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母親嫁到戚家時,戚家就很窮。新中國成立前,姐姐和我都已出生,奶奶還在,全家5 口人,全憑祖?zhèn)鞯囊划€八分祖塋田為生,日子拮據(jù),常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我家住小鎮(zhèn),母親看到有些人靠小生意維持生活,便也想擺個小攤補(bǔ)貼家用。
母親的想法一提出,在家中便引起了強(qiáng)烈反響。奶奶覺得實在有損體面。再說,擺攤賣什么?貨從哪里進(jìn)?攤子擺哪里?
母親說,靠勞動掙錢不丟人。她分析了自己擺攤的有利條件:娘家開有香作坊,貨源沒問題;西圈門戚皮匠店門口可擺攤,場地不成問題,只要人能吃苦就行。
西圈門戚皮匠是我家的遠(yuǎn)房親戚。擺香攤是個季節(jié)性的活,請香的旺季只在春節(jié)前兩個月,因此把攤子擺到他門前,對他的生意影響不大。那里市口雖好,但擺攤也有缺點,那里地處西圈門內(nèi)頭一家,寒冬臘月的西北風(fēng)吹得人終日打戰(zhàn)。
一開始,母親從外婆家進(jìn)貨。外公外婆去世后,幾個舅舅沒一人繼承香業(yè),母親就改從其他香作坊進(jìn)貨。她常常白天擺攤,利用晚上時間進(jìn)貨。一夜降大雪,為了補(bǔ)齊一個品種,我隨母親步行了10 多里,到許莊一楊姓香作坊催貨,當(dāng)我們半夜披雪站到楊家作坊門前時,讓楊老板驚嘆不已。
弟弟妹妹降生后,母親擺攤的困難增加了許多。出攤季節(jié),每天天不亮,母親便要起床煮飯,然后安排我們姊妹4 人吃早飯。我和姐姐上學(xué)后,母親把弟妹帶到攤子旁自行玩耍。中午不回家,母親把早上帶來的粯子菜粥拿到戚皮匠灶上熱一熱,頂著凜冽的寒風(fēng)吃完。
有顧客至,無論買不買,母親都笑臉相迎,主動介紹香的品種和質(zhì)量,詢問其購買愿望,即便有人挑選半天后未買一厘錢貨,也要客氣地好言相送。有時也有個別顧客無理糾纏,母親總是耐著性子周旋,使得再刁鉆的顧客也難以起毛發(fā)火。
小鎮(zhèn)上香店加香攤有六七家,競爭非常激烈。母親的香攤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住腳并壯大,靠的是誠信。母親還是個能吃虧的老實人。一次,有人拿一捆點不著的香找來,說是從母親香攤上買的,母親明知這捆香并非自家所賣,還是給他換了一捆好香,此后,那人介紹了不少人來我家買香。
幾年下來,母親已小有積蓄,除補(bǔ)貼日常家用外,家里還典進(jìn)了1 畝多良田。到1954 年,母親向解放街一吳姓人家租了一間門面,結(jié)束了露天擺香攤的歷史,正式掛牌開了永祥香店。兩年后,在公私合營高潮中,永祥香店并入了公私合營口岸日雜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