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提
摘 要:說起中國的歌唱家,大家腦子里第一時間浮現的大多就是李雙江,蔣大為,戴玉強等。因為男高音總可以通過高音等展示唱歌的技巧,使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一首《滾滾長江東逝水》讓我們認識了男中音歌唱家楊洪基,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爆紅,讓大家看到男中音的歌曲也是如此有魅力。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發(fā)現男中音歌唱家十分稀少,而男低音更是鳳毛麟角。下面我將以自己四年本科所學,以及對大量歌唱家的作品分析,并結合自己對民族聲樂的理解,簡單闡述男中低音將如何唱好民族聲樂。
關鍵詞:男中低音;民族聲樂;自我理解與再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02
一、什么是男中低音和民族聲樂
(一)什么是男中音和男低音
男中音(Baritono)是穿插在男低音和男高音之間獨具魅力的聲部。大致分為較高和較低的兩類,較高的音域一般為A-g1,這就是現在一般稱之為男中音的音域,而“低男中音”音域則為F-e1或F-f1。
男低音(bass),如果說女高音是金字塔頂端的云雀,那么男低音就是鞏固一切基礎的地基,是人聲最低的聲部,常用音域通常為E-d1(e1)。
在西方歌劇中男中音和男低音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莫扎特的著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①中,阿爾馬維瓦伯爵和他的仆人費加羅都是男中音,巴爾托洛醫(yī)生則是男低音,他們都是劇中的重要角色。近些年來,中國民族歌劇也在迅速發(fā)展,在我們熟悉的中國歌劇《白毛女》《傷逝》《黨的女兒》中也不缺少男中低音的身影。由此可見男中音和男低音在歌劇中的地位。
(二)什么是民族聲樂
一提到民族聲樂,很多人想到的可能就是民歌,這是很片面的說法,因為民歌只算是民族聲樂的一部分,中國民族聲樂是在繼承發(fā)揚民歌、說唱、戲曲等演唱藝術精華進行融合。在借鑒西方美聲唱法技巧與理論的同時,凸顯出民族聲樂的特征性,藝術性的歌唱藝術。
民族聲樂是一種表演藝術,用民族語言及富有民族性的音樂進行歌唱。不同民族的文化要傳承就需要有載體,民族聲樂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而在不同的社會存在即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歌唱藝術就即為高級的社會意識,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具有很大的不同性,也反映了中國地大物博的特色。民族聲樂同很多藝術種類比如書法、繪畫、舞蹈甚與科學、宗教、歷史等文化形式都屬于一種人類的文化現象。民族聲樂藝術最初只是簡單的歌唱行為,在早期沒有形成一種獨立的形式?,F階段,許多藝術形式應運而生,在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產生了一門學科。民族音樂主要就代表能將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環(huán)境直觀地體現出來,使得大眾能感受到良好的精神風貌與傳統(tǒng)文化,將勞動人民的心聲表達出來,屬于一種獨特的聲樂表現形式。
二、如何演唱好中國民族聲樂
演唱民族聲樂作品和歌劇詠嘆調②是不同的,詠嘆調是劇中人物在說話,是對人物的創(chuàng)作,歌劇具有故事性、情節(jié)性,我們可以從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節(jié)來入手,而民族聲樂是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的,沒有人物形象,同樣一首作品男女都可以演唱,每一個人演唱出來的味道也不一樣,那么男中低音如何演唱好民族聲樂,我個人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敢于演唱民族聲樂
我們都知道男中低音演唱的民族聲樂歌曲非常少,有人說男中低音本身不適合演唱民族聲樂,那么為什么男高音可以演唱而男中音就不能呢?男高音和男中音除了在音色和音域上有區(qū)別之外,我們從其他方面好像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的出現時因為男中低音本身就比較少,有了新的作品出來作曲家大都是找男高音在演繹,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男高音就出現了,而男中低音就被忽視了。
(二)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
每個演唱者的身體機能不一樣,有的人適合演唱節(jié)奏比較歡快比較有激情的歌曲,也有的適合節(jié)奏緩慢比較抒情的歌曲,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音域和演唱能力以及演唱習慣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其次就是作品的風格,拿新疆哈薩克民歌《手挽手》和具有蒙古長調風格的《天邊》舉例,兩首歌風格完全不同,一首是速度稍快很歡快的作品,其次是一首速度偏慢,比較抒情的歌曲。兩首歌曲的演唱難度并不低,對演唱者的要求也不一樣,我們要根據自身的條件來考慮如何選擇作品。
(三)自我理解與再創(chuàng)作
自我理解與再創(chuàng)作與實際的生活息息相關,還需要保證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其中自我理解與再創(chuàng)作主要就是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還需要高于生活進行創(chuàng)作。對于演唱人員來說,應當從多個方面入手,不斷加深自身的社會閱歷與對聲樂作品的理解。人類有限的生命時段導致我們無法親身經歷文明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但是這也并不代表就對一切藝術知識來源與發(fā)展無可知。演唱人員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方式,獲取到沒有經歷的社會閱歷,還要不斷豐富人們的人生感受。演唱人員通過視聽、閱讀書籍、傾聽他人看法的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提升音樂感受力。只有演唱人員具備良好的修養(yǎng)與素質,才能激發(fā)其主觀能動性,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挖掘作品蘊藏的重要價值,利用更豐富的創(chuàng)作手法。所以,好的演唱者積累更豐富的生活閱歷,還要忠于原作的真實性,所有的自我理解與在創(chuàng)作它的根基都源于原作品的真實性。
