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
高考試題選修部分包括“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三大模塊,學生任選其一作答。針對“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模塊高考復習的問題,筆者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二輪備考攻略。
表 2017—2019 年全國卷Ⅱ第47 題
劉芃認為:“不論什么類型的試題,歸納起來,皆由立意、情境和設問三個要素構成。試題設計的過程,即是這三個要素的構筑和呈現(xiàn)過程”。在分析“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的命題規(guī)律時,具體應從以下幾個要素展開。
從材料出處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為主,自2013 年開始,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成為命題人重要的選材出處。引文出處隱含著命題意圖,暗示教師應閱讀重要的歷史著作,將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向學生進行適當?shù)亟榻B。從2017—2019 年引文的變化趨勢看,文字由兩段變成一段,字數(shù)在逐年減少,命題水平不斷提高。
從考查角度看,多集中在三個方面:從材料中分析時代背景,理解歷史人物;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從家國情懷角度歸納、概括歷史人物的貢獻、主張和功績等;從人物成就、社會變革或弘揚傳統(tǒng)道德角度辯證評價歷史人物及其有關歷史事件等。
從設問類型來看,多采用評價類設問。通常采用“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的慣用模式,主要考查“一核四層四翼”中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通常設置兩小問,第一小問主要考查歸納、概括能力,第二小問主要考查評價、分析能力。
從選取人物看,以中國古代正面人物為主??疾榈娜宋锱c選修教材所選人物沒有直接關系,但往往是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人物,突出了對探究式學習的要求。人物選取一般以當年社會熱點為依據(jù),如2019 年考查司馬相如,正值其誕辰1 840 周年;2018 年考查三娘子,正值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60 周年。對顏回和司馬相如的考查,體現(xiàn)了以思想文化史的重要歷史人物為主的特點,符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為《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內容。
從考查能力看,對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表達等能力要求較高。第一問基本是一句材料一個答案要點,只需從材料中總結。第二問一般要結合材料和教材進行歸納總結,在特定歷史階段中從不同角度思考。簡評歷史人物時,應采用全面的觀點(積極性和消極性);評價貢獻時,應采用方面分析法,既可以按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也可以從整體和局部兩個方面分析;原因分析一般側重考查直接概括材料的能力,需要把題目設問的要求審清楚。
通過對2017—2019 年命題規(guī)律的總結可以發(fā)現(xiàn),高考暫時還沒有考查教材中的歷史人物。因此,在高考復習中,教師可以把選修教材的內容適當分散到必修教材的復習中,以知識整合的方式落實選修教材。教師應抓住每次模擬考試的機會,對“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的試題進行認真分析、講評,并注意積累、總結答題的規(guī)律和方法,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
1.一條理論依據(jù)
在復習中,教師應堅持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要求的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徐藍、朱漢國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解讀》中認為唯物史觀有6 大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形態(tài)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發(fā)展、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2.兩個評價標準
在二輪復習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人物的活動是否順應了歷史發(fā)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生產力的發(fā)展、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維護廣大人民利益。
3.三方關系處理
在二輪復習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堅持歷史人物的主觀能動性遵循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堅持客觀效果第一與主觀動機第二,堅持歷史評價第一與道德評價第二。
4.四種評價方法
歷史評價法是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時代環(huán)境背景中進行分析評價,避免用現(xiàn)代人的標準苛求古人;階段評價法(或方面評價法)是將歷史人物一生的活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進行評價,或把歷史人物的整個社會活動分不同的方面進行分析,歷史人物的活動縱向看具有“階段性”,橫向看具有“方面性”;階級分析法是分析歷史人物的階級立場,堅持無產階級立場,分析其為哪個階級服務;辯證分析法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歷史人物,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動和表現(xiàn),對其功過是非得出全面的認識。
5.五大人物類型
評價歷史人物先要確定人物的身份,再具體分成不同的類型?!爸型鈿v史人物評說”主要涉及五大類型:第一種是中國古代的政治人物,一般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民族關系等方面概括其主張,再按照時間、空間兩方面對其影響進行逐條分析,分析古代人物時,要關注小農經濟、鞏固統(tǒng)治、儒家思想三方面的共性內容;第二種是少數(shù)民族領袖,主要分析其政權封建化的實現(xiàn)程度,對民族融合、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作用;第三種是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人物,主要分析其是否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有利于近代化(或現(xiàn)代化);第四種是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分析其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對本國及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步和現(xiàn)代化有何作用;第五種是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主要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分析長期影響和短期影響,對本國的影響和對世界的影響。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標準》最為突出、最為重要的理念。2017—2019 年全國卷Ⅱ第47 題考查學科素養(yǎng)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怎樣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呢?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fā)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那就無從說起他對知識有穩(wěn)定的興趣?!笨梢?,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高三復習階段,教師必須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思考能力,使其既可以就地取材閱讀教科書,也可以有選擇性閱讀一些經典的著作,如《中國通史》等,將閱讀和思考同時進行。
作為高三一線老師,既要靈活使用歷年高考真題,又要能根據(jù)教學實際原創(chuàng)試題。通過對2017—2019 年全國卷Ⅱ第47 題的分析,筆者認為,2020 年高考可能會考查政治史人物。因此,筆者選擇了人教版必修一第3 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唐朝河西節(jié)度使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中提到的張議潮,再從命題人經常使用的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中摘編一段材料,臨摹高考原創(chuàng)試題:
例.【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 分)
材料張議潮(?—872 年),沙州敦煌(今屬甘肅)人,世為州將。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漸趨衰落,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諸州,河西人民日夜思歸唐皇朝。吐蕃災荒連年,內部相互廝殺,勢力逐漸衰落。張議潮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唐,率領沙州各族人民起義。張議潮收復瓜、沙十一州和涼州后,陷沒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復。從此,河西走廊又暢通無阻,對于加強西北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唐宣宗特下詔令,大力褒獎張議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勛。張議潮身兼節(jié)度使,掌握河西大權,經營河西地區(qū)的重任自然由他承擔。由于他富有軍事才干,足智多謀,屢次擊敗吐蕃軍。在武力保衛(wèi)河西的同時,張議潮還積極治理,大力發(fā)展生產,恢復經濟。他在各族雜居的河西地區(qū),“訓以華風,咸會訓良,軌俗一變”。經過張議潮的經營,河西地區(qū)的局勢穩(wěn)定,生產得到了發(fā)展。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張議潮的歷史貢獻。(9 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張議潮能夠取得成就的原因。(6分)
答案:(1)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加強守備,發(fā)展生產,重振河西;傳播漢族先進文化,促進民族交融;維護唐朝統(tǒng)治和國家統(tǒng)一;加強聯(lián)系和經濟文化交流。
(2)家風家教;順應民心;吐蕃的衰落;個人才干和愛國情懷;唐王朝的褒獎;地方藩鎮(zhèn)割據(jù)嚴重,時勢造英雄。
怎樣把備考攻略運用到實戰(zhàn)中去?筆者以此題為例,第一,引導學生將平時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和思考能力發(fā)揮出來,先讀問題再看材料,把設問和材料中的關鍵詞用筆勾畫出來,在思考加工后組織出答案;第二,在組織答案時,應使學生按照評價歷史人物的規(guī)律和方法進行,如張議潮在五大類型中屬于中國古代的政治人物,應按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民族關系等方面概括張議潮的歷史貢獻;第三,在簡析張議潮取得成就的原因時,應引導學生直接概括材料,將張議潮放在唐朝后期這個特定歷史階段中進行思考。