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瓊
《南溪河畔》是由廣西廣播電視臺與越南國家電視臺合拍的口述歷史紀錄片,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援越抗美期間,廣西桂林南溪山醫(yī)院收治5432名越南傷病員的感人故事。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越南“兩廊一圈”規(guī)劃的對接,中越兩國媒體的合作不斷深入。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中越合拍口述歷史紀錄片之一,《南溪河畔》對促進中越文化交流與合作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紀錄片字幕翻譯的重要性也就更加凸顯,但目前國內(nèi)對中越合拍口述歷史紀錄片的字幕翻譯研究才剛開始。
本文以《南溪河畔》的翻譯實踐為基礎,對口述歷史紀錄片的字幕翻譯特點、翻譯策略以及翻譯難點進行研究,旨在進一步提高翻譯質(zhì)量,建立外國受眾的認同感,達到最佳的對外交流效果。
口述歷史紀錄片主要是通過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見證者口述的形式來講述歷史、傳播文化,其受眾是國內(nèi)外觀眾,因此字幕翻譯要求口語化、簡潔化。另外,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紀錄片字幕在翻譯時具有一定的瞬時性特點。同時,口述歷史紀錄片是視聽結合的立體傳播媒介,與平面媒介相比具有特殊性,在字幕翻譯時也應注意。
口述歷史紀錄片通過人物訪談的方式,運用影視手段與敘事語言,對某一事件的親歷者進行訪問,整理和搜集親歷者的記憶、觀點,具有很強的口語化特點,字幕翻譯應口語化、簡潔化。《南溪河畔》中越聯(lián)合攝制組在越南河內(nèi)、胡志明市、廣寧、廣義等七個省(市)走訪了20多位當年的越南傷病員,在北京、桂林等地采訪了30多名當年的醫(yī)護人員。紀錄片通過這些親歷者的回憶,講述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譯者在翻譯字幕時就要考慮到漢語和越南語表達習慣的不同和中越兩國的文化差異,多運用直接表達的方式,采用觀眾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語,這樣才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瞬時性是指字幕通常一閃而過,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極其短暫。如果字幕字數(shù)特別多,觀眾根本無法理解。因此在字幕翻譯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在保證準確性的基礎上做到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在紀錄片《南溪河畔》中,字幕和人物同期聲要求出現(xiàn)時間一致。譯者在字幕翻譯時嚴格遵循簡潔性原則,盡量少用復雜的長句,多使用短句,且每條字幕不超過兩行,每行不超過18個字,大大方便了觀眾閱讀。
口述紀錄片主要通過語言、畫面和音樂等綜合形式來講述故事,表達主題思想,和平面媒介相比具有特殊性,在字幕翻譯時要結合視聽畫面來進行。在翻譯紀錄片《南溪河畔》時,譯者一直對著畫面根據(jù)人物講述的語言和劇本的內(nèi)容一字一句來翻譯,漢語和越南語表達的契合度非常高,使得觀眾在觀看字幕時能結合畫面和聲音完整地了解整個歷史事件。
針對不同的翻譯文本類型,譯者要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這樣才能被譯入語觀眾理解和接受,真正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的目的?!赌舷优稀饭灿袃杉_本近兩萬字,字幕翻譯的文本包括解說詞、人物同期聲和人名條,譯者采用了直譯法、增譯法、減譯法等翻譯方法。
漢越詞在越南語里所占的比例大約是60%,這一特征使中越合拍紀錄片的字幕翻譯具有特別的優(yōu)勢。因此,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前提下,中越字幕互譯時可以采用直譯法。紀錄片《南溪河畔》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漢越詞,這使得譯者在翻譯字幕時得心應手。例如在翻譯人名、地名、國名和職務的名稱時,都可以采用直譯法,找到對應的漢越詞,既保留了原習語的形象,又準確地傳達了原意。比如,地名“南溪山”可直接譯為“núi Nam Khê”,人名“羅昭錦”可直接譯為,職務“干部”可直接譯為“,單位名稱“桂林南溪山醫(yī)院”可直接譯為”。