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不僅要具備獨特的風格,還需要掌握正確的歌唱技巧,體現出藝術思想與美學基本原則。因此,在演唱者自我理解與再創(chuàng)作的實踐中:
1.演唱者應該具有良好的藝術素養(yǎng)、廣博的學識、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等綜合的人文素質從而決定自我理解與再創(chuàng)作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
2.演唱者思想認識上對藝術審美的追求和自身豐厚的底蘊,對于如何能刻畫、表現出生動的藝術形象,同時又能體現出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主體的演唱者所具有高度的藝術修養(yǎng),來源于思想。因此,聲樂演唱者需要建立和培養(yǎng)對聲樂藝術的審美思維以及其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是必要的。
(四)從作者、作品背景入手
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以音樂藝術作為一種高級的社會意識,它總是由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決定的。也就是說,在音樂發(fā)展史中,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與社會背景,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事件、人物等產生較大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歷史發(fā)展意義,并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作品當中。所謂歌唱家的二度創(chuàng)作就是指根據原作品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歷,并根據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對原作品進行的再理解再創(chuàng)作。它既不是對原作品的還原,也不是完全的自己的想法,而且忠于原作地再理解的創(chuàng)作。因此演唱者想要準確生動的表達作品,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水平與修養(yǎng),并深刻理解和體會原作品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涵,還要了解原作品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創(chuàng)作作品的時代背景,這樣演唱者才可以創(chuàng)作出吸引受眾的優(yōu)秀作品??傊玫难莩邥驹诖蟮纳鐣嬖诘幕A上對音樂藝術這種高的社會意識進行創(chuàng)作分析,并不改變歌曲原作者愿意只是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深化主題,幫助受眾理解。[1]
(五)從作品題材、體裁入手
每一首作品都有它自己的來源,受眾并不能從譜面上直接過去,從而需要演唱者從作品出發(fā),傳達給受眾,所以演唱者在演唱前就需要準備和理解原作品。除此之外,由于聲樂作品的體裁持續(xù)發(fā)展,作品中體現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只有從作品的體裁與題材兩個方面入手,做好區(qū)分與歸納的工作,才能達到良好的二度創(chuàng)作效果,吸引聽眾的注意力。[2]
(六)準確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唱風格
演唱風格的形成產生受到思想觀念、語言形態(tài),藝術形式等因素眾因素重大影響,并最終形成其鮮明的個性特征。我國屬于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幅員遼闊。各個民族之間的生活習俗、文化發(fā)展背景、語言、風土人情等也存在許多不同之處。在不斷地歷史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個地區(qū)、各個民族的演唱特點。例如,江南地區(qū)流傳的民歌音色清秀;而陜北地區(qū)的民歌則音色高亢;東北地區(qū)的民歌活潑。在演唱的時候,要想準確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唱風格,就需要了解民族性與地域性的特點,以便于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呈現出良好的音樂表演。作為音樂與語言融合的歌唱方式,會受到語言形態(tài)的影響。針對不同的民族與地區(qū)來說,其生活習俗與語言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共鳴腔體的分配與協(xié)調,嗓音與演唱技巧的運用方式等,都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在進行聲樂作品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需要以民族性與地域性的特點為基礎。[3]
三、結束語
以上內容是作者在本科學習期間,從自己聲部的角度出發(fā),通過正確的認識民族聲樂,找適合自己的作品,聲樂的二度創(chuàng)作,從作品的寫作背景等方面入手,得出結論。筆者在不斷地演唱研究與學習過程中,得到真實的感受。對完美的聲樂作品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不僅聲音屬于重點,還需要掌握演唱的技巧,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晉瑋,李晉媛.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2]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3]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