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誼
摘 要:《送上我心頭的思念》是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施萬春的一首藝術歌曲,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有很多優(yōu)點。這首作品創(chuàng)作特手法多樣,首先是雅樂(多利亞調)音階的特性音級的色彩性運用,然后和聲上的高疊置、復合、變音和弦等,加上豐富的變換節(jié)拍、三連音與二連音的運用,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是中國化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中的優(yōu)秀范例之一,本文從曲式與作品分析角度做一簡要分析。
關鍵詞:結構;材料;創(chuàng)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02
藝術歌曲被認為是一種結構短小、歌詞精美,旋律和伴奏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聲樂作品。我國近現代受西學影響,一直不斷地有音樂家在這個領域辛勤耕耘,為將東方旋律與西方技法相互融合進行各種創(chuàng)作嘗試,也產生了不少杰作,《送上我心頭的思念》這首作品,是七十年代后期由施萬春創(chuàng)作的一首藝術歌曲,與當時一批其他歌曲一起,相當長時間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上也有許多優(yōu)點,對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本文從曲式與作品分析角度做一簡要分析。[1]
一、作品的三段式結構
這首作品整體結構為三段式,be小調,其結構圖示如圖1:
二、歌曲的三段式結構分析
樂曲前奏(如圖2)就極具特點,開始材料來自中段結尾,和聲結構先以七和弦為主,然后引入一串屬九結構九和弦的平行進行,以六級九和弦到主和弦的變格引入be小調主和弦,以三連音分解形態(tài)建立伴奏部分基本音型。整個前奏6小節(jié)的織體結構有三種變化,和聲音響多樣,還經歷一次節(jié)拍轉換,且都與作品整體各部分間形成呼應,可以看作整首作品創(chuàng)作技法上的縮影,體現了復雜豐富的情感表達。[2]
A段結構為二樂句對比非對稱樂段(如圖3),兩句結尾各自為屬主功能呼應,旋律材料前句激昂,后句婉轉,也可看作是較短的4+4+4+6四樂句結構。旋律聲部以弱起四度上行跳進以be小調主和弦為骨架作為開始,情緒激昂,繼而引入了一個變化音#F(首調)并加以強調,這個色彩因素對整首作品具有重要作用,這個變音,一方面在我國傳統(tǒng)雅樂音階中存在,另一方面也是西方多利亞調的特性音,在浪漫主義時期大小調交替體系盛行后,作為小調的大下屬的三音,也被廣泛使用。伴奏織體方面,鋼琴聲部以三連音分解為主要音型,前句在內聲部有復調性音速是的補充呼應,后句節(jié)奏上對應情感表現引入和弦切分。結尾依然是六級九和弦到主和弦的變格終止,之前也出現了屬九結構九和弦的平行進行,樂段反復一次。
第一樂段在旋律與和聲特性上,樂曲重點突出了雅樂(多利亞調)音階的特性音或大下屬的三音加強色彩,并以七和弦、九和弦、外音與變音等手段增加了整體音響的豐富性與緊張度。間奏10小節(jié),稍有變化的重復樂句結構,加強了歌唱性,材料再次強調了A段的特性色彩音。
中段(如圖4)為倒裝復樂段結構,采用復樂段的形式,也有利于中間段落與前后在結構規(guī)模上取得平衡。兩個樂段都為二樂句對比非對稱結構,一樂段兩個樂句各在主和弦上的轉位與原位終止,二樂段后樂句通過結尾材料擴充了3小節(jié)并停在和聲小調屬和弦上開放自由延長,起到平復情緒并與再現前的間奏自然銜接的作用。
整個中段的材料為新材料,速度加快,伴奏織體部分前句引入震音,后句以柱式和弦為主都加強了情感表現力度,與表情上的激動相適應,A段的特性六級音雖然沒有出現在聲樂聲部,但在鋼琴聲部中通過使用色彩性的經過與輔助和弦方式,保持了材料特性上的延續(xù)和統(tǒng)一。低音有著較有明顯的自然音和半音的下行線條。此外,節(jié)拍上中段六拍子二連音與A段二拍子三連音的大量運用使兩者在節(jié)拍特性上有著許多共性。
再現前的間奏開始材料與前奏一樣,后續(xù)更為簡潔,很快引入和聲小調屬和弦形成期待。再現段在伴奏織體上略有變化,聲部分層與音區(qū)分布都更為擴展,各聲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厚,體現了樂曲情感、意境整體上的深化與提升,句式結構上后句結尾時值延長稍有擴充,結尾有較常規(guī)的be和聲小調的正格全終止作為尾聲,事實上,這個結尾部分,在聲樂聲部終止并長音持續(xù)過程中,伴奏聲部已經以中段前的間奏材料疊入,形成樂曲整體意義上真正的結束句。
三、結束語
這首作品創(chuàng)作特手法多樣,首先是雅樂(多利亞調)音階的特性音級的色彩性運用,然后和聲上多次的高疊置、復合、變音和弦、外音手法等,加上豐富的變換節(jié)拍、三連音與二連音的應用,A段與再現段、前奏與再現前間奏、中段前間奏與尾聲伴奏聲部結束句,在材料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呼應、統(tǒng)一全局。歌曲的旋律具有五聲性特點,和聲與調式在傳統(tǒng)基礎上卻多有近代思維,最為有趣的是,這些特點在短短六小節(jié)前奏里大都可以找到,材料、構思、運用的高效可見一斑,且技法的運用與藝術感染力的傳遞相得益彰、水乳交融,是中國化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中的優(yōu)秀范例之一。
參考文獻:
[1]高為杰,陳丹布,著.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俄]斯波索賓著.曲式學[M].張洪模,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