由于中越文化存在差異,一些中文詞語在越南語中沒有對應的詞,為避免產(chǎn)生歧義,影響觀眾理解劇情,譯者需要采用增譯法,即在翻譯中增添一些詞、短句或句子,以便更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
例如,《南溪河畔》中有一句解說詞是:“2015年,中國藥學家因青蒿素的研究和提取,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p>
所謂“減譯法”是根據(jù)譯入語的詞法、句法、語義或文本需要,刪減原文中不必要的字詞、句子或段落,以更簡潔的方式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特定的翻譯目的。
譯者在翻譯《南溪河畔》字幕時,采用了縮譯、略譯、簡化和刪譯等技巧。例如,在第一集中,桂林南溪山醫(yī)院原護士姜金玲在描述當年的生活環(huán)境時說:“進了大門要走的都是泥巴路,蚊蟲啊欺負我們,你不知道把我們咬得什么樣子,滿腿都是包,哎呀簡直受不了這個蚊蟲?!?/p>
通過對照漢語和越南語,可以發(fā)現(xiàn)在翻譯上述句子時,譯者把“蚊蟲啊欺負我們”簡譯為“蚊蟲圍著我們咬”,把“你不知道把我們咬得什么樣子,滿腿都是包”縮譯為“我們被蚊子咬得滿腿都是包”,略譯“哎呀”這一語氣詞。這些詞句之所以減譯,是因為意思重復表達,通過減譯既可以清晰表達其內(nèi)涵,觀眾也可以避免觀看字幕的障礙。
口述歷史紀錄片中采訪人物眾多,故事發(fā)生時間久遠,涉及大量的歷史詞匯,譯者在翻譯字幕時會遇到口音多樣性、評估真實性、術語專業(yè)性等難點。
口述歷史紀錄片以人物敘述為主,涉及的人物眾多,容易出現(xiàn)口音多樣化的現(xiàn)象。
《南溪河畔》中的20多名越南受訪者分散在越南北、中、南三個地區(qū),而在越南語里,北部、南部、中部發(fā)音和詞匯各有差異。此外,部分受訪者年紀較大,吐字不夠清晰,這些都給譯者在翻譯越南受訪者的同期聲字幕過程中帶來一定的困難。
為此,在翻譯口述歷史紀錄片字幕時,譯者最好借助片子,通過反復聽受訪者的原聲,觀察人物的表情和動作,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劇情。如果實在很難辨別受訪者在說什么,譯者最好向譯入語專家反復求證,確認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口述資料存在于當事者久遠的記憶深處,每個當事人的文化背景、表達能力、認知水平都有差異,加上記憶的模糊,口述者講述的歷史有可能存在事實上的誤差。
例如,在《南溪河畔》第一集中,林鈞才的兒子林立文在向記者展示父親生前獲得的越南獎章時說:“這是越南頒的一級英模?!苯?jīng)過中越攝制組向歷史專家反復求證,最后在字幕上修改為“國家級獎章”。
在翻譯口述歷史紀錄片字幕時,譯者應該提前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對故事的背景及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進行翻譯,這無疑會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也要反復查閱相關類型的譯文資料,幫助提高字幕翻譯的語言質(zhì)量。
口述歷史紀錄片涉及大量的歷史詞匯,如果譯者不具備相應的歷史文化知識,則難以傳達源語意思,觀眾也看得云里霧里。
例如,《南溪河畔》中有一句解說詞是:“1967年12月,毛主席表示:‘七億中國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堅強后盾;遼闊的中國領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譯者在查閱相關越南語資料后,將整個句子翻譯成:“
對于口述歷史紀錄片中歷史詞匯的翻譯,譯者可以先檢索術語定義或背景,然后運用搜索引擎Google、Coccoc、Bing、Yahoo 和各種網(wǎng)絡資源去搜索、對比、驗證備選譯本。如果是比較生僻的歷史術語,通過網(wǎng)絡查詢可能會一無所獲,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應該尋求譯入語歷史專家的意見,以確定最終的翻譯。
綜上所述,我們在翻譯口述歷史紀錄片時,既要注意口述歷史紀錄片本身口語化、瞬時性和特殊性的特點,也要考慮到中外文互譯中直譯法、增譯法和減譯法等技巧要求,還要在翻譯遇到難點時了解歷史背景,評估真實性,反復求證,這樣才能做好口述歷史紀錄片字幕的翻譯,還原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達到促進文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