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阿累的回憶性敘事文章《一面》寫他與魯迅先生在內(nèi)山書店偶然的一次見面經(jīng)歷,短暫的見面留給阿累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他對魯迅先生永懷感激、崇敬與懷念。作為愛好文學(xué)的青年、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上海英商汽車公司的售票員,阿累的這篇《一面》質(zhì)樸平易而意蘊深刻,耐人尋味,是因為文章成功地運用了雙關(guān)手法。
一、標題雙關(guān)
文章標題《一面》擬得非常簡潔精當,準確地揭示出文章的寫作內(nèi)容,告訴讀者文章是寫作者阿累與魯迅先生很偶然的一次見面經(jīng)歷。見面經(jīng)歷其實非常短暫,過程也并不復(fù)雜曲折。先寫因為避雨,阿累進內(nèi)山書店看書,從書架上抽下一本魯迅譯的《毀滅》,問內(nèi)山老板“這本書多少錢?”在得知要“一塊四”之后,阿累很為難了,因為身上的錢不夠;再寫在阿累躊躇之時,魯迅“咬著煙嘴走了出來”,在問清了阿累確實想買那本《毀滅》之后,從架上抽下一本《鐵流》,說是“這本比那本好”,阿累翻看書的定價是“一元八角”,低聲說“我買不起,我的錢不夠……”,結(jié)果魯迅兩本書只要他一塊錢;最后寫阿累“很驚異地望著”魯迅先生,并認出了魯迅先生,想叫出這個名字而“向四周望了望”,最終沒有叫出這個名字來,魯迅先生“微笑著,默認地點了點頭”,聽了魯迅先生解釋《鐵流》是曹先生的書,只收一塊錢本錢,他那一本書是送的之后,阿累便交了書錢,“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來便走出書店的門”。
見面經(jīng)歷雖然短暫而質(zhì)樸平實,但讀者自能從中看見魯迅形象的一個鮮明特點,那就是對底層勞動人民的真誠深厚的友善關(guān)愛,樂觀頑強的斗爭意志,要知道魯迅當時處在反動派追殺、生命得不到保障的艱難生活中,他還能如此慷慨大方地免費贈送自己翻譯的《毀滅》,他的這種崇高精神令阿累非常感激地“恭敬地鞠了一躬”。阿累此后“歷盡艱苦,受盡非人的虐待”,但始終“咬緊了牙,哼都不哼一聲”,“總是昂著頭”對自己說“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足以證明魯迅先生對當時進步青年的影響之深,魯迅先生的精神是像阿累這樣無數(shù)熱血青年頑強生存、勇敢斗爭的力量源泉。所以,文章標題不只是顯示了寫作內(nèi)容,更揭示了魯迅先生精神的一個感人側(cè)面。魯迅先生的精神是豐富的多層面的,阿累與魯迅先生偶然的一次相見,不可能完整全面地揭示出來,所以只能是其中的“一面”。標題妙用雙關(guān),耐人尋味。
二、天氣雙關(guān)
文章交代阿累進內(nèi)山書店看書的原因是“天空正飛著牛毛細雨”,而“離接班的時間還有半個鐘頭”,所以阿累決定去內(nèi)山書店“躲一會兒雨,順便歇歇也好”。阿累進了書店,“站在書架前,開始翻書”,這時候,文章特意寫了寒冷天氣:“門外,細雨煙似的被秋風(fēng)扭著卷著,不分方向地亂飛。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樣,冷氣從褲管里向上鉆?!蹦敲矗髡邔懱鞖?,是不是可有可無的閑筆呢?
