,將直接損害社會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應該看到,反智主義也并非一無是處,只不過它的積極意義是有前提的。簡單說,理性的反思才是難能可貴的,甚至可以直接作為知識迷信和精英崇拜的“解毒劑”,“它提醒人們注意:在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年代里,知識和知識分子的異化必然導致人文精神的危機”②樊星:《當代文化思潮中的“反智主義”》,《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不獨是知識分子的異化,唯書的教條主義和唯上的精英主義都可能會產生出不亞于反智主義的危害。理性反思的存在恰恰可以對這類現象產生制衡,在警惕學術腐敗、教育功利,謹防知識墮落、精英集權等一系列智識問題的同時,明辨知識和知識分子本應擔負起的社會責任,時刻關注偏離軌道的智識跡象并對其加以批判,這是反智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產生的有利作用。
當然,這種“有破有立”的理性反思還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在社會現實中,這種具有積極意義的反思意識還不普遍,它所能帶來的積極影響也并非全部源自自覺行為。面對風險共生的當代社會,對反智主義的歷史文化特質、現實媒介表達、深層社會根源以及潛在風險隱患的全面把握和高度重視,是我們結合國情、社情、民情對反智主義的傳播因勢利導、規(guī)避危機的必要舉措。也只有在這一前提下,才有希望既盡可能減少對智識和智識階層的非理性異化,又盡可能減少被智識和智識階層的精神迷思所捆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