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7世紀荷蘭人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日本人生活中最常見的飲品還是麥茶。在荷蘭人帶來日本的包裹里,除了《圣經(jīng)》、玻璃制品和天鵝絨,一定還有一包咖啡。據(jù)說,這是咖啡第一次登陸日本。
在當時人們的認知中,這又苦又澀黑乎乎的飲品似乎與藥材沒什么差別。據(jù)說因為咖啡豆富含維生素,治好了日本人的水腫——德川幕府曾拿咖啡豆當作藥用物品,派發(fā)給因在前線打仗無法攝取足夠蔬菜而患病的武士。
實際上,尋常百姓得以了解咖啡為何物時,已經(jīng)是明治時代(1868至1912年)。那時日本正在積極脫亞入歐,人們模仿著歐式的生活方式:社交舞、紅酒牛排,當然也包括小酌咖啡。
開放咖啡豆貿(mào)易后,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販賣茶葉的日本傳統(tǒng)茶屋們也開始銷售咖啡。到了1888年,一家名為“可否茶館”的店在東京上野開店,這是日本第一家咖啡館,也是后來日本咖啡館的雛形。兩層小洋房,除了賣咖啡,還給來客備上圍棋、撲克,更有紙硯墨筆、報紙書籍。與其說是飲食之所,不如說更像切磋交流的社交之地。
這之后,名為Café Printemps的咖啡館在銀座開店。這里除了一樓的空間,交50錢的會員費,即可使用二樓的會員專用空間,在那里你將有機會結(jié)識作家森鷗外、谷崎潤一郎、畫家黑田清輝、歌舞伎表演家市川左團次等文化名人。這些??驮诘陜?nèi)隨手涂鴉的漫畫小像和詩句成了這家咖啡館的標志。這家咖啡館也出現(xiàn)在作家永井荷風的《斷腸亭日乘》中。
二戰(zhàn)時期,有提神功效的咖啡成為美軍的軍需品;等戰(zhàn)爭結(jié)束,商品化的咖啡再次進入日本。
速溶咖啡是這個時代的寵兒。熱水沖泡,簡單便捷,不需要復雜的技術(shù)或硬件,在家也可以隨便享用。速溶咖啡走入了日本家庭,雀巢咖啡風靡日本。不過實際上,簡單粗暴、過度萃取后的速溶咖啡沖泡后的口味并不那么好。
罐裝咖啡的出現(xiàn)滿足了人們出門在外也能喝到咖啡的需求,這時候在日本發(fā)展得火熱起來。尤其是1969年日本咖啡品牌“上島咖啡”推出加奶咖啡后,罐裝咖啡的銷售額直線上升——奶味掩飾了過度萃取后咖啡的苦澀,使口感變得渾厚順滑。與其說是咖啡,倒不如說是“咖啡飲料”更為準確。
咖啡店的發(fā)展也一發(fā)不可收拾。1982年,全日本有近16.2萬家咖啡店,它們也是生咖啡豆的主要消耗者。在這些咖啡店中,有很多獨立咖啡館。人們可以光顧志趣相投的咖啡店,喝到不同于速食咖啡的味道。
1987年,星巴克在美國西雅圖開設第一家店鋪,并在短短幾年間把生意做到全球。日本老牌的上島咖啡執(zhí)著于用虹吸壺制作咖啡,擁有一批忠實粉絲;還有1980年開設第一家店的DOUTOR COFFEE,它在10年間成長為日本咖啡連鎖銷售額首位。但星巴克登陸日本后,它被迅速趕超。
在日本,自咖啡館初次登陸的時代開始,咖啡本身就帶有的強烈西洋文化烙印,使得咖啡進入日本時就帶有文化傳播的作用。這種使命加上日本本土的飲茶休憩文化,在日本咖啡店的演變中演繹出了各種各樣的形式。20世紀50年代有演唱或演奏歌曲的香頌咖啡館、爵士咖啡店——要知道在歐美爵士更常見于酒吧;1970年第一家“漫畫喫茶店”在名古屋誕生;1978年,京都甚至還出現(xiàn)了獵奇的“不穿短褲”咖啡館。在這些咖啡館中,喝咖啡的功能被弱化,咖啡本身的品質(zhì)變得不那么重要,人們或為獵奇或為消遣,并不只為咖啡。這種融合使得咖啡文化親民大眾,在日本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摘自東方出版社《藍瓶物語:不止一杯好咖啡》 ? 主編:趙慧 ?本文作者:戴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