細讀、深究一番,讀者就會明白,作者明寫天氣寒冷,實則隱晦地寫當時險惡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魯迅先生的艱難處境。一方面,魯迅“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魯迅的手指“竹枝似的”,臉特別瘦,因此讓阿累無限悲憫憐惜,感覺“我們這位戰(zhàn)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給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毀壞了”,這就揭示出魯迅的艱難生活處境。一方面,阿累突然記起了一本雜志的訪問記,認出了眼前這位免費贈書的老人正是魯迅先生時,“結(jié)結(jié)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那個名字在我的心里亂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沒有蹦出來”。阿累之所以激動得想叫出魯迅先生的名字但“向四周望了望”之后始終沒有叫出來,側(cè)面說明對魯迅無限崇敬、愛戴的進步青年阿累深知魯迅先生的處境危險,反動派時刻在暗害他,為了保護魯迅先生,阿累壓抑住激動喜悅之情,始終沒有輕易叫出魯迅先生的名字。所以,雙關(guān)手法的巧妙運用,能夠讓讀者從寒冷天氣自然地想到寒冷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
不僅如此,寒冷的天氣還能與魯迅先生對進步青年友善關(guān)愛的火熱之心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寒冷惡劣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里,阿累作為“一個平日被人輕視的工人”確實“歷盡艱苦,受盡非人的虐待”,但是在內(nèi)山書店里與魯迅先生偶然相見了,先生“看了我一眼”的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本好”的誠懇勸告,使“我”感受到父親般“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尤其是魯迅先生將《毀滅》《鐵流》兩本書賣給我只要一塊錢,《鐵流》因為是曹先生的書,只收本錢,《毀滅》是魯迅先生自己翻譯的,免費相送,先生對底層工人、進步青年無私關(guān)愛的火熱般的內(nèi)心令阿累倍感溫暖與敬佩。魯迅先生本身就生活艱難,又處在反動派暗害的危險處境中,他還能如此真誠關(guān)愛底層工人,給進步青年慷慨優(yōu)惠與饋贈書籍,這該有一顆怎樣火熱的心啊,難怪令阿累感動得“鼻子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所以,雙關(guān)與反襯手法的天氣描寫,既豐富了文章意蘊,又深化了文章主旨。
三、外貌雙關(guān)
阿累在《一面》里描寫了魯迅先生三次外貌。第一次描寫是剛進內(nèi)山書店時,是無意中“向里面望了一下”,因為陰天,暗得很,距離遠,所以“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此處只是一個模糊的大體形象。
第二次描寫是因為魯迅先生“咬著煙嘴走了出來”,阿累才近距離看清了老人的外貌:“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fā)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贝颂帉崒戶斞赶壬耙桓桓穸稊\地直豎著”的頭發(fā),正是折射出先生不屈的斗爭意志與頑強精神,用的是雙關(guān)手法。這一筆外貌描寫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一是他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給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毀壞了”,先生忘我工作的頑強精神令人景仰;二是在艱難的生存壓力下屹立不倒,將他自己翻譯的《毀滅》免費相贈,曹先生的《鐵流》定價一元八角卻只收工本費一元錢;三是先生在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中依然堅持寫作,與反動派作斗爭,這種頑強不屈的斗爭意志與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尤其令人敬佩。
第三次描寫是在魯迅先生決定“兩本,一塊錢”賣給阿累時,阿累“很驚異地望著他”,此時阿累眼中的魯迅外貌是:“黃里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發(fā);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胡須;左手里捏著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jīng)熏黑了?!贝颂幎喑隽藢﹂L衫、煙嘴的描寫,長衫是牙黃的羽紗,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jīng)熏黑了,這既是增加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也突出魯迅在長期寫作中抽煙,損害了健康。與第二次外貌描寫相同的內(nèi)容是寫了魯迅先生的臉、頭發(fā)、胡須。寫臉,作了特別的強調(diào)“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為的是引發(fā)作者深切的悲憫憐惜之情,表達對魯迅先生的無限崇敬與同情關(guān)心?!爸必Q著”的頭發(fā)與“隸體‘一字似的胡須”,依然是運用雙關(guān)手法,揭示出魯迅先生頑強不屈的斗爭意志與凜然無畏的犧牲精神。阿累在此后“歷盡艱苦,受盡非人的虐待”時,能夠“咬緊了牙,哼都不哼一聲,”“總是昂著頭”對自己說:“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正是魯迅先生這種精神意志影響的結(jié)果。
正因為阿累在標題擬制、天氣描寫、對魯迅的外貌描寫中巧妙地運用了雙關(guān)手法,所以收到了“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藝術(shù)效果,能夠于質(zhì)樸平實的事件敘寫中表達豐富的內(nèi)涵,見出深邃的思想。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浦頭鎮(zhèn)高漢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